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世界的文化大舞台上,中国文化艺术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世界上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与中国一起分享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文化精品。去年,上海文化进出口贸易额的逆差比从上一年的9比1降低为4.7比1,对外文化交流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新年伊始,本市又紧紧扭住“走出去工程”不放松,取得了良好的开局。
影响力来自自信
1月15日深夜,银装素裹的维也纳金色大厅里,掌声经久不息。第一次来到这个世界顶级音乐厅的上海京剧、越剧、沪剧和歌剧明星,将一台名为“魅力东方”的专场音乐会,奉献给友好的维也纳观众。头戴凤冠的史依弘,以优雅的身段、传神的表演,让每一位观众动容。在奥地利格拉兹交响乐团的伴奏下,钱惠丽、单仰萍第一次将越剧《红楼梦》中的经典唱段带到了莫扎特的故乡,身穿一袭旗袍的茅善玉也第一次让沪剧优美的紫竹调在此唱响。具有浓郁中国风情的音乐作品也同样令人陶醉,让人真切感受到东方艺术的独特魅力。
平等的对话与友好的交流,向世界证明,不光东方人可以欣赏西方的交响乐、芭蕾舞,西方人一样也能够喜爱东方的民族戏曲与音乐。去年,上海向境外派出项目215批,将中国文化的影响不断扩展;今年开春,又积极策划了伦敦和西澳大利亚的上海电影展,随后还将赴爱尔兰科克市、德国汉堡市、奥地利萨尔茨堡等地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演出展示,参加文化部在日本举办的中国文化节演出,并推出上海电视周。这些重大活动,将向各国人民形象介绍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以及上海文化建设的最新成就。
吸引力来自精品
市文广局外事处贝兆健处长指出,中国人民主动融入国际社会的开放形象给各国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而这与我们的艺术精品与品牌运作密不可分。去年,上海小木偶《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安徒生故乡大受青睐,被奥尔堡市长授予“杰出贡献奖”。话剧中心两度参加国际戏剧节,《良辰美景》赴莫斯科,《人模狗样》赴开罗,不仅第一次带去了中国的声音,还第一次拿到了国际大奖。在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故乡丹麦,海派京剧《王子复仇记》获得了当地39家报纸一致给予的“五星”评价。上海文艺演出团赴爱尔兰、上海交响乐团赴法国等的访演,也都得到了文化部和市委宣传部的嘉奖。
去年,本市从境外引进项目445批次,同比增长12.4%,在平均每天一批次以上的引进规模中,名团名剧名家纷至沓来。作为城市的文化名片,国际艺术节、电影电视节、亚洲音乐节、艺术博览会、卡通动漫展、服装文化节、国际爵士周、歌剧大师班,以及埃及文化周、马赛上海周等,都吸引了众多大师巨匠前来。年内,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第二届艺术节将于6月举办,俄罗斯、意大利年内也将来华举办包括圣彼得堡周等在内的一系列的文化年活动。上海正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积极吸纳一切优秀文化,并以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中国气派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为世界文化不断增添新的奇光异彩。
亲和力来自创新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鼓励文化创新,并通过创新使世界文化更为丰富多样,使各国人民的心灵更加紧密贴近。今天,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品牌,不再仅仅是“泥人张”与“杨柳青”,而是有着更为丰厚、新颖、多样的当代创新文化。在2005-2006年国家文化产品出口指导目录中,上海在18个入选项目中占了4个,而这4个项目都是艺术创新的产物。像原创舞剧《霸王别姬》,将耳熟能详的故事用激情恣肆的舞姿和浓墨重彩的舞台写意手段铺展在舞台上,在法国和日本的“试水”大受欢迎。上海原创舞剧《野斑马》在澳洲的巡演同样火爆。杂技芭蕾舞剧《天鹅湖》和大型功夫剧《少林魂》也都被美国、欧洲的演艺运作公司看好。这些优秀的民族原创作品已成为上海城市文化最富魅力的诗意“名片”,不仅为东西方的文化找到了一个完美结合点,还让整个地球村的人文环境更为和谐。
本报记者 端木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