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财经-IT-汽车-房产-家居-女人-TV-ChinaRen-邮件-博客-BBS-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时间:2006年02月07日09:49 我来说两句(0)  

 
有奖评新闻
来源:中安网

  中安在线2月7日讯淮北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查了市人民政府提出的《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根据大会财政经济审查委员会的审查报告,决定批准《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是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根据《中共淮北市委关于制定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实现我市“加快发展、争先进位、率先崛起”的战略意图,是我市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第一篇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十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十五”时期,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发展主题,预计将圆满地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十五”计划成为历次五年计划中,执行最好的五年计划之一。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

  预计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将达到200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0.5%;人均生产总值9500元,是2000年的1.85倍左右。财政收入预计达到26.5亿元,是2000年的2.2倍,年均增长16.6%;人均财政收入1240元,是2000年的2倍。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九五”末的15.6∶49.1∶35.3调整为11∶58.5∶30.5。

  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农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种植业比重比2000年下降5个百分点,养殖业提高4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预计2005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将达到1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5%;主要产品产量稳步增加,预计2005年原煤产量将达到3380万吨,发电量将达到105亿度,分别是2000年的1.4倍和1.8倍。

  第三产业保持稳步增长。“十五”期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5%,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0%,旅游、信息服务、社区服务等新兴产业加速成长,南湖湿地公园成功申报国家级湿地公园。

  ——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城市整体功能更加完善

  进一步加大对交通通讯、城市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等方面的投入,预计“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9亿元,是“九五”的1.7倍,年均增长15%。

  城市交通环境显著改善。合徐高速和连霍高速连接线投入使用,新建一批县乡公路,人民东路、北外环路等多条城市道路建成通车,对淮海路、濉溪路等进行了全面改造。城市整体功能进一步提升。市体育馆、博物馆、新妇幼保健院、人民广场等投入使用。建成黎苑二期、现代花园等多个现代化的住宅小区,建成区绿化率达到38.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8平方米,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按照“东进、西延、南扩”和相濉、相烈、相杜一体化战略,城市建成区达65平方公里,并架构起280平方公里的城市框架。200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0%,在全省处于较高水平。

  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以落实“861”行动计划为重点,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许疃煤矿、大唐淮北发电厂8#机组、飞亚高档面料生产线等一批重点项目竣工投产;涡北煤矿、卧龙湖煤矿、淮北矿业集团煤焦化电一期工程等重点工程加紧建设;平山电厂、国安二期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为“十一五”期间开工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对外开放继续扩大

  国企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市属企业改制面达到65%;雷鸣科化、恒源煤电、飞亚纺织成功上市;4家省属大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积极稳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稳步实施,部门预算全面推行;适当调整市、县税费征管范围,缓解了县级财政的压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顺利进行,农业税全面免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现代市场体系更加完善。

  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较快增长。预计“十五”累计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3亿美元,是“九五”期间的1.4倍,年均增长10.8%,其中出口2亿美元,年均增长7.7%;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是“九五”期间的2.8倍,年均增长21.5%。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预计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8600元,是2000年的1.6倍,年均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2650元,是2000年的1.3倍,年均增长5%。居住条件显著改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社会保障覆盖面逐年扩大;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对农村特困群众进行了生活救助;就业再就业成效显著,五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14.5万个。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扎实推进科教兴市战略,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十五”共取得科技成果241项,其中获省级以上奖励38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36家,高新技术产品达到42个。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8%,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接近100%。卫生事业有长足进步,市人民医院成为皖北地区首家“三甲”医院。文化建设不断加强,体育、环保、档案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成效显著,跻身“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行列。

  总之,“十五”是我市经济实力增长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十五”计划的圆满完成,标志着我市进入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为“十一五”期间争先进位、率先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节“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市经济发展既有不可多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压力,但总体来看,机遇大于挑战。

  我市争先进位、率先崛起的外部环境和自身优势。从外部环境来看,一是我国宏观经济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和新的重化工业阶段,为我市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二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以及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三是沿海地区产业的加速转移,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产业基础。四是皖北地区发展受到高度重视,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将“两淮一蚌”重化工业走廊建设,作为皖北地区工业化升级的突破口,并将我市列为全省重点建设的五个百万人口城市之一,为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迎来了历史机遇。

  从自身优势来看,一是煤炭资源优势。淮北已探明储量84亿余吨,且煤种齐全。随着国家新能源战略的实施,我市煤炭资源的品种优势将进一步突出,是全国少有的具备发展煤化工条件的煤产区之一。二是区位优势将逐步显现。淮北是安徽距离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最近的城市,是安徽离出海口最近的城市之一,也是距离未来中俄联合建设欧亚大陆桥最近的城市。京福高速、连霍高速的贯通,京沪高速铁路的修建,进一步改善了淮北市的交通条件,淮北市东西互补、南北交融的区位优势逐步提升。三是劳动力资源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大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熟练的产业工人,劳动力成本远远低于长三角地区,比较优势明显。四是综合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十五”以来我市经济呈加速增长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及财政收入等增长速度指标一直位居皖北地区前列。五是推动经济加速增长的重大项目布局初步形成。煤炭、电力、煤化—盐化一体化、煤化工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已经实施,新经济增长点开始全面孕育,推动经济加速增长的重大项目储备充裕。六是社会精神文明优势。经过多年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得到了极大提高。

  我市争先进位、率先崛起面临的挑战和制约因素。从外部制约因素来看,我市经济发展高度依赖煤电产业,煤电产业增加值占整个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产业结构过于单一,抵御宏观经济波动风险的能力弱,易受国际、国内能源价格波动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冲击。从内部制约因素来看,一是资源及环境要素的制约。我市水资源匮乏,人均水资源占用量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5,且地表水污染严重,造成功能性缺水。工业“三废”不断侵蚀我市赖以生存的环境,对维护淮北的生态环境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国家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同时采煤塌陷速度仍在加快,土地的统筹安排运用受到限制。二是资金的制约。企业的融资能力偏弱,融资以贷款为主,融资方式和渠道单一,投融资机制不活,制约了企业的成长和经济的发展。三是人才制约。在采煤、选煤方面人才济济,但其他方面的人才就明显不足,特别是煤化工、管理、开放型等专业人才有限,人才的后备资源不足。四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业人口较多,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化水平偏低,县域经济发展缓慢。中心城区规模小,聚集功能不强,辐射能力弱,对农村经济的带动力不足。五是开放型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等发展不足。经济发展对资源依赖性较强,企业的自主创新动力不足;经济外向度较低;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小,远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慢、总量小,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低。

  总的来看,“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抢抓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提升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全力推进我市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发展为主题,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推动城乡一体化为着力点,以优化环境为保障,加大载体建设力度,加快市场主体培育,加速经济转型,扩张经济总量,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关键是要积极实施以下主要战略:

  ——坚持推进工业化,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建设全国一流的煤化工基地,着力打造现代化工业城市。

