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文明生态村建设极大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图为在海口市美兰区演丰镇北排村年轻人在比赛排球。记者李英挺 摄
琼州大地的激情实践——海南文明生态村创建纪实(上篇)
海口晚报网2月10日讯:
高大的重阳木,繁茂的菠萝蜜树,挺拔的椰子树,生机盎然的荔枝树,还有挂果累累的杨桃树和成片种植的槟榔树,勾画出一幅房在树边、树在村里、村在林中的乡村美景。
一条新修的环形水泥村道把全村连成一片。村道不大,两三米宽,还延伸出数十条宽不到一米的村巷,直通各家各户。村头建一小景,在挂着果实的几棵杨桃树和菠萝蜜树边,就着地势种下了一丛丛的鸡蛋花、泰国扶桑、三角梅和叫不出名来的山乡野花。正是薄暮时分,村民们荷着锄头、牵着水牛,三三两两归来……
这不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而是定安县文明生态村岭尾村的真实写照。与优美的生态环境相映衬,密密实实的槟榔树每年给村里的每家每户带来数千元的经济收入,创建文明生态村还使岭尾的村风民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村里一直保持着无吸毒、无治安案件、无超生、无赌博、无拖欠公粮等“五无”村庄的称号。
花草树木多,文明新风多,农民收入多,已经成为文明生态村的突出特点。立足于引导农民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的文明生态村创建热潮,正呈星火燎原之势,极大地改变着我省广大农村的面貌。截止到2005年12月底,全省已建成文明生态村5300多个,约占自然村总数的22.8%,目前还有500多个文明生态村正在创建当中。
2006年1月14日,省委书记汪啸风在海南日报发表文章,要求把文明生态村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海南的综合创建载体,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实现“政府推动、社会联动、农民主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回顾五年多来的历程,我们感到自豪的是,海南以创建文明生态村为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全国先行了一步,正在海南形成热潮,正在从海南走向全国。
“海南是天生地造的热带植物园,生态村应当布满海南”
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我省发展步伐很快,特别是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农村发展相对缓慢,村庄建设变化不大。主要是“脏乱差”现象还普遍存在,成了农村的顽症;村庄缺乏整体规划,“有新房无新村”的现象比比皆是;村民缺乏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
2000年8月底,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工作座谈会在辽宁省开原市召开,会上许多兄弟省市的经验使我省代表深受鼓舞。会后,省文明委根据中央的部署,结合我省生态省建设的实际,决定在全省农村中大力创建文明生态村。11月,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组织考察团前往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实地考察生态村建设情况。
浙江奉化的滕头村是中国少数几个被评为“世界生态500佳”的村庄之一,其优美的生态环境、发达的生态经济,给考察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1月的浙江已是初冬,树上光秃秃,地里的植物也失去了夏日的绿色和繁茂,但奉化县的滕头村依然一派生态村的诱人景象:一排排漂亮的楼房构成了四角见方的村庄,村庄四周小河环抱,河上覆盖着高高的葡萄架,葡萄架下悬挂着整齐的鸟笼,鸟粪落在河里,河里养鱼;养猪场的猪舍整齐干净,猪粪人粪进入全村共用的现代化沼气装置,沼气顺着管道进入各家各户照明取暖做饭;原本高低起伏杂乱无章的耕地被改造成纸一般平展,四亩一块,横竖对齐;每隔一块地的田埂被修成了宽阔的机耕路,路旁长着整齐的大树,路下埋着畅通的排灌渠道———全村900多人只有800多亩土地,渠道只能修在路下了。
时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周文彰漫步在滕头村的村中地头,心中充满敬意,也漾起圈圈涟漪:生态村应当布满海南;海南才是生态村的乐土。这里四季常绿,鲜花盛开,是天生地造的热带植物园,比起浙江,自然条件不知要好多少倍。只要稍加规划,逐步修建,要不了几年,每一个村庄都会成为生态村,而且在全国将是景观独特的生态村。
考察回来后,省委宣传部召开部务会议,专门听取了关于这次考察情况的汇报。省文明办经过调查研究,选定在原琼山市的大湖村、谣城村、卜禄村、儒杨村、长泰村等五个村庄进行试点工作。从此,拉开了以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的序幕。
愈来愈漂亮的试点村庄,让农民发出惊喜的赞叹之声
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是文明生态村的创建内容,也是创建目标。但作为开端,省文明办确定试点村庄创建工作的初步做法是:先规划,后修路,再植树,治理脏乱差,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农业厅等部门现场指导,市县、乡镇领导直接指挥,农民投工投劳,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至于建设资金,则采取政府支持一点,农民自己拿一点,外出干部、经商老板捐一点的“三个一点”方式。
两三个月以后,在试点村里,一条条村道修好了,原来的泥土村道村巷实现水泥硬化了,一块块斜坡挡土了,一片片红土披绿了,房前屋后,野草杂树拔除了,花卉果树栽上了。变得愈来愈漂亮的村庄,让农民自己看了都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喜的赞叹之声。
创建文明生态村之后的大湖村,在前来采访的新华社记者笔下有了别样的情趣:“记者是不知不觉中走进琼山市大湖村的。在一棵大榕树的浓荫下坐定,抬眼见树梢上挂着记载古木‘出身’的小木牌。环顾周围,一条条水泥花砖小路伸展到农舍,而这一切被数不清的热带花木衬托得一片明丽。”
大湖村民告诉记者,为了创建文明生态村,村边将近200亩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变成家庭果园,35户人家每家3至5亩,全都种上了杨桃、龙眼、番荔枝等优质水果;杂乱无章的猪牛羊栏统一设置;修建家庭厕所,安装排污管道;修整村前环湖路、环村路,并在路两旁种上杨桃树和椰子树;投工投劳整治大湖,让80亩湖面重现生机;村上还第一次有了文化娱乐室、排球场、宣传栏……有的村民对迁走牛栏、猪栏想不通,等到一切就位,才拍自己的大腿:没想到这样一搞,村子会这样卫生、这样好看,改善了生活环境,大种果树还使大家多了一条致富的路子。
第一批文明生态村示范点创建之后呈现出的勃勃生机,让每一位前往参观和考察的干部群众都倍感振奋。省文明办因势利导,于2001年选择条件较好的文昌、琼山、儋州等三市作为全省创建文明生态村的示范市,并把重点放在文昌,多次深入文昌会同该市着重抓好文教镇培龙村、宝芳乡新群村等16个高起点、高水平的文明生态村示范点建设。儋州市建成了南丰镇红山村、那大镇冒坤村等示范点,海口、琼山、澄迈、三亚、定安等市县也先后建起了本市县的文明生态村示范点,并通过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文明生态村的创建步伐。
