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华社2月9日电 国务院9日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确定了未来15年力争取得突破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其中包括着手研发自己的大型飞机,加速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 中央确定,全面实施《规划纲要》,经过15年努力,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中国力争于本世纪中叶成世界科技强国
《纲要》共分十个部分,分为指导方针、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重大专项等内容。
《纲要》指出,今后15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到2020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研发大型飞机等项目将逐项论证启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等为代表的若干重大项目的实施,对整体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国际上看,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都把围绕国家目标组织实施重大专项计划,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有鉴于此,《纲要》筛选出若干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或重大工程作为重大专项,其中就有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的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研发自己的大型飞机,加速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努力实现以科技发展的局部跃升带动生产力的跨越发展,并填补国家战略空白。
据了解,16个重大专项的实施,将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和实施条件的成熟程度,逐项论证启动。同时,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发展形势的变化,对重大专项进行动态调整,分步实施。
《纲要》编制工作历时两年完成
党中央、国务院对《纲要》的制定高度重视,国务院为此专门成立了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组织全国专家2000多名,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历时两年完成了《纲要》的编制工作。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作出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
纲要解读
亮点1
自主创新成为国家战略
现状:汽车制造领域,国产轿车仅占一成
「纲要」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
「背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在许多领域仍然缺乏核心竞争力。在汽车制造领域,真正的国产轿车仅占10%;在医药研发领域,97%的化学药品为仿制药,医疗器械设备大量依赖进口……
「解读」徐冠华(科技部部长):《规划纲要》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自主创新,并以此为主线贯通全篇。自主创新包括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自主创新从来不反对引进技术,但要反对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
亮点2
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现状:科技活动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企业被边缘化
「纲要」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大幅度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
「背景」长期以来,我国的科技活动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企业被边缘化。而今天在国际上展现国家竞争实力的恰恰是企业,国际上有6万多家跨国企业,控制了世界技术转移的90%、投资的80%。
「解读」白先宏(百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我曾在科技部工作过15年。过去,我们一直较重视研究院所,这些院所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成果转化难也困扰了我们20多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一些企业越来越有研发的愿望和实力,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具有战略意义。
亮点3
科普首次“写”入规划
现状:科技产出率不高,重大创新成果匮乏
「纲要」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
「背景」我国科技产出率不高、重大创新成果匮乏、原始性创新难以涌现的现状,除了受制于投入、条件和人才上的硬约束外,也缺乏创新文化的有效支撑。
「解读」王渝生(中国科技馆馆长):这是国家首次把科学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写入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应遵循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发展的方针。要鼓励保障公益性科普事业。要制定优惠政策,支持营利性的科普文化产业。
亮点4
国防科研将向民口开放
现状:军口和民口研发体系割裂,技术研发一半以上重复
「纲要」改革军民分离的科技管理体制,建立军民结合的新的科技管理体制。鼓励军口科研机构承担民用科技任务;国防研究开发工作向民口科研机构和企业开放。
「背景」目前我国军口和民口的研发体系相互割裂,技术研发一半以上重复。每年政府科技投入首先切成军口、民口两块,造成科技投入不足和资金使用浪费低效并存。而发达国家军民技术有85%的通用率,85%的专家直接或间接为国防服务。
「解读」胡军辉(华中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副院长):世界上先进国家军事实力的强大也是充分利用了社会资源,过去我国在这方面比较封闭,军工体系完全靠自己的人才、技术,资源有限。军民科研体系更紧密结合,能使科技资源更有效配置,也有利于充分利用整个社会资源来保障国防安全。
亮点5
加快造就世界级科学家
现状:有些科学家担任管理职务,过早离开实验台
「纲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实验室主任、重点科研机构学术带头人以及其他高级科研岗位,逐步实行海内外公开招聘。
「背景」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3200万人,研发人员总数达105万人,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但我国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和人才质量仍有待提升,特别是我国尚缺乏世界级的科学家。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所属的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我国参与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
「解读」杨星科(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党委书记):我国人才队伍基本素质有了很大提高,思想比较活跃,特别是40岁左右担纲的骨干人员视野比较开阔,但是科学大家很少,急需高水平技术人才。科技要跨越,人才必须跨越。要进一步优化氛围,鼓励创新。要人尽其才,杜绝人才浪费。有些科学家稍有成就就担任管理职务,过早离开了实验台,就是浪费。科研机构要使人才国际化,也要有国际化人才。
亮点6
靠科技创新让群众喝上干净水
现状:大范围生态退化和复合性环境污染影响人们生活
「纲要」环境保护技术被列为11个“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重点领域之一。
「背景」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生态与环境科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家需求和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相当的差距。
如何依靠科技创新突破环境“瓶颈”,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水,呼吸上清洁空气,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是事关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重大战略课题。
「解读」赵英民(国家环保总局科技标准司司长):“十一五”及未来15年,我国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急需解决区域性、流域性环境污染形成机理与综合防治技术;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防治技术;核与辐射安全的关键技术等七个战略重点。
水污染、大气污染、温室效应……面对大范围生态退化和复合性环境污染等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综合有效的措施,全面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关系,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和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撑。
亮点7
研发经费有望达9000亿元
现状:200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不到2000亿元
「纲要」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5位。
「背景」2004年我国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历史最高水平,为1966.3亿元,占GDP1.23%。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报告》提出,2020年我国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应达到9000亿元左右,占GDP比重为2.5%。
虽然我国科技研发投入强度已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但仍缺乏明确的科技投入战略,科技投入总量不足,投入规模没有形成稳定增长机制,投入结构不够合理。
「解读」贾康(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建设创新型国家,除了利用国际资源、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外,科技投入必须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应确立政府引导、社会投入的新方略。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下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此外还应激励个人、非营利性机构、公益性社会团体增加科技投入,提高民间资本投资研发活动的回报率。
本组稿件综合新华社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