  ——坚持招商引资,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坚持东向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提高经济外向水平,构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坚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实施全民创业战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浓厚氛围,加快全民致富步伐。充分激活民间资本,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使其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坚持加快城市化,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加速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协调推进城镇发展。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之路,推动城乡产业、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一体化,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实现城乡协调统筹发展、共同繁荣。

  ——坚持深化改革,实施创新推动战略。进一步弘扬改革为先的创新精神,争取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消除体制性障碍,积极推进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制度创新,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大力提高市场化程度,以体制、机制创新的新突破,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三章发展目标

  本着科学、进取、可行的原则,充分体现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激励性”,“十一五”期间,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力争使淮北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等主要人均经济指标进入全省前6名,加入全省第一方阵,实现争先进位、率先崛起。

  1.经济发展既快又好。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总量和人均指标“双翻番”。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0亿元,年均增长16%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万元,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多。财政收入达到56亿元,年均增长17%,人均财政收入翻一番多,达到2500元。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其中工业化率由“十五”期末的52.5%提高到60%。

  2.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到2010年,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万元,年均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00元,年均增长10%。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镇登记失业率在全省控制目标以内。

  3.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医疗卫生状况明显改善,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服务,人均预期寿命有明显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在全省控制目标以内。加快建设面向公众的社会信息服务网络,形成服务全社会的交互式信息服务体系。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科技成果推广和技术引进取得新进展。

  4.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质量在全省领先。

  5.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到2010年,城市人口基本达到100万人,建成区面积增加到100平方公里。到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62%。山水生态园林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和品位明显提升。“十一五”期间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第二篇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现代化工业城市

  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大做强煤电等优势产业,改造提升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培育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依托省“861”行动计划,围绕全市163个重点项目建设,着力实施“千亿投资计划”,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活力。通过市场作用和政策引导,推进产业规模化和集群式发展,尽快形成煤炭、电力、煤化工、纺织、农副产品深加工等若干个产业集聚区,把淮北打造成现代化工业城市。到2010年,初步实现淮北由能源城市向能源加工业城市转变,由资源型城市向重化工业城市转变。

  第四章着力发展主导产业

  充分发挥我市煤种全、品质优的优势,重点发展煤化工产业,推进煤炭资源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煤炭资源的附加值和综合利用效率。按照系统化、大型化、现代化的原则,积极落实煤化工关键技术来源,重点建设淮北矿业集团煤化—盐化一体化和煤化工两大项目,打造煤化工产业集群,建设全国一流的煤化工基地。到2010年,形成年产500万吨焦炭、200万吨甲醇、30万吨焦油和8万吨粗苯加工能力以及深加工产品。

  第五章做强做大优势产业

  第一节扩大煤炭生产规模

  以建设绿色矿区为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煤炭资源的回收率,加大对老矿井的挖潜改造的力度,提升生产能力;加快在建矿井建设进度,新建一批现代化矿井,稳步扩大原煤产量,进一步巩固提高我市作为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生产,以先进技术装备提高机械化水平,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提高煤矿回采率。到2010年,新建孙疃、杨柳、袁店、刘店、青东、五沟、钱郢孜等大型矿井,改扩建祁南、许疃等一批老矿井,全市煤炭产量达到6000万吨,矿产资源总回采率由“十五”期末的60.5%提高到65%。

  第二节提升发电能力和输送能力

  以大型高效机组为重点,优先发展煤电联营,加强电网建设,扩大电力输送规模。“十一五”期间,新建淮北矿业集团临涣煤泥矸石电厂4×30万千瓦机组、皖北煤电集团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加快筹建平山电厂4×60万千瓦机组、国安电厂二期2×60万千瓦机组工程等重大项目。配合大型坑口电厂建设,加快电网建设,畅通输送通道,加快建设与发电能力相匹配的电网框架。建设500千伏“皖电东送”东通道,提升火电基地输送能力。到2010年,全市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

  第六章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第一节巩固和提升纺织工业

  巩固棉纺织、印染业在我省纺织行业中的优势地位。依托飞亚集团、印染集团等优势企业,推进飞亚集团改扩建项目、印染集团后整理项目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淮纺一厂等企业的改制步伐。积极引进外资、吸引民资,依托优势企业壮大规模、提升档次。加快建设杜集等纺织工业园,依托现有基础,引进先进技术,形成纺织—印染—服装产业集群。到2010年,全市形成100万纱锭的纺织生产规模。

  第二节着力推进建材工业

  加快推进淮北众城、淮矿集团、松山水泥等重点企业水泥改扩建项目,提升水泥企业生产规模、产品档次和企业实力。大力推进淮北矿业集团、皖北煤电公司高岭土深加工项目建设。提高综合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的能力和水平,开发新型建筑材料。积极引进国内知名品牌陶瓷企业,建设烈山陶瓷基地。日用玻璃要坚持节能降耗,不断开发新产品,向高档、多样化发展。到2010年,全市形成300万吨水泥、10万吨高岭土、2亿平方米陶瓷装饰材料的年生产能力,成为皖北地区重要的水泥生产基地和陶瓷基地。

  第三节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

  培育壮大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大口子酒业、相王啤酒等酿酒企业改革力度,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扩大口子酒全国驰名商标和原产地域保护品牌的效应;啤酒要在现有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重点放在上规模、上档次和开发新产品上。到2010年,白酒年产量达到3万吨,啤酒年产量达到15万吨。力争建成5-7个年销售收入5亿元、1-3个年销售收入10亿元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集团或企业,使淮北成为皖北地区重要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

  第七章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第一节大力发展机电制造业

  依托我市机电行业的技术和人才优势,改造、重组机电企业,聚合我市民营机电企业规模,重塑我市机电工业品牌。大力发展铝产品深加工,扩大东磁铝业生产规模。

  第二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立足现有的技术、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突出自主创新,加大引进、吸收先进技术的工作力度,大力发展电子、医药、新材料、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电子、医药、新材料、精细化工四大产业体系。扩大电子箔材、空调箔材的生产规模,建设年产5万吨亲水箔的电子基础材料生产基地。依托生物工程技术和金蟾药业公司,改造和扩大华蟾素系列产品规模,加快辉克药业项目建设。到2010年,建成年提取药材1000吨、注射剂3亿支、口服液5000万支、片剂20万片的生产能力,新增销售收入8亿元,初步形成科研、生产、销售一体化的医药化工基地。

  以雷鸣科化、中意胶带、新兴实业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新型水胶炸药、聚氨酯、橡胶塑料制品等,加快发展高性能阻燃带、EP布、叠层输送带等。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研发生产生物化工新产品,重点开发生产天门冬氨酸、复合氨基酸、复合酶制剂和新型染料、生物杀虫剂、作物生长调节剂,形成新兴精细化工产业。

  第三节积极探索发展新能源产业

  依托煤化工业的基础,积极培育甲醇燃料、甲醇电池等新能源产业,进一步延伸资源产业链。

  第八章推进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发展

  第一节着力培育骨干大企业

  积极支持现有优势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以创新为基础、以市场拓展为根本、以品牌战略为重心、以资本运营为纽带,迅速发展成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大企业,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到2010年,淮北和皖北两大矿业集团实现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形成一批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重点企业和企业集团。

