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王 倩(记者)
很少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让一对双打选手从小开始配对,直到成年。
中国网球将永远铭记这一刻:2006年1月27日,澳大利亚墨尔本公园中心球场,2006年澳网女子双打决赛,中国选手郑洁和晏紫击败了本届澳网头号种子雷蒙德/斯托瑟组合(美国/澳大利亚)。四大满贯赛事之一的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在举办到第101个年头时,终于迎来了第一对在正赛中捧起冠军奖杯的中国人。
两个川妹子给了整个中国一个完美的春节大礼。 中国网球是世界网球的未来?法新社的这番预测,尚是未知数。但与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李婷和孙甜甜的女双冠军相比,郑洁和晏紫的冠军无疑让全世界对中国网球的力量加深了认识。
对于此前一直被“彭帅想单飞”困扰的网管中心主任孙晋芳来说,这个冠军肯定了她1月5日在北京召开的网球中心年会上的发言——“我们要坚决走有中国特色的职业化道路,就是说要在举国体制下实行职业化训练和职业化选赛和参赛。”
成色十足的大满贯冠军有着足够的分量让人重新考量中国网球的发展之路。“举国体制下的职业化”,也许这才是最适合目前中国网球的一种发展方式?
两个乖女孩
“首先请告诉我们,谁是郑,谁又是晏?”获胜后的郑洁和晏紫第一次享受到了在主新闻中心参加发布会的待遇,这是她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
外国人总辨不清亚洲人的面孔,摄影记者们也都拿着照片来确认,最终达成共识:所有站立的照片,高的那个是晏;而坐着的照片中,戴帽子的那个是郑。
对中国人来说也是一样。在澳网冠军到手之前,除了一直陪伴着姑娘们的前方记者,恐怕也没几个人能分出这两个“黑炭”,更没有多少人看过她们的比赛。
她们也许是中国女网数朵金花中最没有场外新闻的人。2001年她们在成都的一次青少年比赛中首次夺得双打冠军;2004年她们的双打进入澳网女双前八,温网女双前八;2005年她们搭档获得了十运会双打冠军,郑洁还打败了此前呼声最高的彭帅夺得了女单冠军;2006年他们迎来了历史性的突破。
和中国大多数的冠军一样,这是两个来自普通家庭的孩子。22岁的郑洁,6岁开始学打网球,还是通过亲戚关系找到了正在举办网球培训班的启蒙教练蔡洪玲。而比郑洁小一岁的晏紫更具戏剧性,当时她已经在一个乒乓球班里开始训练。但是晏紫的妈妈和蔡洪玲从小在一个院子里长大,一天两人邂逅,爽朗的蔡洪玲说,“小孩打什么乒乓球啊,跟我练网球吧。”一句话,晏紫的人生轨道就发生了根本变化。
郑洁的个子不高,打球的条件不够好。晏紫身材单薄,经常受伤。开始人们并不太看好她俩,但当初的启蒙教练蔡洪玲坚持将她们招进了省队。她认为在场上郑洁、晏紫脑子灵,有一股顽强的拼劲,这是许多球员没法相比的。2000年蔡洪玲在接受国青惠州集训主教练职务的时候,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带上已经略微超龄的郑洁。蔡洪玲从来都相信自己看中的这个倔强丫头。
2000年,四川网球队将没能成为球队主力的郑洁送到了北京朝阳俱乐部打球,晏紫在去美国尼克网球学校和萨拉波娃做了一段时间短暂的“同门”后,也来到朝阳俱乐部打球。一年后两个女孩重回四川,打败了四川队当初的主力,并一举夺得双打冠军——他们的第一个冠军。此后,这对从6岁就开始同吃同住的双打搭配就再也没有分开过,直到今天。
举国体制下的职业化
两个四川姑娘在对手握有2个赛点的时候反败为胜,法新社惊呼:“这是一场让人吃惊的反败为胜的经典战例。”
这是属于自信者的胜利。先胜一盘的对手在第二盘抢七时先后以6比5和7比6领先,获得两个赛点。“但是她们拒绝低头,并且连眼神中都透着一股‘不论怎样一定要扭转劣势’的决心。我们还能做什么呢?”这是来自对手斯托瑟的评价。用郑洁和晏紫的前教练王良佐的话来说,这就是有那种“眼珠子对眼珠子”的气魄。
这是“走出去”的胜利。当年的郑洁和晏紫跟着王良佐教练在世界各地奔波,泡在赛场里,经费有限时队员们还得自己张罗做饭。但这也培养了姑娘们的自信,在训练时用英语跟对方吵架,在场外跟对手大方地交流,在关键时刻沉住气,用坚韧与信心坚持到强大的对手坚持不住而犯下错误。
这也要归功于举国体制的培养。比如中国网球女双重点的发展战略,比如世界网坛双打项目的职业化程度低于单打——很少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让一对双打选手从小开始配对,直到成年。
