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造型新颖别致的白色蚕龙,在一片绿海中,舞动着矫健的身姿,飞扬着凌厉的犄角,呼啸的身影几欲腾飞而起,以翻江倒海之势,充分展示着乐平儿女意气风发、拼搏向上的豪迈气概。
素有“蚕茧之乡”的乐平,早在吴越国时期,就以植桑养蚕、缫丝织绸而闻名。 据乐平乡75高龄的黄福寿老人介绍,公元835年,临安城里的钱吴肃王来於潜察访民情,闻听乐平鱼肉质鲜美,便亲驾乐平。得知这一带的百姓靠种树养“天虫”富裕起来,他很高兴,欣然把这种树命名为“桑树”,把天虫二字合在一起称为“蚕”。为纪念此事,百姓们用蚕宝宝结茧用的蜈蚣簇制成花灯模样,舞起蚕龙。从此,这一带便有了舞蚕龙的习俗。
2003年,临安市文化局在挖掘民间艺术中获知这条蚕龙的故事。市文化馆的程行老师和七坑村众村民花了一年多心血,在陆义荣老人的技术指导下,依照祖先蚕龙的原貌,精心制作,把龙头制成近似老桑树头模样,用结满茧子(塑料泡沫制成)的蜈蚣簇做龙身,制成了全长80多米的新型蚕龙。尤其到了夜晚,安在龙头龙身龙尾上的小灯还会一闪一闪,蚕龙更加光彩熠熠。如今,乐平乡的蚕茧收入仅去年就达1800万元,1000余亩碧海荡漾的优质桑园成了乐平儿女养蚕致富的基地,蚕宝宝更是乐平蚕农心中的宝贝,乐平人怀着对蚕宝宝的深厚感情,每年用茧簇扎起龙灯,舞起蚕龙,欢庆蚕茧的大丰收。
几年前,这支舞龙队曾应邀参加西博会、元宵灯会,并荣获了西博金奖、元宵灯会表演奖等。舞龙队里40个年轻美丽的妇女均来自乐平乡七坑村,她们身着朴素的印花蓝布衣,头扎印花蓝头巾,在欢快的乐曲伴奏下熟练地翻滚着龙身,舞出“游龙、8字舞、跳龙节、双龙对跳,盘龙吐丝”等造型。20位来自西坑、乐平村的采桑女子手拿绿色桑条,跳着有节奏的步子,有规律地穿梭在蚕龙四周,烘托出蚕龙飞腾、丰收在望的情景。当几位采桑姑娘从静止的蚕龙嘴里拉出象征乐平人七彩生活的五彩丝带时,音乐和表演达到了高潮。
(临安记者站张伟星通讯员朱惠娟记者吴薇 杭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