  第二节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建立布局合理、功能明确、分工协作、竞争有序的产业布局体系。以煤化工产业为中心,加强产业配套,形成产业链条,建设重化工业聚集区。以市开发区为中心,加大项目、资金引进力度,形成以龙湖项目区为支撑的外资企业聚集区。以飞亚纺织为中心,以纺织工业园为有效补充,建设纺织—印染—服装产业集群。各县区依托自身特色和优势,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一批主导产业突出、配套产业完善、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质量较高的产业聚集区和产业集群。

  第三节推动中小企业聚集

  把大力发展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提高到战略地位。实施“中小企业促进工程”。依托开发区和各类园区,加快培育“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在纵向上以产品配套,在横向上实现资源共享,形成与大型企业合理分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促进同类产业中小企业的区域聚集。加大政策、资金等扶持力度,完善服务体系,力争我市中小企业数量翻两番。

  第三篇繁荣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矿镇共建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九章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发展节约型农业

  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养殖业、提高畜牧水产品在农业结构中的比重,突出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畜牧业重点发展瘦肉型猪、肉牛、奶牛及肉鸽等特种养殖。水产业要充分利用可养水面,重点发展优质鱼种和特种水产养殖以及食草动物养殖。重点发展规模养殖,推行养殖、孵化、供种、收购、加工、销售和饲料供应一体化经营。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同时,扩大优质高效经济作物面积,特别是蔬菜种植的比重。

  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全面实施“优质农产品工程”、“畜牧富民工程”、“渔业致富工程”、“农机节本增效工程”。重点推广小麦优质高产栽培、薯类水果脱毒栽培、果蔬优化立体栽培、良种山羊、奶牛、特种水产、樱桃谷肉鸭养殖等多项实用技术。注重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加快品种改良的步伐。加大对段园葡萄、塔山石榴等具有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力度,形成特色产业。力争到2010年生猪饲养量达到200万头,肉牛达到25万头,山羊达到300万只,禽类达到3000万只,水产养殖面积扩大到15万亩,建成优质棉、优质小麦、优质经果林、优质果蔬等农作物优良品种基地。着力将濉溪县建成全省优质粮仓和集中连片的国家大型优质商品粮基地。

  加强农业生态建设,发展节约型农业。抓好农业生态环保,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推广多种生态农业模式,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加快推进农村沼气工程与小麦秸秆机械化回收利用项目建设,降低污染。积极推行节水灌溉,提高农业灌溉水平,到2010年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科学使用肥料、农药,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以农业节本增效为中心,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推进农业机械化不断向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延伸,实现农机服务的产业化。

  第十章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积极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重点支持鲁王集团、天宏集团、棉花产业化集团、绿原肉鸭、华润牛业公司等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到2010年,农业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产值之比提高到1:1.35,全市龙头企业年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其中超亿元的5家,超千万元的30家。引导、鼓励龙头企业开展“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模式,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生产格局。围绕粮棉、果蔬、林业、养殖和农产品加工及营销等主导产业,用3至5年时间,力争绝大多数特色农产品和优势产业,都有运作规范、辐射面广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实现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范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2010年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00个,加入农户10万户以上。

  第十一章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

  重点建设良种繁育、动物防疫、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农业信息五大体系,加强农业信息应用系统和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强化面向农村的科技、金融、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计划”,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创建标准化示范基地,带动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逐步推进市场准入制度,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认证,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品牌。建立市级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

  第十二章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

  第一节大力改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加快实施濉溪县井灌区恢复配套和节水改造,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和基本农田林网标准化建设,提高农田的综合抗灾能力。“十一五”期间,农田防涝标准基本达到5年一遇,实施包浍河、澥河、龙岱河治理,完成闸河治理工程。到2010年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44.2万亩,累计改造中低产田130万亩。

  改善乡村面貌。制定乡村建设规划,以集约土地,美化环境、完善功能为重点,开展村镇整治,调整农村居民点布局,加快乡村道路建设步伐,实现村村通油路或水泥路;改善农村饮水条件,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村通讯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有线电视进入农家;搞好农村电网改造后续工程建设和管理,提高农村用电保障;大力普及农村沼气,解决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新能源,改善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到2010年,实现农村沼气用户达到10万户,农村户用沼气普及率达到30%。

  建立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来资本开发农业。完善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办法,扩大补贴品种,逐步增加补贴规模。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引导农民开展自身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益事业。建立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机制,推进灌区收费体制改革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政府对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兴建水利设施予以补助。全面推行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

  第二节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2007年消除现存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2007年全市农村中小学全部实现现代远程教育,到2010年新建和改建农村寄宿制学校6—8所,引导农村教育资源向中心集镇和中心学校集中,“十一五”期间建成县级中心、中等职业学校6所。实行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交流制度。力争到2010年在全市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全市农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农民人人享受基本医疗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加快推进改水改厕工作力度,改善村卫生环境。增强县级综合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服务技术和能力。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建立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合作医疗补助制度。

  继续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完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多元化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不合理规定。建立贫困户、五保户、军烈属等救助制度。

  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继续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建设。巩固和提高农村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增加公共体育设施和场地。完善村规民约,提高农村文明程度。

  第十三章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拓宽增收渠道

  进一步建设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和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统筹管理城乡劳动力资源和就业工作;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措施,为外出劳务工农民提供就业服务;大力开展职业培训,积极实施“阳光工程”,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走出一条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专业化培训、企业化运作、规范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的劳务输出新路子,扩大劳务输出规模。保障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深化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保障制度三位一体改革,加快农民向城市和城镇转移步伐,为农民居住创业提供良好的条件。到2010年,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40万人。

  第十四章积极推动县区经济加快发展

  把加快县区经济发展摆上重要位置,按照放权让利和管理重心下移的要求,赋予县区更大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以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县区工业、服务业和小城镇发展,增强县区发展活力和后劲。濉溪县要大力实施工业强县、资源立县、开放兴县战略,以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为核心,加大对境内市属重大项目建设服务力度,积极推动招商引资,加快发展园区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全面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市辖三区要牢固树立工业兴区理念,积极引导工业项目向工业园区集中,按照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要求,扩宽发展空间,形成产业集群,尽快做大做强工业,促进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第四篇扩大消费需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高度重视消费需求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加快发展商贸、旅游、金融、中介、物流等现代服务业。

  第十五章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

  按照“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大产业”理念,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代理制、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形式,形成以大型购物中心为骨干,超市、专卖店、便民店、仓储式商场等互为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的销售网络,构建现代化流通体系。以社区服务、农村服务为重点,鼓励企业以资本运作、管理、技术或品牌为纽带,以特许、加盟经营等方式,推进连锁经营,并以连锁经营方式为主要方式,大力推进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加快信用、认证、支付等体系和信息平台建设,营造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和环境,以企业、行业应用为主体,加大对现有电子商务资源的整合力度,提高重点行业的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带动全市电子商务全面应用。大力培育物流市场,打造现代物流。切实完善城乡消费环境,加快商贸布局调整优化,基本建成布局合理、业态多样、功能齐备、服务优质、消费便利的现代商贸体系。建设一批有产业支撑、特色鲜明、辐射能力强的物流中心和批发市场,重点建设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形成农副产品集散地之一;建设商业特色街区,建设以老城区及新城区为中心的市级商业中心和高岳、淮纺、烈山、矿山集、温哥华、濉溪、临涣等七个区级购物中心,配套建设居住区商业中心;积极对传统农贸市场实施“农改超”,促进“净菜”、“放心菜”进超市;加快城区服务业向农村辐射的步伐。

