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荣融 本报记者 任明超
“以前,尽管工作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但总有一点儿‘不宜张扬’的感觉。今天,我是第一次听到庄书记在公开场合提起‘撤销乡镇纪检委员会’。”
说这话的是海南省澄迈县纪委第一派驻纪检监察组组长李世创。 该县在全国率先探索乡镇纪检体制改革已近两年。
李世创所提到的“庄书记”便是澄迈县纪委书记庄光炎。庄光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显得信心十足:“有名无实的花架子、空架子不如拆掉!撤销乡镇纪检委员会,由乡镇党委直接负责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是为适应当前乡镇纪检工作需要而进行的改革。如今,这项改革让我们看见了成效。”
乡镇纪检委退出舞台
曾雄于2002年开始任永发镇纪检委员会委员。委员会撤掉后,他又通过竞岗的方式再次担任纪检委员。虽然在改革前后的身份一样,曾雄却体会到了其中的变化:“基层工作很繁琐,村镇干部都是身兼数职。撤销乡镇纪委,并不存在人事安置问题。改革后,完善了工作制度,分工明确,对我们来说,是‘减负’,减轻了乡镇工作的压力。”
曾雄如今工作起来感觉更有头绪了。他说:“农村基层工作没有‘专’可言,有了派驻组的监督指导,乡镇纪检工作在方法上得到很大改进,纪检工作也能抓紧抓实了。”
澄迈县的改革思路很简单,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县纪委直接领导,县纪委派驻组实地监督,乡镇党委具体负责”。
新体制的基本框架确定了,乡镇纪委也从澄迈县的政治生活中退出了历史舞台。
撤销了乡镇纪委,澄迈县的乡镇党委从间接抓转变成为直接抓纪检工作。各乡镇党委的1名副书记分管纪检监察工作,设1名纪检委员和1名纪检员,县纪委则设立两个派驻纪检组直接领导和参与全县11个乡镇的纪检工作。
在外人看来,将纪检职能直接放到乡镇党委,纪委的权力变小了,而乡镇的压力似乎更大了,但澄迈县改革的要求是出现截然相反的结果。
澄迈县虽然赋予乡镇党委直接抓纪检工作的权力,但在实际操作中,乡镇党委的纪检工作重点却主要放在思想教育方面,具体案件绝大多数直接由县纪委的派驻纪检组办理。乡镇党委的独立办案权,主要是有关土地纠纷、宅基地纠纷、村级犯罪舞弊、村级财务不公开和对村干部意见反映等问题。
乡镇党委更多的是组织“廉政课”。2005年12月15日,澄迈县大丰农场场部会议室100多人在听廉政课。讲课的是县纪委的领导,听课的是村委会村民小组以上的农村党员干部。
该场五村作业区党支部书记黄安说:“这样的课对农村党员干部来说,很必要也很有益处。课堂上的案例分析教育很形象生动,能给每个农村党员干部时时警醒。”
这样的“廉政课”已在澄迈县全面铺开。截至目前,近2000名村干部上了“廉政课”。
反腐败触角直达田间地头
2004年4月,县纪委派驻的两个实地监督组进驻乡镇。“这些县里派来的人到农村来做什么?”一时间,当地百姓议论纷纷,不时有人站在办公室大门外好奇地向里张望。
当年7月,派驻一组受理了一宗长达10年的积案———举报加乐镇产坡村原村支书违纪问题,当地群众多次上访均无结果。
两个月后案子就有了结果:加乐镇党委免去了产坡村原村支书的职务,并责令其退出赃款8500元,给予留党察看两年处分。
当地百姓拍手称快,奔走相告:“他们是来听群众呼声,为大伙办实事来了!”
