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政法大学美国政治与法律研究中心的主任,杨玉圣教授最近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不是来自他的单位,而是来自整个学术界。
在不少同行看来,杨玉圣是个“不务正业的人”,理由是他热衷于办学术批评网。 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杨玉圣恰恰是在从事学术界最需要做的工作,理由也是他热衷于办学术批评网。
2001年3月15日,杨玉圣创办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网站的最核心内容是两项:揭露学术造假、促进学术规范。
“因为坚持做这个事,我得罪的人越来越多,起诉的、威胁的、求情的,什么都有,一旦没有达到目的,人就得罪了。”即便如此,杨玉圣仍然感到欣慰,他告诉《公益时报》记者,“也正是因为做这个事,认识了越来越多的朋友,他们才是值得交一辈子的真朋友。”
杨玉圣所称的这些真朋友,就是社会各界支持他做学术批评,揭露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学者和知识分子。朋友们对杨玉圣的赞赏,正如一位网友评价的那样:“在学术腐败越来越严重的当下,你以无畏的勇气和孩童般的纯真,甘心情愿做一个学术‘清洁工’,只要是正直的知识分子,没有理由不对此肃然起敬。”
“他简直是齐天大圣”
和众多网站色彩丰富、图文并茂不一样的,学术批评网显得很寒酸——除了深蓝色和白底色,网站找不到其他颜色。不过,这种美术上所认为的“冷静”,恰恰构成了学术批评网的特色——素净。
和寒酸的颜色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网站上一系列的署名文章:梁慧星、徐友渔、贺卫方、朱学勤、许章润等名家都在此发表署名文章,围绕学术规范问题侃侃而谈,并时有惊人之语。来自《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新京报》、《东方早报》等知名主流媒体的编辑记者,也赶趟儿似地云集于此,参与有关学术批评的讨论。
“我每天都去学术批评网转几圈,那里既是块净土,让我净化心灵,更是个信息源,让我获得新闻线索。”《南方周末》一位记者说,“这种网站太少了,但它却几乎每周都有关于学术造假的揭露文章,所以又很珍贵。”
在普通人脑海中,很多人兴许没听说过“学术批评网”,但对当年北京大学“王铭铭事件”却印象深刻。
2002年,这位曾经在全国红极一时的社会学家、北京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因为被揭露有抄袭行为而成为当年知识界的“名人”。
杨玉圣对《公益时报》记者回忆了当时的情况。那时,一家报纸接到了有关王铭铭抄袭的举报内容,但惮于王的声望和地位而不敢刊发。杨玉圣主持的学术批评网在审查了有关基本事实后,果断决定首发这个举报,由此引爆了数百家媒体对此事的追踪报道和讨论。
王铭铭事件,从某种意义上让中国学术界产生了“猛醒”的作用,当时参与事件报道的一位记者事后对《公益时报》记者回忆说:“被王教授的事情一刺激,大家一觉醒来,突然发现中国学术界已经到了很危险的境地——抄袭成风、署名不规范、垃圾论文遍地、数据造假,这些都成了常态,所以那时候,大家突然开始意识到学术批评和学术打假的作用巨大,因此对杨玉圣的网站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
王铭铭事件让人们记住了学术批评网,也让更多人认识了杨玉圣。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要在学术规范问题上将王铭铭这样的权威拉下马,简直是比“登天还难”,但后来的事实却恰恰出乎人们的意料,王被撤职,并在学术界声名狼藉。有人将此功劳归于杨玉圣和他的学术批评网,说他简直就是“专扫学术妖魔的齐天大圣”。
“即使败诉也要办下去”
学术批评网是一个开放的网站,任何人都可以登录阅读,也可以向网站投稿。
投稿内容的相当一部分,就是揭露他人学术论文的抄袭或者其他不规范现象。杨玉圣处理来稿的原则只有一条:以事实为基础。
如果某人举报他人抄袭,只要将他人论文的出处和内容列出,并同时提出能够证实其抄袭的证据,杨玉圣就会照发不误。
2005年初,天津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沈某出版一本文集性的著作,有人向杨玉圣举报称,该书中有14篇系抄袭所成,天津市语言学会也据此发表声明,谴责沈某的学术不端行为,杨玉圣在学术批评网上刊登了这一谴责声明。
事后,沈某竟然将天津市语言学会和杨玉圣告上该市河西区法院,称被告的行为侵犯了名誉权。
接到起诉状副本的杨玉圣并没有害怕,依据事实,将沈某抄袭的行为和网站进行学术批评的理由及根据进行了答辩。
即便如此,河西区法院一审仍然判天津市语言学会败诉,让杨玉圣感到奇怪的是,这个判决中被告名单里莫名其妙地就没有了杨的名字。案件后来被提起上诉,终审判决撤消了一审的判决结果,改判沈某败诉。
事实上,这只是杨玉圣学术批评路上多次被诉的一个缩影。自从创办学术批评网后,当被告已经成为杨玉圣坦然面对的事实,而一旦网站刊登揭露文章,还有不少当事人威胁要起诉。
对此,杨玉圣淡淡地说:“我一点也不怕,因为我一没私心,二有证据,即使法院枉法裁判让我败诉,我也要将这个网站办下去。”
比起当被告来,朋友的交涉可能让杨玉圣要烦恼得多。杨告诉《公益时报》的记者,因为网站经常会刊登揭露性的文章,或者对某位学者的学术进行批评性的评价,总会有当事人通过各种办法来“通融”,目的就是想让杨玉圣撤稿。
“这种交涉让我很苦恼,但最后的结果都是我坚持不撤稿,这样就容易得罪朋友,但在得罪人的同时,我也交到了更多的朋友,人数上比起来,至少拉平了。”杨玉圣幽默中带有一丝遗憾。
就在2月6日,记者登陆学术批评网,首页上即有关于揭露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机构学者学术不端行为的文章,其中,武汉大学法学院周某抄袭事件,甚至成了热点话题。
著名法学家贺卫方教授的署名文章,直指周叶中的抄袭行为并驳斥其辩解。杨玉圣坦言,像这样的事情,人们看到的“可能只是网站内容的热闹”,而他却“在背后承受巨大的压力”。
有人认为,在过去,学术批评,特别是揭露学术不端现象,人们通常认为那是学界内部的事情,和公众关系不大。但韩国黄禹锡“克隆造假”事件,让人们突然发现,学术不规范,其实是一种“公害”。
正是为了扫除这些公害,身为历史学者的杨玉圣自费办起了学术批评网。杨玉圣告诉记者,开办5年以来,该网站已经发表了1万多篇有关学术规范和学术批评的署名文章,点击率也因此稳步上升,全球排名已经达到第2万多名,现在每天有6000人次左右登陆该网,“从本意上讲,我希望回到书斋潜心做学问,做这个网站,是我的角色错位。即便如此,我还是要办下去,因为中国需要这个,中国学术界需要这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