  第十六章积极推进旅游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充分发挥我市独特的城市形态、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厚的历史遗存等旅游资源优势,走政府主导、部门支持、上下联动、企业参与、市场运作发展旅游的路子,加强规划,整合资源,多渠道、多形式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建设景区和兴办旅游企业,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完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加强旅游形象宣传和整体促销。依托我市独特的湿地和水面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全市的重要产业,精心打造皖北旅游休闲度假胜地。以开发景区为龙头,项目带动,重点建设相山、龙脊山等生态旅游,沉陷湖水域风光和生态农业等观光旅游,临涣总前委旧址、小李庄总前委旧址、双堆陵园景区等红色旅游以及工业旅游和古文化旅游等,营造特色,形成规模。力争到2010年旅游总收入达到10亿元。

  第十七章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

  充分发挥金融保险对经济发展的杠杆作用,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努力扩大国内外商业银行在淮北设立分支机构、积极推动国内外投资银行来淮北开展业务。优化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发展商业信用担保机构,逐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稳步推进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做大做强地方金融企业,形成多层次、多领域、多主体的资本市场体系。加快推进金融电子网络建设,通过信息化手段全面提高金融、保险、证券服务的现代化水平,完善金融业务处理电子化、支付系统现代化、信息系统网络化。大力发展保险业务,提高居民的保险意识,积极开发新型保险险种和中介服务组织,鼓励保险业参与农村合作医疗,使保险业成为我市金融发展的新增长点。

  第十八章积极发展房地产业

  发展以生态住宅为特色的房地产业,打造皖北地区“宜居城市”。调控商品房结构,使高、中、低档商品房有一个合理比例,建立合理的住房供应体系,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步伐,着力改善广大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条件;进一步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积极发展住房消费信贷等配套金融业务;深化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在规范的前提下搞活房地产二级市场,积极培育包括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转让、房屋买卖、租赁、房地产抵押,以及房地产咨询、代理、中介服务等各种经济活动在内的房地产市场体系;规范装饰装修市场秩序,提高居室装潢质量;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物业管理企业,规范物业管理工作,提高物业管理水平;积极推动“安居工程”建设,加快房地产业的发展。“十一五”期间房地产投资年均增加20%。

  第十九章着力发展中介服务业

  按照企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要求,完善中介服务体系,促进中介行业健康发展。推动各类中介机构与挂靠的政府部门脱钩,凡从事经营性业务的中介机构都要逐步成为独立主体,不再承担行政职能。引进国内外著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企业,提升我市中介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培育发展咨询服务、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市场调查、评估服务等知识型、科技型服务业。加强中介服务行业信用建设,建立信用评级制度,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完善中介服务业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实行严格管理;规范中介服务机构的执业行为,加强服务设施和信用建设。

  第二十章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

  拓展社区服务领域,根据城市发展和市民需要,以及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消费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卓有成效地开展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与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失业人员的就业服务和保障社会化服务,加强服务设施建设,增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采取国家、集体和个人等多渠道投资的方式,形成社区服务机构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加强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提高其职业化水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服务水平,拓展服务品种,推进社区服务系列化、产业化。运用市场机制发展文化、物业管理、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服务业。加强服务网点建设,鼓励兴办多种所有制社区服务实体,不断拓展服务领域,重点发展家政、修理、保健等社区服务,提高服务水平。

  第五篇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

  围绕建设百万人口、百平方公里和适宜居住、适宜创业城市的“双百双宜”目标,加快城市化进程。坚持城市建设适度超前,城乡一体、组团发展、统筹城市和小城镇协调推进。到201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2%。

  第二十一章提高规划水平,统筹城乡整体规划

  突出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龙头作用,加快实施城市总体规划。以先进理念,科学编制和修订相应的专业规划,编制和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升城市规划水平。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切实加强规划管理,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保证城市按规划发展。按照优化城乡生产力和人口布局的要求,把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作为整体进行规划,协调推进城镇化进程。注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适时调整城市区划,突破行政区划限制,积极推进相濉、相烈、相杜一体化,扩大主城区规模,聚集产业人口。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形成相山主城区—临涣、南坪工业区次中心—中心镇功能互补、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城镇网络体系。

  第二十二章突出主城区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按照“双百双宜”城市的发展方向,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以新城开发和老城改造为重点,合理布局工业区、生活区、商业区和其他功能区,完善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把中心城市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环境优雅的中心地带。

  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坚持依法、科学、从严、有序管理城市,深化城市管理体制综合改革,建立市、区、街道相互衔接、分工合理和规范高效的城市管理框架。创新城市管理方式,逐步推进城市网络化、信息化管理。加强城市社区规划,理顺社区体制,健全社区组织,加强基础设施和制度建设,完善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树立经营城市理念,进一步优化整合城市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资源和人文资源,筹集和吸纳更多的城市建设资金,实现城市资源的资本化、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推动城市集约发展。依托“两山一湖”,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湖泊、湿地、河道、山体资源,力争到2010年,建成市容靓丽、环境优美的山水生态园林城市。

  第二十三章加快小城镇建设,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

  坚持走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以百善、临涣等中心镇为重点,按照中心聚集、点轴拓宽的原则,以交通干线为主轴,进一步优化县城镇体系布局,形成集约开发态势。按照“工业进区、农民进镇、商业进街”的要求,促进人口、资源、产业集中紧凑发展模式,建设一批专业性强、功能清晰、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城镇,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城镇体系,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增强小城镇的带动作用。深化城镇管理体制改革,合理配置资源,推进人口、产业向城镇集聚。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和改善对城镇的管理,建立健全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第二十四章加强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第一节以道路交通建设为突破口,逐步完善综合交通网络

  建设完善的城市道路网络,形成快速干道、区际主干道、区间干道等各类道路齐全、功能明确的道路网络体系,实现城区道路无障碍化,城区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0平方米。深化公路运输企业改革,形成专业化程度高、跨地区经营的骨干运输企业,加快联网与扩大运输能力。完成对境内国省干线公路的改造升级工作。积极支持许昌—盐城高速公路淮北段的建设工程,使境内高等级道路有新发展。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实现“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客车”。做好青龙山—阜阳铁路复线、符离集—夹河寨复线等铁路线规划建设工作。建设南坪港、韩村港。新建、扩建公路运输枢纽项目5个。