撤销纪检委员会,从机构设置上来看,似乎去掉了纪检工作权力的依托,看似是权力的收缩。
澄迈县纪委书记庄光炎并不这样看。他说,由县纪委直接领导,乡镇党委直接抓,各有分工和侧重,加强了纪检工作的指导力度,利于资源整合和纪检工作专业化,加大了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力度,是权力的扩大。
两个派驻纪检组就是把这个权力扩大、延伸到乡镇的监督桥梁。这其中,一组分管6个乡镇,二组分管5个乡镇。每个派驻组的编制为5人,在全县公务员中通过公开竞岗方式进行选拔。
派驻组采取长期固定驻所、长年流动工作的形式。两个派驻组在1年多的时间里走遍了11个乡镇、112个村委会、175个自然村,解决了32个信访问题,其中有效化解6起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矛盾。
派驻一组的办公地点在澄迈县永发镇集市区当街的一幢小楼里。一楼办公,二楼是宿舍。派驻组的工作人员吃、住都在一起。该组负责南片6个乡镇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组长李世创说:“改革前,乡镇纪检委员会办理同级的案件困难很大。同级单位会认为你的权力小,不配合。有派驻组下去就不一样了,上级(县级)来办案,威慑力大。成立派驻组以来,我亲手办的‘20宗案件’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完成的,其中查处科级干部两名。”
程序简化了,效率提高了
改革前的办案程序,听起来都有些繁琐。李世创介绍说:“以前对涉及村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的案件立案,要先报乡镇党委同意,经初核后由乡镇党委立案,然后乡镇纪检委员会才进行调查,提出意见,最后报乡镇党委批准后由乡镇纪委备案。这样复杂的办案程序,会造成办案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受到人情干扰。”“现在乡镇纪检监察工作由县纪委直接负责。办理案件时,只需走受理———初核———调查———立案等程序。”
有一组数字最能说明澄迈县乡镇纪检改革的成效。县纪委书记庄光炎介绍说:“2000年至2003年,澄迈各乡镇只立案两宗,平均一年都办不了一个;自2004年初,对全县乡镇纪检体制进行改革后,共立案13宗,结案11宗,其中不乏长达4~10年的积案。乡镇纪检工作由此在百姓心里树立了威信。”
纪检工作者在改革中也感觉到自己在成长。
李世创曾于1999年至2002年任山口乡纪委委员。任职期间,他只办过两宗案子。“不知道怎么办案”是当时的最深体会。做纪检工作的同志往往身兼数职,多数时间都忙于抓计划生育、农田水利、检查等工作。也正由于乡镇纪检工作的“不专”,即使开展整治和案件处理工作,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说不清的裙带关系,拉不下脸来的人情,是当时做纪检工作迈不过去的心理障碍。”李世创说,“当年办理一个村委会主任的案子,这位老主任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任村干部。看起来,就跟我爷爷一般的年纪,这大半辈子,他为这个村也做了数不清的大事小事,就走错了一步……办案时,我都没有勇气看他的眼睛,不忍心。”
2004年6月,通过竞岗,李世创受命担任派驻一组组长,并接受了岗前培训。“现在才真正明白,原来乡镇纪检工作含糊不得,要装在心里的是农村发展的大事小事,看到眼里的是老百姓的利益。”
李世创2004年办了一个“假种子”案。“调查对象是平时跟我很谈得来的朋友,但我办案时却出奇的冷静。我感觉到,在现在的工作岗位上,心理变得成熟了,‘责任心’要大于‘不忍心’。今年的粮价是一路看好,如果当时‘不忍心’办这个案子,‘假种子’长在农民的地里,大伙吃什么?拿什么来换钱?这个损失农民扛不起,我也扛不起!”
现在,对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来说,农村的每一件事都能牵动自己。在工作中,他体会到了岗位职责和专业精神的分量。
改革乡镇纪检体制,澄迈开全国先河,遭致的争议和质疑也不少。“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庄光炎也问过自己,经过近两年的实践,这项被中央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李至伦称为“大胆探索”的改革,已经初见成效。
庄光炎给了自己一个肯定的答案,“我们只是希望找到一条更适应当前基层党风建设需要的模式,并从领导关系、制度和管理上不断地去完善它。”
现在,作为县纪委书记的庄光炎开始关注更具体的内容和实效。例如,如何统筹好派驻组抓驻在镇上的工作与抓管辖面上工作的关系?如何进一步理顺派驻组与镇党委的关系,真正做到监督到位?这有待进一步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