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末期至本世纪前几年,我国假日经济呈现快速的上升势头,春节、十一、五一等长假成为我国消费者购物、旅游、聚餐的“爆炸期”,然而最新数据显示,传统假日经济的经济效益开始逐年减弱。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种趋势实际上反映出市场产生了新型的假日消费需求,新的商业机遇和挑战正在不断逼近广大商家。
本报讯(记者王原)据上海市经济委员会经济运行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市春节黄金周市场销售增幅逐年下降,2003年为22.1%,2004年为10.4%,2005年为8%,2006年为7.87%。对此,本市经委经济运行处陈宇先分析表示,“节日效应正呈逐渐减退趋势的原因众多,其中之一在于岁末年初,以国有控股的本地百货商厦,率先发动了高密度、大折扣的商业促销活动,提前吸引了众多的消费者,不少商店连创单店日销最高纪录。节庆消费能量被提前释放。这其实反映出,商家的竞争日益激烈,使得抢夺市场的行动越来越早。”
同时,今年春节来沪游客有所减少,市民外出旅游增加明显,本地购买力明显外流。春节7天,铁路抵沪旅客人数同比增长仅4%,而港口进港人数同比出现减少13%。数据显示,今年1月23日至2月4日,本市旅行社出境游组团1934个、3.9万人,同比分别增长50%和37%。上海旅游集散中心7天发送游客5.61万人次,同比增长22.1%。长宁区经委反映,全区旅行社7天组织外出旅游1.74万人次,同比增长30.7%,创历年春节黄金周人次新高。
对此业内分析认为,“随着本市人均收入的不断增加,消费者假期出游的需求,正变得越来越高,这将导致本地市场的有效购买力明显外流。未来,上海本地商家面临的竞争者将越来越多的是海内外众多商家,而不再仅仅是当地市场的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