  第二节提高电力能源供应保障能力

  进一步加强电网建设,完善电网布局,做好电力调配,保障电力供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扩建杨柳变电所,新建500千伏赵集输变电工程、220千伏北山变电所和110千伏矿山集、濉溪、临涣变电所工程,力争开工110千伏花园、蔡里变电所工程。加大重点耗能企业的整治,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大力推进节能技术的开发、引进和推广应用。对耗电大、效益低的企业,通过落实行业加大电价的政策性约束,促使其淘汰落后设备,加快更新换代步伐。

  第三节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积极优化、完善城市供水、燃气、公交、供热设施,为城市居民提供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建成完善的城市供水系统,完成南部相南水厂、东部高岳供水工程和老城区管网改造工程,全面实现自来水管道供应。2010年全市年供水能力达到5000万立方米以上。加大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力度,优化和增加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线路。以南部新区为重点,推进城市集中供暖建设。建成完善的城市雨水、污水排放设施体系,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加大城市防洪建设力度,实施老濉河、西流河、跃进河综合治理,开工建设南湖路沟、龙山路沟、铁路沟及长山路沟续建工程。加快市污水管网体系建设,实现雨污分流和污水全面达标排放。建成中水回用和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到2010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加快实施城市天燃气工程,大力推广管道燃气,建设完成天然气输配系统和老城区燃气管网改造,普及管道燃气用户。增加绿地,丰富树种,建成以乔木为主体、灌木做基础、草地为铺垫、鲜花作点缀的比较完善的城市绿化系统。完成一批道路河道绿化、成片公用绿地、公园广场、住宅区绿化相配套的绿化设施。

  第四节加快城市防灾系统和城市公共安全系统建设

  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全市整体应急预案和各专项预案,组织开展好演练。加强地震、民防、消防、防汛、气象、急救、安全生产等工作,建立健全防灾、抗灾、救灾相结合的城市防灾减灾系统。

  第二十五章加快建设“数字淮北”

  第一节加快建设“数字淮北”基础设施体系

  以现有物理传输网络为基础,依托移动、联通、铁通等通讯公司,采用新技术加快改造通信网络,统筹和加强各类信息基础骨干网建设,加快管线、基站等设施建设,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以光缆为主,数字微波和卫星为辅的传送网,优化网络资源;加快宽带接入网和IP骨干网扩容进程,形成辐射所有县区、乡镇,具有多功能、高速度、多业务、开放型的高带宽网络。继续发展固定和移动电话业务,扩大容量,优化网络结构,提高应用水平。积极推进数字电视网络整合,建设广播电视数字化传输平台和服务平台。

  第二节加快建设“数字淮北”支撑体系

  建设全市空间信息交换网络和分布式空间信息数据库;运用信息技术对现有的各类数据源进行数字化、规范化、系统化改造,充分挖掘数据资源潜力;着力开发信息获取、信息更新技术和体系。通过基础性数据库、公共信息交换平台建设,实现信息资源的标准化、数字化,实现重点信息资源共享。重点开发国土资源、农业、环境、水利、资源、交通等数据库的建设,促进空间地理信息在各领域的应用。建立全市宏观决策数据库、人口信息库、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库;建立公益性信息资源交换服务中心,逐步建立“数字淮北”的基础信息支持平台,探索基础信息库的建设和运营机制。

  按照“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建立健全信息安全责任体制,重点保障网络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

  第三节加快建设“数字淮北”的应用体系

  充分推动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建设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网络平台和各级政府、各部门门户网,加快实现政府主流业务的数字化、网络化,充分实现政务信息的互联互通,提高政务效率;加强向社会公开政务信息,提高政府运作透明度。

  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企业,进一步提升淮北矿业等一批国有重点骨干企业的竞争力。

  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加快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和农业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建设,以信息化服务“三农”。建立以淮北教育网为核心的教育公众信息服务体系、农村远程教育体系。建设公共卫生信息体系。推进“金”字工程等重点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建立与全市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电子商务运作环境。建设淮北现代物流配送中心,提供与物流配送相结合的综合信息服务。以电子商务认证中心为依托,建设网上支付系统,完善银行卡交换系统,建设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和企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

  第六篇积极实施东向战略,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充分发挥优势,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开发区为载体,优化外资结构,提高外贸竞争力,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

  第二十六章实施东向战略,全力打造大开放格局

  充分发挥我市毗邻“长三角”的区位优势,积极实施东向战略,实行“远交”、“近接”,实现与东部地区的无缝对接,全面融入“长三角”,加强与淮海经济区的合作,全力打造大开放的格局。

  第一节全面融入“长三角”

  依托煤电能源优势,与上海、浙江、江苏等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全面融入长三角经济圈。主动迎接其经济辐射,实现观念、体制、市场、产业、资本、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全面对接,利用比较优势,错位发展,逐步使我市成为长三角地区的能源产业基地、科技成果应用基地、农副产品供应基地。

  第二节加强与淮海经济区的合作,融入淮海经济区

  依托徐州、连云港,充分利用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优惠政策,合作打造和发展中部出海通道,发挥距离出海港口最近的优势,打通我市对外贸易的直接出口通道。抓住东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梯度转移的契机,以区位筑优势,以市场换技术、以资源引资本,实现与发达地区的生产分工对接和市场供需对接,以品牌挂靠、资产重组、联合投资、来料加工、商品代理配送等方式进行合作,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交流。

  第二十七章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超常规的理念,采取超常规的举措,推进招商引资工作跨越式发展。依托我市资源、产业和区位优势,抢抓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技术、资金加快向内地转移的重大机遇,全方位、大力度、宽领域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确保“十一五”期间引进市外资金400亿元以上,利用外资5亿美元。

  第一节突出招商重点,优化外资结构

  鼓励外资重点投向能源、煤化工、纺织、食品、农业、电子、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商贸服务等领域,力争在交通运输、通讯、金融、保险、教育、医疗、中介服务和旅游等领域在外资利用上实现新突破。注重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外知名企业,发挥“引进一个,带来一批”,形成产业特色和聚集效应。坚持依托优势资源和存量资产招商引资,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力争在高新技术领域引进外资有所突破,不断提升我市产业的发展水平。进一步拓展利用外资领域,在加快推进工业利用外资的同时,扩大农业、旅游、商贸物流、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利用外资的规模,加速形成我市宽领域利用外资的新格局。

  第二节完善招商引资机制,创新招商引资模式

  在大力实施资源招商、产业招商、存量招商、驻点招商、以上招商、中介招商、定向招商、网上招商等方式的基础上,重点整合招商资源,加强专业定向招商。健全重大招商项目的快速反应和综合协调服务机制,建立高素质的、职业化的招商队伍。积极培育招商中介组织,促进招商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利用外资要主攻港澳、台湾,拓展日本、韩国和欧美,利用内资要突出抓住长三角等地区产业扩张的机会,扩大与江浙沪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合作,进一步加大力度,主动出击,积极走出去到沿海大中城市上门招商。积极引进商业化运作机制,深入探索代理招商、有偿招商。

  第三节优化招商引资环境,提高服务水平

  严格落实兑现优惠政策,对重大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办法。切实提高行政办事效率,全面推行5日审批办结制。坚决打击各种强买强卖等违法行为,对外商投诉的各种案件要严肃查处。建立外来投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协助解决融资难问题。通过建立健全规范的招商服务体系,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富商、亲商、安商的人文环境、适宜居住的生活环境、热情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公平的法制环境,增强招商引资的竞争力。

