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全文发布。《规划纲要》的亮点之一,是首次把科普“写”入了规划。
而这一点,与老百姓的生活尤其息息相关。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的科技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科学普及工作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很落后。 前不久发布的《2005中国科普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科普工作存在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科普能力薄弱、大众传媒科普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以及优秀科普人才严重匮乏等诸多问题。以世界公认的衡量标准———科技博物馆的数量及观众数与人口总数的比例来看,我国大陆地区仅相当于台湾地区的1/20,在数量上与13亿人口极不相称;并且大多数是小型馆,设施陈旧,展示技术手段落后,科普教育功能有限。全国少年科技活动站(馆)仅100余家,其中有相当部分近年来被合并或撤销。
今天,有超过90%的公众是通过电视、70%的公众是通过报纸、30%的公众是通过广播或杂志获得科技信息与科普知识的。现在的孩子也是在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但目前大众传媒的科普力度与质量都不能令人满意。以电视为例,美国电视台的科技节目,平均占到总节目量的20%,日本电视台占15%,而我国电视台只有6%左右。即使这少得可怜的科技类节目,收视率也普遍较低。另外,科普读物也是少之又少,而一本好的科普读物,不仅仅可以介绍知识,更可以帮助孩子们领悟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对一个人来说,理解科学源于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有关机构曾对上海市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做过一次调查,结果令人忧虑:21.99%的被调查青少年完全相信网络算命,12.38%的被调查对象经常阅读算命、占卜等书籍和杂志,近四成的青少年对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报道、话题不太感兴趣,而在参与科普活动的积极性方面,也热情不够。上海情况尚且如此,全国其他科技和资讯欠发达地区可能更不容乐观。
所以,对科学普及工作,我们要有危机感。其实,科普工作的推广应更多贴近公众的需要和实际,更多与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比如,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愿意到博物馆去,有关部门应充分开发博物馆的教育功能,采取免费或者低价的办法,让孩子在博物馆中受到科学的熏陶。
再如,我国有众多的科研机构和大学,像中科院系统的研究所应该推出公众开放日,免费让公众参观。
当前,有关部门还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功能,把网络变成普及科学的平台。目前我国专门从事科普的网站只有数百家,这还不够,国家应扶持和建立更多的科普网站。科普的重点是青少年,而电视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国家可以考虑增加电视科技频道和科普类节目的比例,财政予以支持。总之,不妨鼓励保障公益性科普事业,同时制定优惠政策,支持营利性的科普文化产业。
中国科普先驱高士其曾说,“惟有科学成为全体人民的宝贵财富,科学才能体现其推动社会进步与历史进程的深远意义,才能发挥改造自然、开创生活新纪元的伟大力量”。因此,我们期待科普“写”入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后,能落实在生活的细节当中,公众可以享受到更多的科学产品。
相关报道见A0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