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已经当了老板的张士贵走到哪里,只要看到别人的玻璃“活儿”就忍不住多看几眼
本报记者 苗波 摄
来西安第四个年头,在玻璃店打工的张士贵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我什么时候能有一家自己的玻璃店?”1989年时的这个愿望,在他又坚持打了15年工后,终于实现。
从安徽老家来到西安的21年,张士贵和玻璃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说,他在用玻璃记录这座城市的变化。“玻璃的厚度在增加,从3毫米到5毫米、6毫米、10毫米、19毫米;从最初安装20厘米高的普通玻璃到现在安装6米高的钢化玻璃,西安变化太大了。”
“我是村里第一个进城的人”
西安变了,张士贵的家也在变。家的变化,源于他的进城。张士贵的老家安徽省六安市姚离镇红石桥村,一个半丘陵地带的村子。这里祖祖辈辈靠种水稻为生,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村子里还没有通电。因为交通不便,村里人很少外出,张士贵是村里第一个进城打工的人。1983年,18岁的张士贵生平第一次来到自己所在县的县城。“县城的人真多、车也多,和我们村就是不一样。”他形容,这次难得的“见世面”让他变得“不安分”,“从那以后,我做梦都想着能够进城。”
第一笔工资救了三家人
两年后,经父亲的朋友联系,他来到了西安,在一家玻璃店里打工。当年年底,他第一次拿到了200元工资,这让仅拿过最大面值5元钱的他激动了半天,“10元一张的,一沓,我激动得钱都没法数。”他把钱寄回了老家。“后来父亲写信说,这200块钱救了三家人的命,父亲把钱借给了亲戚,他们急用。”看到父亲的来信,20岁的张士贵热泪盈眶。二十年后,回想起来,他依然显得兴奋。“这比现在赚一万元都高兴!”
张士贵说,他进城打工,他们家成为村里第一批盖上二层楼房的人家。
可怜小老乡工作中从18层摔下
从最初裁玻璃的学徒到熟练的玻璃安装技术工,一路走来,他曾怕过,也内疚过。
张士贵的左手上布满了刀痕,左手腕上的那条最深,“裁玻璃、装玻璃的时候经常被划伤,开始还觉得疼,后来划伤的次数多了也就习惯了。”在西安,他被抢过,也被骗过。
“这都不算什么,最痛的,还是失去了我的同乡兄弟。”他说。一次回老家,一个老乡见张士贵在城里“混得不错”,就将自己的儿子交给了张士贵。然而,在一次安装玻璃时,18岁的小伙子从18层高的楼上摔了下来,“人就这样没了,很不错的小伙子,就想给家里赚点钱,跟着我出来了,可没想到……”
后来,每次经过那幢楼,张士贵都感到揪心,每次回老家,他都会去看看那孩子的母亲。
给自己打工劲头足
打了19年工,如今的张士贵自己开了一家玻璃店,当起小老板。
“干了十几年,攒了点钱,朋友建议我自己开个店,我当时有点犹豫。为啥呢?在西安,现在生意难做,一旦赔了这么多年就白干了,在西安又没有个落脚的地儿,我担心,家里老小也都看着呢。”2004年,张士贵还是鼓足勇气,开了家玻璃店。一个月后,他接了第一笔生意,“那时,给自己干活,感觉就是不一样,有劲!”张士贵说。
如今,他的玻璃店生意不错。不过,至今,张士贵一家人依然租住在50多平方米的民房内。他说,他曾经想到过在西安买套房子,但没敢买,“买了房子,资金就没了,我想开个小公司,把生意做大点儿。”本报记者 刘海宏 卫晓宁
农民工心声
我们希望有更多保障
2月7日,距农历正月十五还有5天,西安市新城区职介服务中心已经聚集了大批农民工,他们拿着工具、举着牌子,期望有人雇用。市场管理员张建民说,一般情况,农民工大批进城务工的时间在农历正月十五以后,但是今年有好多农民工都没回家,一直在找活干。
“我今天上午打了两个小时零工,赚了50块钱!”许应峰说。他家在蓝田县许庙乡,几年前就进城打工了,如今家里盖了新房,孩子也在上学。“现在,活越来越难找了,所以今年来得比较早,希望找个好活干,能找个长期的,不至于打零工。”
拿着《华商报》,看到报纸上登载的首批进城农民工的打工经历和他们的成功故事,现场的农民工很是羡慕。“钱不好挣,也不好要!有时辛辛苦苦干了几个月,却拿不到工资,谁心里不难受?一家老小还在家等着呢!”在场的农民工纷纷表示,他们希望自己的劳动能得到回报,还希望在一个有更多保障的、能保护自己权益的环境中工作。本报记者刘海宏
热线互动
讲述你与农民工的故事
参与热线:029-88429046、88412323
昨日,本报为“农民工进城20年”系列报道开设的热线依旧响个不停。许多农民工兄弟在讲述自己打工的辛酸经历时,提到了同样的一个问题:他们再苦再累都能忍受,更在意的是希望赢得城市的尊重。
从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提供的资料看,2004年底外省来陕西打工的人数已经达到61.5万人,在陕西就业的本省农民工为137.8万人,就是说,当年年底在陕西省就业的农民工约200万人。
也许你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原住民”,也许你是后来迁入的“外来”城市人,你如何看待这支庞大的队伍或者他们的个体?那位为你装修房屋搬运垃圾的工人、那位为你看护孩子和老人的小保姆、那位站在你家楼下菜市场卖了10多年菜的妇女……他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在接触中,你和他们之间又曾经发生过怎样的感人故事?