  第二十八章大力推进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

  坚持以“完善功能、集聚产业、突出特色、创新体制”为目标,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开发区以及各县区工业园区建设步伐。科学编制淮北市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坚持边建设、边招商,积极引进一批大项目入驻开发区。妥善做好征地拆迁安置工作。加快建立投融资平台,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功能齐全、设备配套、环境优良的要求,加快道路、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等“七通一平”建设,为项目入驻和生产经营创造条件。用5年的时间完成龙湖工业项目区33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按照“开发区的事开发区办”的原则,落实开发区的各项管理权限。进一步加强对淮北经济开发区的指导和协调,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开发区加大对入驻企业服务力度,实行全程式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拓宽服务领域。努力把开发区龙湖工业项目区建设成为我市加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到2010年,淮北经济开发区累计引进资金150亿元,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50亿元。

  支持县区开发区和工业项目区发展。重点抓好濉溪县经济开发区、临涣煤焦化工业园、南坪煤化工工业园、杜集滂汪工业园、烈山陶瓷工业园、相山渠沟工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发展煤化工等循环经济园区。以项目为依托,加快各类项目区建设。牢固树立项目优先观念,协调推进项目建设与功能开发,以园区开发吸引项目,以项目建设扩张园区,形成快速集聚效应。

  第二十九章增强外贸市场竞争力,着力提高经济外向度

  第一节巩固壮大外贸主体,进一步推进内外贸一体化

  抓住国家进出口经营权审批政策放宽的机遇,推动外贸经营主体、出口市场、贸易方式的多元化发展。积极实施“科技兴贸”,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巩固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出口产品,逐步提高机电产品的出口份额。巩固美、欧盟市场,加大非洲、拉美、中东等市场的开拓。积极探索进口贸易、加工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等多种贸易方式,优化贸易业务结构。充分发挥我市纺织品、农产品、机电产品的比较优势,扩大对外贸易。重点扶持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大宗出口产品,发展一批外贸企业。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并举,进一步密切与淮海经济区及其他城市的合作。

  第二节牢固树立大外贸观念,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继续扩大和调整外贸进出口经营主体,重点培育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外经贸领域。以进出口公司为核心,构筑集团化、国际化的贸易公司,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支持和指导企业自营进出口,争取有更多企业、更多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组织各类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展销会,引导更多企业“走出去”,并不断扩大进出口规模。

  第三节继续加快科技创新步伐,进一步提高出口产品质量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鼓励企业在理念、管理、生产、营销、服务等环节与国际接轨。加速对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改进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开发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

  第七篇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改革是推动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魄力推进改革,消除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和体制弊端,努力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强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更具活力、更加有利于推进跨越式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三十章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着力解决改制企业职工身份置换和再安置问题。巩固、完善已改制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和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产权结构、法人治理机构和经营管理机制,促进企业管理结构的改善。调整国有资本布局,推动国有集体资产从一般竞争性领域有序退出,加大吸引外资和民营资本参与市属大型企业和公用事业改革,增强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第三十一章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理顺非公有制经济管理体制,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准入领域和准入条件,废除不适合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惯例和规章制度,健全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体系,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公平竞争和发展的环境。重点扶持一批非公有制企业集团和非公有制科技型企业做大做强,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向煤化工、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业发展及社会事业拓展,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到“十一五”末,在工业领域,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33%。

  第三十二章开展全民创业行动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激发全社会的创业热情。开展全民创业行动,做到“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加快工业化进程,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强我市综合经济实力。

  通过开放投资领域、大力招商引资等途径,进一步扩宽创业领域,促进创业;培育各类创业主体,鼓励城乡劳动者自主创业、农民开拓创业、科技人员积极创业、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带头创业、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主动创业,发动城乡群众全面创业,动员和号召城乡群众根据市场需求,不拘形式,不拘内容,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千方百计拓展创业门路,以小规模,大群体,扩大经济总量,促进充分就业,实现全民致富。放宽创业条件,本着“先发展、后规范,先建立、后完善”的原则,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之外,任何部门不得实行前置审批,确需要审批的,实行一站式服务,提高服务效率,降低企业注册资本金限额,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开辟创业“绿色通道”。

  搭建政策平台,提高政策支持力度。制定全民创业优惠扶持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对吸纳就业人员、财政贡献大、科技含量高的创业发展项目,给予奖励和表彰,形成全社会鼓励创业的良好氛围。

  第三十三章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围绕发展资本、土地、人才、劳动力、产权、技术、商品和生产资料等要素市场,规范市场秩序,改善市场环境,规范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到2010年,建成以土地发展、产权交易、技术转让等为主,功能齐全完善的综合产权交易中心。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建设,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和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着力打造信用淮北。

  第三十四章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深化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合理界定财政支出范围,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行政事业工资、社会保障和政府机构运转的支出需要,重点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倾斜,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规范预算供给政策,强化部门支出责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逐步将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不断提高财政直接支付的比重。深化政府采购改革,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完善政府采购体系。深化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完善非税收入管理制度,创新征管机制,提高管理水平。深化县区财政体制改革,加大对县区转移支付补助力度,完善“乡财县管”机制,推进县乡财政振兴工程。

  第三十五章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

  积极创新融资模式,拓展融资渠道。切实突破“一靠财政、二靠银行”的传统融资模式,继续大力发展直接融资、运用好间接融资、积极探索新型融资方式,大力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工具。整合财政资源、土地资源、企业资源、公共资源和信用资源,提高政府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能力。发展壮大政府性投融资主体,构筑投融资平台。加强投融资软硬环境建设,把企业培育成为投融资活动的主体,实现投融资活动市场化。支持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为银行业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加强金融安全区建设,促进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构筑新型银企合作机制。大力促进创业投资体系的发展。加大风险投资体系建设,重点发展中小企业担保公司、高新技术担保公司等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用担保组织,同时积极吸纳外地风险投资加盟。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范围和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实行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深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对于适合通过市场化运作的领域和项目全面推向市场。到2010年,基本形成投融资主体多元化、投融资方式多样化的新格局。

  第三十六章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把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等作为政府职责的重要内容,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突破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政规范、公正透明的行政综合管理体制。认真实施《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清理、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次,理顺职责分工,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加大事业单位改革,积极推进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改制转企,提升市场化运作水平。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依法行政,建立和完善政府对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决策程序,强化对行政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公信力。

  第三十七章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快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乡镇财政体制等改革任务,建立农村基层工作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新机制,积极探索化解乡村债务的办法和机制。稳定并完善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促进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探索征地制度改革,严格保护耕地,规范征地程序,健全补偿机制,确保被征地农民利益得到补偿和失地农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稳步推进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加大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力度,活化经营机制。推进农村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城乡户口差别,推进城镇化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第三十八章建立新型科技创新体系

