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网2月7日讯(记者 刘海玲 于在翔 摄影 孙泓炜)昨天,在烟台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烟台市2006年应届大中专毕业生供需洽谈会”火爆开场,尽管场外雨雪交加,但进场求职的大中专毕业生人数还是突破了3万人次,初步达成就业意向1.8万个,均创历史最高纪录。
记者从人事局获悉,今年的供需洽谈会显现4大亮点。
毕业生需求总量增长快。据统计,这次毕业生洽谈会共需求各类毕业生2万多人,这是我市毕业生需求首次突破2万人,比去年净增2000多人,保持了毕业生需求总量的持续增长。
需求毕业生学历层次首次呈现比较合理的金字塔型。按照需求毕业生的学历划分,博士、硕士687人,占需求总量的3.4%;本科毕业生5875人,占29.2%;专科6661人,占33%,中专以下6946人,占34.4%。
与往年相比,博士、硕士和本科毕业生的需求基本持平或略有增长,专科以下毕业生需求数量增长较大,学历层次由高到低首次呈现比较合理的金字塔型,这说明各单位在用人方面趋于理性,对高层次人才渴望程度有所增加,但在中低端人才的使用上,更加注重实用性。
需求专业热点紧跟经济发展形势。据统计,这次洽谈会需求专业和岗位前十位分别是:1、市场营销3292人,占16.5%;2、机械类3088人,占15.4%;3、技工1350人,占6.7%;4、电子电力1305人,占6.5%;5、建筑房产1272人,占6.4%;6、化学化工1232人,占6.2%;7、经营管理1185人,占5.9%;8、服务后勤1130人,占5.6%;9、计算机798人,占4%;10、财务会计777人,占3.9%。
与去年相比,机械类人才需求量惊人,仅次于市场营销,说明我市大力扶持以机械制造为主的四大重点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幅增长。今年需求量比去年增加87.5%;计算机类人才需求量有所下降,比去年少498人,下降38%;与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市场营销、建筑房产、电子电力、化学化工、外语、贸易等专业需求旺盛,相关专业毕业生将有较大就业空间。
外资企业与民营经济成为两大人才需求支柱,用人数量大、要求急。这次洽谈会,大宇造船、富士康、东岳汽车、铁姆肯等外资大企业、大项目纷纷参会招聘人才。与此同时,超过60%的参会单位为中小型民营企业,虽然单家人才需求数量少,但单位数量众多,在吸纳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外资项目与民营企业通过激烈的人才争夺,将为我市吸引优秀人才,推动人才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毕业生最大程度就业。
现场
:
三类求职者不受欢迎
没有准备者,无的放矢
“刚才一个男学生来应聘,都不知道我们企业是做什么的。问他可以胜任哪方面工作,他自己也说不出来。这种没有准备的求职者,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北大青鸟APTECH烟台授权培训中心负责招聘的郭琛女士这样谈自己的感觉。
“应聘前应当考虑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有的放矢,充分做好应聘准备,否则,他获得就业机会是非常渺茫的。”郭女士说。
形象不好的难获认可
招聘会现场人山人海,在拥挤的求职者中,一位衣着整齐的男大学生引起郭女士的注意。“我不是应届大学生,已经工作2年了,想换个岗位,感到贵公司比较合适,所以前来应聘。”对方不慌不忙的自我介绍给郭女士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很多人求职时的表现都很随意,让用人单位打了问号:这样的员工,能够融入现代化企业严谨的管理体系中吗?刚才一名男大学生和女朋友互相搂抱着来应聘,被我们拒绝了。我们虽然不以貌取人,但一名员工基本的社交礼仪、着装礼仪、交谈礼仪还是必须具备的。大学生在求职时尚不注意自身形象,工作后怎么会严格要求自己呢?”
