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刚到大庆不久,住在九号院宾馆。一天早晨起来,拉开窗帘,出乎意料地看见外面白皑皑下了一场大雪。屋檐、地上的积雪足有半尺来厚。雪把一切的声音和色彩都吸收掩盖了。那个清晨就显得格外宁静、单纯。 正是在这样一种特别惬意的氛围和心境下,在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里,开始翻阅一本摄影作品集《大庆湿地》。面前立刻就打开另外一扇窗户,不知不觉便陶醉于从未领略过的天地。
坦率讲,阅读这本画集,首先征服你的,倒还不是摄影家的选景构图和表现技巧,而是其中系列而集中展现出的北国荒原湿地那无与伦比的自然魅力。在于那些充满生机活力的,流动与变幻着的形象与色彩、时序与空间、宏阔与微妙、背景与特写、动物与植物、人类与环境的呼应关照,以及和睦和谐所体现出的自然之奇与生态之美。
正是这一切———摄影家心灵中聚焦形成的强烈而极具穿透力的视觉冲击波,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个实际生活中客观存在,但又不是通常谁都能够感悟到的魅力与精彩。
面对那一幅幅色彩绚丽的精美图片,你的心境很难保持平静。如果说,那蓝天白云下的碧水绿苇,翱翔翻飞着的仙鹤野鸭,清流抚慰中的水草浮莲,还有吆牛的农夫、沉思的村落,以及那弥漫蕴涵其中的静动交织、枯荣交替,充满诗情画意的节奏与律动,那阴晴晨昏的交叉更替,春秋四季的接踵轮回,阳光、雨露、风霜、云霞相辅相成的沐浴和渲染等等,都还仅仅是生活表象的话,那么,这一切透过摄影家的镜头,已被精心取舍提炼、集中概括,使之高度典型化、艺术化了———那角度的奇特、光影的运用、色彩的搭配、远近的衬托,以及某种难以言状的反差与暗示等等,丰富多变的创作技巧与表现手法,都在不知不觉间施展着各自的魔力。你也许只是觉得,那仿佛是随意从大自然中截取的一幅幅真实画面,却充溢着人的思想感情。那其中蕴含、折射出的深刻自然规律与人生哲理,常常发人深省,使你忘记画面本身的存在。
能否在自然表象中发现本质意义上的美,是真正有实力的摄影艺术家与平庸的“照相匠人”之间的本质区别。如果没有这个界限,只要“写真”即可,那么,在“傻瓜相机”和“业余摄影家”铺天盖地的今天,“摄影”这门艺术,早就变得一文不值。因此,我认为一个名副其实摄影家的第一素质,便在于对事物(包括人物)本质美的敏感和捕捉表现本领。即在于对美的发现与塑造的本领。在《大庆湿地》中,“保护生态的”的主题,又使得摄影艺术家同时获得了“湿地生态卫士”的光荣头衔。
把人世间最美好的事物毁灭叫人看,就构成了“悲剧”。在地球上湿地大量人为毁坏,以致大面积消失的背景下,摄影家镜头里的这片保护完好、美丽宜人的大庆湿地,该显得多么金贵。以“美”唤醒“审美”,以“爱”激发“奉献”———当我们从画册的景色物象和字里行间,读出了如此的“公式”与“逻辑”,也就对这一片湿地,产生更加深切的眷恋,对为拍摄这些照片经历了千辛万苦的摄影家产生更多的敬意。有谁体验过,在暴风雨即将来临的时刻,一个人像一块石头,孤立无援地钉在随时都可能被洪水淹没的湿地草甸上等待拍摄水鸟的最好时机,该是一种什么心情?有谁体验过数九寒天,一个人冒着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饥肠辘辘在冰天雪地里扛着沉重的器材跋涉终日,该是一种什么滋味。一个摄影家几十年孤身奋斗的酸甜苦辣,是我们常人在品头论足地面对他的作品时绝难想到和更难体会到的。我们不需要用更多的语言来赞美我们的湿地艺术摄影。我们不需要用更多的词汇来赞美我们的摄影家。这本精美画册的再版发行足以说明一切。
《大庆湿地》的作者郭柏林是一位具有献身精神的实力派摄影家。他身为一名警察,承担着繁忙的社会工作。作为业余摄影爱好者,他很难有机会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更不可能先读大量摄影理论,把一切规律和技巧都搞明白了才去操机。他的作品中,漫溢出的那些难能可贵的艺术韵致,往往连他自己也很难说清。他是由立志从事这门艺术的那一天起,就扛着相机四处奔波,硬靠埋头苦干、摸爬滚打造就了自我。你从他嘴里听不到成套的理论阐述,但他的经验,那些同行们认可也真正管用的实际操作准则与技能,却是一般人难以相比的。长期从实战出发,养成的“求真务实”、“捍卫美好”的品格,才是他艺术创作的宝贵动力。
当然,作为全国德艺双馨摄影人物,走到今天这一步,如果能够百尺竿头更上一层,要求自己静下心来认真读书思考,对几十年的实践经验作一番理论总结的话,柏林定将如虎添翼,实现新的创作飞跃。大庆美景在他镜头之中定会更加纯美动人。(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