  积极推动科研和生产结合,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高标准建设高新技术孵化器,充分发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作用,建设创新和创业基地,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发展壮大科技型企业及民营科技企业。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采取移植一批高新技术,开发应用一批共性关键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建立大宗农产品生产全程技术标准体系,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积极构筑提升我市产业技术水平的公共研发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功能社会化、结构网络化的现代科技服务体系。支持专利申请与实施,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以银行贷款为依托、以吸引民间资金为辅助的科技投入体系与机制。到2010年,市级科技三项经费达到本级财政支出的2%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1%。

  第三十九章大力改革人事制度和用人机制

  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建立和完善人才权益保障体系,保障在淮人才的各种权益,全面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和科学人才观,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三个环节,加大人才资源开发投入力度,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建设有利于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人尽其才的体制、机制、环境。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为主体,以高层次、复合型、高技能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紧缺人才为重点,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推进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合理分布。

  第八篇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淮北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增进人民福利,促进社会和谐放在重要位置,努力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构建“和谐淮北”进程,建设美好社会。

  第四十章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引导作用,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着力构建覆盖全市的劳动力市场网络。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探索和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增加就业岗位。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创业能力和再就业能力。大力推进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建设,不断建立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机制,促进就业再就业。推进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做好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探索城乡统筹就业的新途径。政府投资开发公益性岗位,解决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继续实施和完善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就业培训的财税、信贷等有关优惠政策,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建立促进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到201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

  第四十一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健全职工收入增长机制,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鼓励勤劳致富、创业致富、投资致富,多方面推动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大力发展经济适用住房,提高农村自来水和燃气普及率,提高城乡饮用水质量,改善城乡居民居住和生活条件。关心低收入群体和特困家庭,认真解决低收入群众的医疗和子女就学等困难问题,改善居民住房条件,使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8平方米,促进其基本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

  第四十二章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力争到2010年实现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扩大到所有城镇居民。加大社会保险的征缴力度,实现对全市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医疗保险的集中管理,对各社会保险险种逐步实现统一标准、统一政策、统一征缴、统一监督。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逐步做实个人账户。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能力。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继续做好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险,重点做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扶安置等社会保障事业,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加快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切实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等困难问题。大力发展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关注和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和因病致贫、因灾致困的群众。充分估计老龄人口高峰到来可能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认真研究制定适应市情的应对政策和措施。

  第四十三章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教育结构调整,推进各种教育协调发展。发展学前教育,坚持依靠社会积极兴办各类幼儿园。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切实改善办学条件,特别是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缩小城乡教育差别,巩固和扩大“普九”成果,到2010年,力争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费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增加优质普通高中的数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重点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扩大招生规模,建立多层次、适应市场需求的高、中、低技术人才培训体系。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积极支持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扩大院校办学规模,提升综合办学水平。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制定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学前教育等非义务教育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格局。建立职业岗位技能培训制度,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到2010年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7%。

  第四十四章大力发展卫生事业

  稳步推进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加强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基础建设,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成立淮北市紧急救援中心,逐步完善医疗救治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大力推进科技兴医、科技兴卫,初步实现医疗卫生的全行业管理。在新城区建立与城市发展相适应、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医疗服务保障体系。

  第四十五章发展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

  整合文化资源,实施文化兴市战略,扎实推进文化精品工程,加强社区文化和农村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民办文化,积极扶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户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馆等,允许其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农村业余剧团和集体(个体)放映队的发展。切实加大政府对文化投入力度。市、县区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农村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建成市图书馆等一批高标准的文化设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以文化滋养城市。到2010年,实现县区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运转良好。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繁荣与管理并重,促进文化、出版物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力争到2010年文化综合实力居全省前列。以增强人民体质为方向,深入实施《全民健身体育纲要》,大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切实加强体育场馆建设,力争把淮北在全省率先建成“群众体育氛围浓、竞技体育水平强、体育产业业绩优、体育设施档次高”的体育现代化先进城市;积极争取承办2010年全省第12届运动会。加快气象防灾减灾中心建设。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推行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认真研究制定适应市情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支持政策和措施。继续加强广播电视、档案、防震减灾等各项社会事业工作。

  第四十六章加快建设“平安淮北”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到2010年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降到0.99以下。切实抓好煤矿安全生产,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大力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多层次监管、多部门协作的长效监管工作机制,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高度重视和加强信访工作,畅通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重点解决在土地征用拆迁、企业改制破产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公共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的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创建“平安淮北”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第四十七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节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发展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加强法制建设,全面推行依法治市、依法行政。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市人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提高国防动员能力,广泛开展双拥活动。

  第二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巩固发展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立足我市改革发展实际,加强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积极倡导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丰富和发展“求实创新、开放进取、诚信和谐”的淮北城市精神,增强建设现代化新淮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继续开展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深入开展“诚信淮北”活动,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风气。继续加强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切实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

  进一步抓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加大主城区创建力度,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程。通过创建文明社区、文明镇、文明村、文明户等活动,提高公民素质和生活质量。广泛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树立行业新风。推动我市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三大创建”共同发展。

  第三节加强廉政建设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审计工作,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切实改进领导作风和部门行风,做到对群众有感情、对工作有激情。强化对权利运行的监督和制约,保障公民检举权、控告权、申诉权。严肃查处违法违纪的大案要案。

  第九篇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十一五”期间,要着力解决经济扩张需求与发展要素制约之间的矛盾,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根本出路,提高要素资源对经济增长的支撑能力,构建节约型社会。

  第四十八章提高土地集约利用能力

  认真贯彻国家对“耕地保护”的基本国策,强化农田保护,确保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达到17.5万公顷。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特别是提高工业用地的经济密度,严格控制城镇和农村居住用地标准,实现土地供需平衡。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标准,盘活存量用地,对原来利用率低的建设用地,挖掘潜力,合理规划,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土地的投资密度和产出密度,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观念,切实规划好乡村的建设,控制农村建房用地,推进农民建房向小城镇或中心村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大力实施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战略,加大对采煤塌陷地复垦工作力度,把复垦、治理、建设有机统一起来,形成耕地—塌陷—综合治理—综合利用的“占补平衡”的良好局面。

  第四十九章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

  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统筹兼顾,节水、蓄水、引水并重,高效、合理配置水资源,合理开采地下水,积极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严格控制耗水量大的项目审批。通过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减少工业耗水量,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到201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43%。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污水和污染物的排放,解决功能性缺水问题。发挥价格杠杆作用,推行用水阶梯式水价,鼓励全社会节约用水。推广中水的使用和回收,建成中水回用工程,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加大农业节水灌溉推广力度,努力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加快淮北市水源工程建设,积极组织实施“淮水北调”工程,推进塌陷区水资源利用工程,利用湖泊、洼地和塌陷区进行平原水库建设,从根本上解决淮北工业用水问题。

  第五十章发展循环经济

  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集约化程度,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资源开发和利用,以及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良好的发展道路。

