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面人学剪纸
年轻人围着大师学“传统”
西城有15家家庭艺术馆。这些身怀绝技的老艺人们发现,在今年这个春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登门学艺,这让他们感到非常高兴。
面人制作者张宝琳在10年间,从慕名前来的青年爱好者中挑选了近40位学生,手把手地传授绝技。 昨天,记者看到了24岁的王翊竹,她4年前开始跟随张老师学习面人,今年这个春节她已经快出师了,现在师徒俩正琢磨着在元宵节前做出一个喜庆的面人。
中关村一小美术教师贾会珍在一次展览中看到了张宝琳的面人作品,在北京民间文学艺术家协会的促成下,跟张老师行了“拜师礼”,在学校的支持下,她在教学中充分实践学到的艺术,不仅给小学生们开办了面人课,还在这个学期开学后,在学校举办研讨会和展览。她说,自己作为年轻人有责任传承中国传统艺术,最好的窗口就是面向学校学生的启蒙和教育。
昨天,也是剪纸制作者刘韧家庭艺术馆寒假剪纸初级培训班开学的日子,10名青年爱好者聚在刘韧家里学习民间剪纸概况、剪纸基本技法和装裱技巧以及彩色剪纸的制作。11岁江宇晨和妈妈已经不是第一次来剪纸屋了。这次来听课是想跟进一步,提高对剪纸的理解和应用。这不,孩子剪了一个喜庆的灯笼,妈妈说,今年春节期间,家里和亲戚朋友的家里贴的都是小江剪的“艺术品”。本报通讯员魏谦记者贾晓宏
闹花灯 吃太阳糕
直到二月二新年才过完
今天是正月十一,按照中国传统习俗,这个年还远没过完呢。北京民俗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崔普权先生说,从正月十四开始忙着元宵节到二月二龙抬头,传统的中国年还有的过呢!
崔普权说,老北京从正月十四就开始为元宵节忙碌了。老北京除了讲究观灯赏灯外,还讲究猜灯谜。吃元宵是元宵节这一天必不可少的风俗。在元宵节这天还有一些已经淡忘的习俗,比如说走三桥,沿河走见桥就过,寓意着迈过人生的坎坷;比如说到城门摸门钉,企盼来年家里添丁进口。
正月十九是一个含有道教意味的节日———燕九节,也叫宴邱节,是纪念道教名人邱处机的。老北京人都爱在这一天到白云观烧香、游览,而且这时候的白云观热闹非凡:小车会、民间花会、五虎棍根中表演一应俱全,将春节的热闹又向后延续着。
正月廿三、廿五是大填仓和小填仓,崔普权介绍说,老北京农民是很看重这两个节日的,这是祈求来年粮食装满仓的节日,“小米、干饭、杂面汤”是这两天农民们必须要吃的。
过了小填仓,就到了正月三十和二月初一,是演鬼、打鬼的日子,老北京的人们爱到雍和宫烧香拜神,预示着战胜了邪恶的魔鬼。二月初一也是中和节,这一天是冬夏之分,取其“中”为节,这一天老北京是讲究吃太阳糕的。
到了二月二龙抬头,正月节才算是过完了,崔普权说二月二这天是百姓家的妇女回门的日子,妇女们要带着孩子回娘家,俗话说“二月二接宝贝,接不来掉眼泪”,这一天也讲究吃春饼。
本报记者孙颖
贴春联逛庙会
老外偏爱中国节日
昨天下午,来自加拿大的Fry从朝阳区麦子店社区“下班”后,就与他的中国好朋友郭鹏一起,骑着自行车去商场里买元宵。今年20岁的Fry刚上大学一年级,因为参加了“中加青年社会实践交流项目”,他于去年9月中旬第一次来到中国,还幸运地赶上了在中国过春节、元宵节等大小传统节日。
“是郭鹏告诉我贴对联时,那个‘出入平安’要贴在大门上。我还知道,本周日是元宵节,是个团圆的节日。然后,不光将到西方的情人节,中国还有个‘老鼠嫁女’日,非常有意思。”Fry告诉记者。
刚刚高中毕业的柯林则和中国姑娘、24岁的崔颖成了好“姐妹”,她春节去了龙潭庙会,通过崔颖,她了解了中国结、木兰扇、自己的属相等,“而且,我还知道福字要倒着贴,好运气就会来到。”柯林骄傲地说。本报记者孟环
流行民俗就是流行民族自信
30多家大大小小的庙会挤满了身穿唐装的红男绿女,京腔京韵的文艺表演跳到了澳大利亚悉尼的乔治大街上,张飞故乡的元宵灯会到北京来招揽游客,在地坛庙会的民俗讲座上,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赵书的年礼习俗吸引了满堂的听众。在北京的大街小巷,“禁改限”法令的颁布,让北京人重新找回了“爆竹声中一岁除”的传统年味儿……北京今年的春节贴满了民俗的标签。在潘家园旧货市场,西装笔挺的白领人士,三三两两地选购着花梨木的五福柜、紫檀木的博古架、流线感强烈的红木美人榻。吉祥结、如意结、方胜结、盘长结、同心结等数十个品种的中国结更是年货中的主角儿,这种“以结表情,以结寓意。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民俗尤物成了人们首选的年礼。
今年,全世界的人都跟着一块过大年。旧金山唐人街的店铺到处可见喜庆的狗饰品、狗玩具,还有带“犬”字和“旺”字的春联。继去年首次发行中国鸡年邮票后,法国邮局今年又发行了一枚由中国旅法艺术家李中耀设计的中国农历生肖邮票,水墨绘出的下山猎犬,让亲历“中国文化年”的法国集邮爱好者兴致勃勃地购买“狗票”。澳大利亚发行的狗年邮票则取材于《封神演义》中二郎神杨戬和啸天犬的故事,色彩以烘托中国传统节日喜庆气氛的红、黄、紫为主,还书有烫金篆体的“狗年”二字。在悉尼这座南半球的大都市中,“2006yearofthedog(狗年)”,满街色彩鲜艳的广告画和欢腾的人群做了最好的说明:传统的中国年是悉尼这个夏天最流行的时尚。
今年过节,民俗热得有理由,全国政协委员、著名艺术家袁熙坤先生道出他的看法:“流行民俗就是流行民族自信。回首鸡年,我们一同感受了中国坚实的前进步伐。作为中国人,我感到骄傲,这个时候,民俗无疑是我们表达喜悦的最佳载体,以民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为主体的民间文化是整个民族文化的底色。一个民族要靠文化去凝聚,文化不是万能的,但它可以通过交流、传播,获得更广泛的认同和理解,中国的书画、西方的雕塑,这些文化载体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沟通角色。最值得关注的是民俗在青年人中流行开,这更表明新民俗的流行带给我们新的民族自信。”
本报记者周家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