本报讯(特约记者唐崛记者林书宣)文明生态村建设给我省民族地区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转变了一代黎族人的生活观念和处事态度。春节期间,记者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采访时,在文明生态村里遇见了很多新鲜事。
打工仔:离家时不是这个样子
春节期间,白沙乡村的路上,不时出现外出打工仔回乡的踪影。
在阜龙乡红岭村村口,三位年轻人在徘徊着,看上去是迷了路。见到记者,其中的一位小伙迫不及待地上前问路:“红岭村往哪走?”陪同采访的阜龙乡乡长薛开璧指着眼前的村庄回答:“这就是。”问路的小伙子露出了不敢相信的样子,只见他喃喃自语地说道:离村时不是这个样子。
记者和这三位年轻人聊了起来,原来这三位年轻人都是红岭村人,去年初外出打工,春节期间,他们又结伴回乡。
走在平坦的水泥路上,看着花草相映,果树成荫,房屋整洁的村庄,在上海打工的符理奋感慨不已,他告诉记者,他外出打工前,这里鸡鸭乱跑,猪牛任放,粪便满地,一片脏乱差。如今,变化可大了,变得像一个度假村。
薛开璧告诉记者,红岭村是去年初创建起来的文明生态村,在县里的支持和卫星农场的帮助下,村里群众投入20多万元,村道铺上了水泥路,并种上了花草,屋前房后还栽上了果树。村民们还做到了自家的牛进栏,猪归圈,鸡鸭归笼。昔日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在海口打工的符运全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咱村里的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比城里好多了。”
搬走神像建文化室
打安镇阜财村60多岁的村民羊竞支,每天一早就带上自己的小孙子来到村里的文化室,有时翻开书架的书籍,全神贯注地阅读着,有时打开电视,津津有味地看个不停。他告诉记者,自从有了这间文化室,他的生活充实多了。
崭新的文化室,100多平方米,里面不但有装满书籍的书架,还有一张张桌椅,供村民们学习、娱乐之用。
村党支部书记羊凤极告诉记者,这间文化室以前是庙堂,是村民集资2万多元,于2004年初建成的,过去,门的正中摆放着几尊神像,村民们每当节日或不顺意时,都来这里烧香谟拜,祈求神灵。去年初,村里创建文明生态村,就是否把庙堂改为文化室,全村开展了大讨论,结果大部分人同意将庙堂改为文化室。于是,村党支部把房子重新装修,并购回书架、书籍、电视等,建成了文化室。
村长羊冠左告诉记者,自从有了文化室后,村里的文化生活丰富了起来,酗酒、打架、赌博的风气没有了。农闲时,村民们有的来文化室翻阅报刊杂志,学习科学种田知识。有的坐在一起观看电视,谈论发展经济的经验。
谈婚论嫁首选文明生态村
每当夜幕降临,县城周边村庄的青年男女都喜欢进城喝茶、约会。
记者找了一个地方坐下,看到一幅奇怪的场景:左边一茶桌,有男有女,说说笑笑,谈得很投入;右边一茶桌,却是青一色小伙喝着闷茶。记者好奇地问一小伙,怎不约姑娘出来坐坐。他说,约了,不出来。记者又问,为什么?小伙子说,因为姑娘们都说,他们村不漂亮,不是文明生态村。逗得大家呵呵大笑。
白沙县文明办副主任王勇告诉记者,前几年,白沙的姑娘谈婚论嫁,首先考虑的是谁家种的橡胶多,可现在白沙的姑娘们谈婚论嫁首先考虑的是,这个村是不是文明生态村。
牙叉镇一位干部告诉记者,什奋村没有建文明生态村之前,该村的小伙约别村的姑娘进城喝茶、唱歌跳舞,姑娘们都以各种理由拒绝了。去年初,该村建成文明村后,别村的姑娘主动上门约该村的小伙进城喝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