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7日电 黑龙江日报今日刊发了题为《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与解决建议的提案引起委员们强烈共鸣》一文,现全文转发如下:
三点建议
一是逐步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制度
二是政府应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
三是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
政协会开幕第一天,一份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与解决建议的提案就引起了与会委员的强烈共鸣。 随着我省农村劳务经济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劳动力转移的大军中,他们的外出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优化配置,带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也连带产生了一些新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就是其中的一个。
省政协副主席梁荣欣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充满感情,他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农村家庭问题,也不仅仅是三农问题,而是一个急需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是新农村建设必然要面临、且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这一问题,要站在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理解,要从建立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来根本解决。
据调研了解,目前我省年龄分布在7~18岁之间的农村留守儿童已占适龄就学儿童的40%左右,他们或父母一方外出或双方同时外出打工;而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力度不断加大,这个比例还会逐年上升。父母在外打工,虽然对留守儿童物质生活的支持能力有所增强,但儿童自律能力差,加之父母不在身边,缺乏亲情关爱和及时有效的教育规范,一些留守儿童已经或多或少地出现了问题,如道德滑坡、学习偏差、心理失衡等,目前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已高达20%。许多留守孩子因为孤单寂寞而留恋上网、生活散漫、聚众滋事甚至打架偷窃,一些女孩因渴求关爱导致早恋,甚至易被诱奸、早孕等。
另外,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监护人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且有亲情差距,对留守儿童学习管理介入困难,逃学、厌学、辍学时有发生,导致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偏差。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更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强烈的倾诉、关爱和指导需求,这种情绪需求长期积累得不到正常疏导,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也有较大的危害,致使一些留守儿童或变得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或性格孤僻举动反常,形成畸形心理。
采访中许多委员深刻地指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表面上看是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造成,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次矛盾。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给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带来的高额成本、各地教材选用不同使农民工子女在转学后面临的教育内容无法衔接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而增收需求与子女教育之间的取舍失衡、家长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的落差都增加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难度。
梁荣欣说,发展农村劳务经济,是我省促进农民增收、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而随着这一事业的不断发展,农村留守儿童和流动子女教育问题将更加凸显,因此这一问题的解决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把它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从体制上加以保证,才能够标本兼治。他提了三点建议,一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让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有序流动,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二是政府应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尽量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三是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通过各种社会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帮助和参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的责任,但我省乃至我国对少年儿童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却太少,尤其在广大农村。因此,建议尽快实施辖区行政负责人对留守儿童管护责任制,由基层学区和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学校,共同构建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