心态不端的难获职位
正当工作人员忙着接待应聘者时,一名男大学生挤了上来,手里举着一份文案,很响地喊了一句:“谁收简历?”工作人员笑着说:“我们不是收简历的,我们是招聘人才的。”男大学生尴尬地退了回去。“这名大学生心态不好,即使我们收了他的简历,也不会聘用他的。”郭女士说,作为用人单位,非常在意大学生是否具备了良好的就业心态。这位大学生把找工作理解成了投递简历,根本没有做好进入社会参加工作的准备,我们不可能接受这样的求职者。
技能、文凭同样重要
昨天,到洽谈会现场的还有许多在职人员。
大宇造船海洋(山东)有限公司的招聘摊位,拥挤的现象从上午9点多钟一直持续到下午2点左右。“收了大约1000多份求职简历,嗓子都累哑了。”忙碌在招聘现场的腾晓东哑着嗓子说:“厂子还没开工呢,我们需要很多人才。除了大学生,不少技工也来应聘。一个人的文凭当然能够说明一定的问题,但我们更看重应聘者的技能,熟练工人在我们这里是很受欢迎的。”
穿梭于应聘现场的张先生说,他目前在某单位搞技术,准备换个工作。只有中专学历的他开始还很发怵:“我这样低的学历,能找到工作吗?但现场一看,我很高兴,发现作为技术工人,我还能够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山东鲁花集团的应聘摊位前也是人潮涌动,众多的应聘者希望能够幸运地被录用。鲁花集团人力资源部高云飞副主任说:“作为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企业,我们认为职工的技能和文凭同样重要,鲁花非常重视应聘者的实践经验和基本素质,对于应聘者的学历高低,不是非常在意。”
大学生“眼高”无意小企业
“我们一共准备招聘60名老师,结果有300多名应聘者前来求职,本科生就180多人,硕士研究生也有60多人,应聘人员的素质非常好,全国各地的人才都有,很多人都是慕名而来。”烟台市技术学院钟琳老师在应聘现场忙得不亦乐乎。
“今年一共有83个岗位,我们要采取公开考试的方式录取。虽然今天不接受现场报名,但前来咨询的大学生非常多。”烟台市教育局政工科熊辉副科长面对众多的咨询者,解答得口干舌燥。之所以出现这种爆满的情况,熊副科长解释说:“教师工作稳定,目前的待遇也非常不错,这个职业很受大学生青睐,竞争也非常激烈。”
大的知名企业和事业单位招聘摊位前人潮涌动,应者如云;而县市区单位和一些劳动量比较大的单位却”门可罗雀“。在大学生们高喊“求职难”时,一些企业连喊“招人难”。
记者注意到,一些建筑、化工等单位的招聘摊位非常冷清,有的单位不到上午11点就“收摊”了。“一上午就10来个人咨询,真正报名的一个也没有。”某建筑公司的招聘人员无奈地摇着头。“我们非常需要大学生,作为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企业,我们求贤若渴,很多大学生还是老的择业观点,把工作定位在稳定、安逸、高薪,他们期望这么高,难免要失望。”一名现场招聘的工作人员说:“基层照样可以锻炼人,还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眼高手低,没有准确定位,会让许多大学生在求职中处处碰壁的。”
看来,大学生在高喊“求职难”的同时,还应当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择业观。
令人欣慰的三种就业观
不再盲目攀高
来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李英是学材料专业的,老家是山东菏泽,春节过后,她马不停蹄只身赶到了烟台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她说,她要求的薪金在1000元左右,因为刚毕业,自己也就是个实习生,如果要求太高会错失很多好的实习的机会。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工业工程系的4名学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竟不约而同表示自己要求的薪金也是1000元左右。看来,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已对自身有了比较准确的定位。
不期望“一次就业定终身”
来自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的毕业生张钟民已在外地就职两年,由于老家在烟台,此次想在烟台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他对记者说,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企业兼并、联合、重组、破产、裁员、分流等会时有发生,企求“一次就业定终身”根本不现实。一些应届毕业生也表示,他们有“先就业后择业”的打算,不等不靠,先找份工作让家里人吃个“定心丸”。
不再拘泥于专业对口
记者采访发现,大多数求职者都希望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对所学专业以外的招聘专业很少涉足,山东工商学院计算机信息专业的小高认为,专业之间有一种难以逾越的鸿沟。山东大学的李丽却不这样认为,她觉得,大学教育只是一种基础教育的延伸,毕业生所掌握的只是专业所涉及的最基本的内容,大学生还应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拓宽自己的择业领域。【编辑:傅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