今日本报继续开通热线029-88429046、88412323,期待都市人来讲述与进城农民工的故事,也期待农民工朋友继续讲述自己的故事。本报记者 卫晓宁 刘海宏
特别调查
没了农民工 城市会怎样?
20年来,我们的城市发生了许多变化,楼房更高了,街道更美了……这里面,农民工朋友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有人说,农民工已成为城市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群体;也有人说,假如没了农民工,城市将不能成为城市。作为都市人的你,怎么看待身边的农民工?本报今推出特别调查,热忱期待你的参与和讨论!
参与方式:1.今日上午9:00~11:00,读者可拨打电话029—88429074发表看法;2.登录华商网()进行投票;3.编辑选项答案短信投票(如ABD……就表示,您的问卷选择是1A、2B、3D,以此类推”),移动用户发送到02323181,联通用户发送到2323181,小灵通用户发送到232381;4.写信给本报“华商调查”栏目组,地址:西安市含光北路156号,邮编:710068;5.发邮件至 。
调查问卷1.您第一次具体地接触到农民工是在()
A、上世纪80年代以前 B、上世纪80年代 C、上世纪90年代 D、本世纪初
2.您是否经常遇到农民工朋友?()
A、经常遇到 B、偶尔遇到 C、从未遇到过
3.遇见农民工朋友后,您平时会怎么办?()
A、内心里尊重他们 B、微笑或打招呼 C、快步走开,远离农民工 D、依个人心情确定态度
4.在以下关于农民工特征的描述中,您首选:()
A、肯干活、能吃苦的劳动能力 B、勤劳善良、挑战生活的精神 C、认真负责、实实在在的态度 D、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的群体
5.在您看来,农民工朋友是怎样一群人?()
A、值得城市人欣赏的劳动者 B、和城市居民一样的谋生者 C、印象模糊的城市边缘人
6.如果某一天,农民工群体从我们的城市消失,您认为城市会发生变化吗?()
A、肯定会,没有农民工的城市难以想象 B、不好说,有没有农民工都无所谓
7.在农民工与城市关系的描述中,您最认同哪一条?()
A、城市不能没有农民工,他们让城市更多元化 B、农民工推动城市发展,让市民生活更方便 C、农民工的到来加剧了城市就业的竞争局面 D、使城市人口急剧增加,治安问题更加严峻
8.要使农民工与城市更加融合,您认为关键在于()
A、出台政策,给农民工以市民般的待遇 B、提供机会,加强农民工与市民间交流 C、促进发展,帮助农民工提高综合素养 D、教育引导,让市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华商调查》主持人 章学锋 记者 田雨杰
信息服务
到14家中介找活不收费
求职中权益受损可打电话投诉
本报讯(记者 郭魂强)一边是农民工着急找不到工作,另一边却是有用工信息农民工不知道。针对目前存在的这种供需信息不对称的局面,西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昨日公布各区县公共职介机构,为进城农民工提供免费求职登记、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和培训。同时公布了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投诉电话,农民工在求职、就业中如遇到非法用工和不法行为,可及时拨打举报监察电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