  第一节确立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资源深加工,提高资源深加工水平,确立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加快煤化工项目的建设,延伸煤炭等资源的产业链条,形成从煤炭开采、洗选加工、煤焦化、煤泥矸石发电到粉煤灰综合利用的煤焦化电产业链,促进资源不断增值,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推广农村沼气工程与小麦秸秆机械化回收利用,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的质量,切实实现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大力开发适合循环经济发展的适用技术,最大限度地利用上游产业的产品,促进废物的利用与再利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到2010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第二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广泛推行循环经济运行模式,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倡导循环经济理念,营造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社会氛围。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粉煤灰、煤矸石、煤矿瓦斯利用为重点,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强化节约意识,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到2010年所有新建建筑节能的设计标准达到50%,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自觉节约资源的良好风尚。

  第五十一章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重点遏制结构型工业污染的发展,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

  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坚持“政府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发展”的原则,多渠道筹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资金。制定和完善各种经济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污染防治技术,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和民众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进行投资。调整财政投入结构和投入方式,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引导作用,推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的社会化运作。

  强化工业“三废”污染物治理力度,实现各类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加强放射源监管,确保放射源安全;全面推进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加大对河流的污染治理。综合治理城市大气污染,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加强自然资源开发项目的生态环境监管,严格审批制度,认真做好矿区复垦工作和塌陷区的生态恢复工作。进一步健全环境监管体制,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力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提高环境事故应急监控和重大环境突发事件的预警能力。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征收一定数量的排污费,促使其减少或消除污染物的排放。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深入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绿化美化城市,改善城乡面貌,建设生态淮北。到2010年,大气环境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天数315天以上,地表水环境质量按功能区全部达标,饮用水达标率达到100%,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

  第十篇切实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十一五”规划是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的第一个阶段性规划,是今后五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有效实施本规划是“十一五”期间我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争先进位、率先崛起的重要保证。

  第五十二章建立规划实施机制

  规划提出了我市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明确了战略任务,是为了给各类市场主体明确的市场信号,引导市场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合理配置资源。同时,政府要依据规划实施的不同领域,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履行市场监管职能,维护公平竞争。

  对规划明确要求的推进工业结构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开放型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等战略任务,主要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两方面来实现。企业在政府的政策导向下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政府除了制定政策导向和履行市场监管职能外不能“越位”,不应过多介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国有企事业单位在贯彻这方面的任务时应该发挥带头模范作用。

  规划中确定的深化改革、扩大就业、社会保障、发展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平安社会等方面的任务,是政府的职责,需要政府履行相应的职能,运用所掌握的公共资源来加以推动。政府在履行职能时要尽可能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尽可能地减少行政手段。

  对于规划中确定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维护市场秩序、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要求,主要是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等法律手段,并辅之以经济手段加以落实。

  第五十三章健全规划管理体制

  加强统筹协调。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统筹协调各种利益主体;统筹近期发展目标与中长期发展目标,必须兼顾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改革规划管理体制。完善各类规划编制的协调衔接机制,建立健全科学化、民主化的规划编制程序,加强规划的审批和颁布管理,形成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制。

  加强规划落实。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责,对所负责领域的任务,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好规划的内容;各区县政府要贯彻本纲要精神,制定和实施好本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通过深入宣传纲要,促使各类市场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政府意图与政策导向,引导其自觉参与规划实施。

  推进规划与投资的有机结合。有关部门在决策建设项目和安排投资时应坚持“规划带项目”的原则安排建设项目,并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规划鼓励和支持的领域。加强规划实施的监测。市发改委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向市政府汇报,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有关部门要跟踪分析相关领域的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向发改委反馈意见。各部门均要接受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做好规划中期评估工作。要组织开展对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形成中期评估报告,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经中期评估需要对规划进行修改的,有关部门应提出修改方案,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对于规划涉及的特定领域或区域规划发展方向内容有重大变化的,专项规划或区域规划也要做相应调整和修订。



共找到 个相关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全部跟贴(0条) 精华区(0条) 辩论区(0条)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热门新闻推荐】
相关链接





搜狐短信 小灵通 性感丽人 言语传情
三星图铃专区
[周杰伦] 千里之外
[誓 言] 求佛
[王力宏] 大城小爱
[王心凌] 花的嫁纱
精品专题推荐
短信企业通秀百变功能
浪漫情怀一起漫步音乐
同城约会今夜告别寂寞
敢来挑战你的球技吗?
 精彩生活 

星座运势 每日财运
花边新闻 魔鬼辞典
情感测试 生活笑话


今日运程如何?财运、事业运、桃花运,给你详细道来!!!





月亮之上
秋天不回来
求佛
千里之外
香水有毒
吉祥三宝
天竺少女

点击今日

佛山一家六口惨遭杀害

·佛山一家六口惨遭杀害
·乌兰察布居民区连发爆炸
·忻州煤矿安监局好气派
·杜世成助推青岛房价?
·平安夜女子遭遇飞车党


频道精彩推荐

·2006春运
·埃及客轮沉没
·2006世界杯
·火车票交易查询
·TD成为我国通信行业标准
·《霍元甲》
·2006年上市新车揭密
·国足出征亚洲杯预选赛
·2006都灵冬奥会
·伊朗核问题
·蔡依林身着CPU芯片衣





一个人哭
退后
断了的弦
还是朋友
水晶蜻蜓
唱给你的歌
迷糊娃娃可爱粉红卡通
四季美眉给你最想要的

搜狐分类 ·搜狐商机

百姓论坛

·泰国情侣流行拍的全裸照
·21岁大学MM网络征友(图)
·日本超女选秀必须亮内裤
·台湾辣妹的激情艳舞表演
·女星沙滩竟当众吻胸激情
·曹颖印小天酒店激情曝光
·MM浴室自拍完美浑圆身体
·实拍泰国真正色情红灯区
·裸拼AV女优翁红日本脱光
·女孩旅店偷情被暗拍全程

·半裸女高空玩跳伞乳横飞
·用胸推拿的异性泰式按摩
·李倩蓉放荡全裸照性感照
·游戏MM选拔现场随便碰臀
·女星拍戏时胸部惨遭蹂躏
·老板电脑里和二奶开房照
·视频女屋内裸身挑逗一幕
·无耻病人手机拍护士裙底
·美女明星透视装近乎全裸
·惊!世界各地的怪物(图)
芙蓉姐姐性感极限火辣比基尼登场
娱乐基地

大胆的美丽女孩

·AV女优圣诞装自拍写真
·国外球迷怎么恶搞火箭队
·震撼人心的人体干尸[图]
·女人内裤的奇特广告创意
·明星最近流行黄金甲造型
·美人鱼彩绘 朝比奈真人秀
·宠物连连看 合金弹头游戏

热点专题
·2009年全国两会
·2009全国两会
·关注2009年春运
·"团团圆圆"赴台
·燃油税改革
·纪念改革开放30年
·2008美国大选
·2008珠海航展
·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
·神七飞船涂鸦
·神七宇航员如何太空行走
·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
·西班牙客机燃烧失事
·神舟七号择日发射
·蒙古首都骚乱 政府镇压

news-seo 网友意见箱




设置首页 - 搜狗输入法 - 支付中心 - 搜狐招聘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 全部新闻 - 全部博文
Copyright © 2018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搜狐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ontact.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