世界网坛的发展证明,男子网球选手只有涉足职业选手协会(ATP)巡回赛,女选手只有踏进女子网球协会(WTA)巡回赛,才是走向世界的唯一出路。
但是直到2002年中国网球兵败釜山,深刻反思后的中国网球界才认识到职业化的重要性,制定了“以女子为重点,以女双为突破口”的战略方针。2004年,中国女单历史性打入澳网第二轮,女双取得青少年组冠军,法网女单历史性进入十六强,雅典奥运会首次摘得一枚女双金牌;2005年,中国网球逐渐走出了一条良性循环的道路,调整后的“以双打为重点,以单打为突破口”的战略逐渐成形。
终于,郑洁和晏紫走到了澳网的最高点。而澳网历来就是中国人的福地,过去的几年甚至十几年里,中国网球在四大满贯上的突破往往都是从澳网开始的。每当年末赛季结束世界其他网球选手都选择了休假,中国队开始了集训;当那些还没有从假期中恢复过来的球员来到年度第一个大满贯赛场上时,中国球员在两个月的冬训后提早进入了状态。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男乒处于最低潮时,年轻的蔡振华开始了以男双为突破口的重振战略,直到1995年天津世乒赛中国男乒成功翻身。因此很多人相信在农历丙戌新年来临之际中国女网的这个胜利,昭示着中国网球春天的到来——尽管女单与世界高水平职业选手的差距十分明显,男单更是长期无缘大满贯赛场,但双打的进步势必会带动单打,女子的进步势必带动男子。
但愿这一天早日到来。
袁梦故事
在职业化的漩涡中,彭帅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2005年末,孙晋芳和彭帅之间的“奖金风波”被炒得沸沸扬扬,尽管孙晋芳表示自己无意与彭帅PK,但是这场“回国家队”还是“单飞”的争论依然是大家关注的热点,直到“个体户”袁梦横空出世。
袁梦的故事足以撼动每个人的心。11岁时的她将没有付钱的香水瓶带出了超市,成为运动队的整治对象,连老实的父亲也被喊到队里接受训话。倔强的女孩最终被除名了,机缘巧合下她来到北京认识了后来的干妈于凤鸣,后者收留了这个吃了几个月方便面的体重60多公斤的问题少女。
因为袁梦一直说自己想打网球,被感动的于凤鸣和老伴符绍生一起变卖了家产买来了便宜的国产网球拍。在没有任何经验和专业经历的情况下,于凤鸣和符绍生开始按照自己的理解教袁梦继续打球。一个最为廉价的网球袁梦要打到毡毛全都脱光了才舍得扔掉,一身网球服老土而厚实,洗几次就开始泛白,但就是穿着这样的一身行头,两个老人和一个女孩,开始了只属于他们的网球生活。
5年后的现在,袁梦19岁了,比赛奖金几乎是她收入的唯一来源。在国外打比赛,袁梦不敢喝矿泉水,甚至露宿街头;为了节约开支她背着沉沉的球包,里面的网拍从来都已事先穿好网线,很少找赛事的穿线师;因为没有专业人员指点,她用了不适合自己的球拍弄伤了手腕;她没有赞助商,站在澳网中心球场上的那件尺寸不合适的球衣是妈妈亲手改制的。
“眼睛都绿了”,袁梦进步的确惊人,从2004年底到2005年底,她的世界排名从387位升到了153位。但尽管如此,她去年的奖金收入也不过32772美元,而这些钱需要用来支付教练的薪水,支付食宿以及交通,还有报名比赛。“我的妈妈就是我的赞助商,5年来我没有掏一分钱,一切都是她给的。”在袁梦眼中,妈妈,就是于凤鸣。
职业化漩涡
巧合的事情有很多,袁梦和彭帅竟然是小学同学。但她的生活,彭帅愿意过吗?又有多少普通的中国家庭能承担选手在职业网坛成名前的那些漫漫长夜呢?在自负盈亏的职业化中,我们看到的永远只是那最光鲜的强者,其实在费德勒和萨拉波娃后面,被现实淘汰的是庞大的一个群体。
比如网坛曾经的传奇少女多克奇,这位职业生涯奖金总额超过210万英镑、世界排名曾高居第四的美女球员,已经无力支付教练薪水。所需要的不过是一个教练和一段时间有计划的训练,帮助她调整好发球,调整好体力,调整好心理。然而这些却可能因为金钱而搁浅。她肯定很向往中国,有专门的体能教练,也有人跟你做思想工作,最重要的是,有人为你买单。
网管中心肯定了湘妹子袁梦的表现。“这证明了在网球运动员的培养上我们可以有多种方式并且取得成功。”孙晋芳说。
这是一项个人项目,但当你站在中央球场面对千万观众,你代表的就是一个国家。比如今年的澳网男单亚军巴格达斯蒂身后的那个疯狂国度,在这个“足球就是体育”的欧洲小国塞浦路斯,全国放假,连孩子们都停课在家,就为了看他在澳网上的神奇表现。虽然最后巴格达斯蒂败给了冠军费德勒,但他依然成为“民族英雄”。
澳网赛场上,袁梦告诉在场的中国记者,站在比赛场上,别人不会问你是不是国家队队员,所有人都只会说“我是中国人”。
不管是郑洁和晏紫这样的“乖”孩子,彭帅这样的“拗”孩子,还是袁梦这样的“野”孩子,她们都是中国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