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中国首次有了“春运”这个词。20载春运,年复一年候鸟般的全国性大迁徙,有人说,改变最大的就是,活受罪的感觉慢慢远去,过年的味道渐渐走来。
今年的春运已进入节后高峰,记者记录了其间的四大变化。
变化一
农民工不好认了
2月4日,武昌火车站,四川达州的小胡正在候车。他一身红白相间的运动夹克,休闲鞋,腰前别着一部新手机。而这副打扮,在以南下农民工为主角的候车大厅里并不“打眼”。
十多年前,一说春运,人们脑海中自然会浮现肩挑编织袋、背扛棉被的民工形象。而记者连日来在两大火车站观察发现,过去“代表”民工形象的编织袋已非常少见,拉杆式行李箱正成为潮流。
武昌火车站负责安检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现在农民工的行李普遍“缩水”。多是拖个行李箱,提个手提包。
在候车室扫地的刘师傅说,前些年,春运的时候到火车站一看,哪些人是什么身份,从他们的衣着行李,一目了然。“现在可不一样了,不好‘分辨’哪些人是农民工了。”
变化二
上车不再“一窝蜂”
“还真谢谢他踢了我一脚!”天门的王小华还记得1997年春节后回广州时的一幕:因为带的行李多,人又瘦小,买了票挤不上车。眼看火车就要开动了,旁边维持秩序的警察无奈之下,一脚将她“踹”了上去。
小王的老乡告诉记者,过去火车站黑压压的都是人,工作人员戴着红袖章,对乘客都用很长的棍棒维持秩序。
今年情况不同了。小王和老乡那天一到武昌火车站,就看到广场上一块醒目的L259次候车牌。工作人员招呼“11号车厢的到这边来”。
9时50分,大家跟着导乘员不慌不忙地上了11号车厢。上车前,小王高兴地说:“本来害怕挤不上车的,想不到这次这么顺利。”
记者在现场看到,尽管处于春运最高峰,但站台上上千名上车的乘客在导乘员的引导下显得很有秩序,根本看不到往年一窝蜂往里冲的景象。
变化三
买票的“长龙阵”没了
卷着被子在火车站外的天桥处“安营扎寨”买火车票,长龙阵绵延500米的买票景观,很多人并不陌生。今年,在武昌和汉口两大火车站售票窗口,每个售票窗口排队买票旅客不到20个人,往年的“长龙阵”被彻底斩断。
20年前,武汉铁路春运还使用手撕硬票,售票速度慢,且易伪造。电脑客票系统1997年春运投入使用,售票效率大大提高。近年,武汉铁路又将集中售票改为分散售票,市内设多个售票点,加上团体网上订票、学生团体和务工团体送票上门等,大大减轻了压力,但每个售票点还是动辄排起长龙阵。
今年,武昌和汉口两大火车站站长均承诺:高峰期售票窗口排队旅客不超过20个人。以汉口火车站为例,在保证售票厅20个窗口全部开放的基础上,在站前广场搭建临时售票棚,增加18个临时售票窗口。旅客还可以通过车站窗口、120家车票代售点和电话订票、网上订票、11185邮政送票等途径方便快捷地购买车票。
公路几大客运站车票也联了网,还可以提前10多天卖返程票。
变化四
临客越来越舒服了
2月5日,背着满满两大袋行李的农民工武友华乐滋滋地登上L287次火车。他在汕头打了3年工,每年都坐临客回家过年。谈起今年的临客,武友华打开了话匣子:今年的临客就像正班车,一上车就能喝上热水,经常有人打扫卫生,有老乡在列车上发烧了,列车长大姐还专门拿来退烧药……
而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1997年前,加开的临客由货车改装而成,车厢只有一个40厘米见方的窗口,被戏称为“大篷车”、“猪笼车”。
武汉客运段党办小马介绍,今年,临客列车与正班车一视同仁:医药箱、温度计、感冒胶囊、晕车灵、救心丸等一应俱全,条件不比正常班次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