因地制宜“一招鲜”,掀起创建热潮
2002年1月,全省文明生态村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文昌举行。时任省委书记的白克明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说,文明生态村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有力抓手,也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实实在在的举措,必须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2002年4月下旬,海南省第四次党代会隆重召开,会议提出:“要力争经过五到八年的努力,使全省半数以上的自然村建成文明生态村,实现我省农村面貌历史性的新变化。”
省第四次党代会之后,各市县广泛开展城乡共建、工农共建、军民共建等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你追我赶、奋勇争先,掀起了创建文明生态村的热潮。各地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帮助农民创收增收致富、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出发,因地制宜,开展了各具特色的“一招鲜”创建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我省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内容。
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较早的儋州、琼海、文昌等市,着眼于创建连片示范区,提出了扩大规模、提高水平的新思路;临高、定安等县区别不同情况,对规划的新村按照文明生态村的要求建设,对原有的老村则着重于整治和提高;乐东、保亭等县对山区传统的黎村、苗村,从民房改造入手,重新规划,逐步建设;东方、昌江等市县则着重强调村庄环境建设中修路、种树、推广沼气三大要素,在文化建设上则要求创建村具备文化室、广播室、体育运动场所等。
文明生态村建设把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渗透到农村千家万户的生产生活方式之中,使生态省建设最基础也是最薄弱的环节得到了加强,形成了创建活动中最具特色的亮点———生态文明。琼海市博鳌镇南强村毗邻博鳌水城,全村52户,202人,年人均纯收入4150元。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以来,该村以建成与博鳌水城相配套的农家乐旅游景点为取向,投入资金30多万元修登山路、建观鳌亭,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同时根据本村有奇树异石和古井老屋的特点,编纂这方面的小册子,增加旅游文化内涵。目前,保护古树、大树和古迹在该村已蔚然成风。
在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中,各级党委和政府积极帮助和引导农民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和名优特产品,发展庭院经济,加快了增收致富的步伐。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在文明生态村建设中先后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热带花卉、热带生态旅游农业基地和椰子、胡椒、荔枝、文昌鸡提纯复壮等科技示范基地数十个,使产业经济和庭院经济成为广大农民群众收入的新的增长点。
各市县在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中,对村道硬化、绿化、家庭院落栽花植草种果树、农村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村等一一作出统一规划,同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兴建了图书室、文化娱乐室和村民学校,村民的文化生活大大丰富。特别是结合理论下乡活动,对农民进行生态知识教育,引导广大农民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生态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文化基础和思想基础。
驻琼军警部队党委、领导和机关把参加文明生态村建设作为一项崇高的政治职责,摆到议程,加强领导。各部队纷纷召开党委会,研究参与文明生态村建设问题,并与地方有关部门和镇、村等单位,组成了文明生态村建设领导小组,就相关事项进行协调。各部队还从有限的基本保障经费中挤起一部分,用于支持文明生态村建设,仅省边防总队、海南预备役师和海口警备区等单位,就先后筹措了100多万元资金。今年老兵退伍前,省边防总队和省武警总队一支队的退伍老兵主动要求到各自的共建点参加义务劳动,为文明生态村建设尽一份心意。
创建工作向问题村、难点村、贫困村延伸
在文明生态村迅速扩展的基础上,各市县注重把创建工作从经济条件、群众基础和领导力量都比较好,容易取得成效的示范村向问题村、难点村和贫困村延伸,促进文明生态村的内涵不断丰富,功能不断扩大。
创建工作向社会治安问题较多、矛盾纠纷集中的村庄延伸。2003年,澄迈县金江镇黄龙村和红光农场东潮村因土地纠纷引发两村群众冲突,制造了“3·27”伤害致死案和“4·21”破坏农作物生产案,惊动了中央领导。儋州市中和镇何宅、许坊、桥口、洪宅4个村,曾发生大规模宗族械斗。省及市县在基本解决矛盾纠纷后,在这些村庄大力开展了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使这些村庄环境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农民素质大为提高。群众转变了思想、消除了积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问题村变成了团结村、文明村。
创建工作向社会治安问题较多、矛盾纠纷集中的村庄延伸。陵水黎族自治县黎安镇岭仔、儋州市白马井镇南庄等村庄群众越级上访,计划生育等工作落后。省和市县领导亲自带领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队进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创建中感化群众,不仅使创建村与邻近的文明生态村构成连片示范区,也使干部与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创建工作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经济贫困的村庄延伸。省、市县、乡镇都分别选出一批经济相对落后的贫困村庄作为创建点,组织群众投工投劳硬化村巷,改变人居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使贫困村庄的群众享受到文明生态村的实惠。
创建工作的“三个延伸”,有力地推动了文明生态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极大地增强了文明生态村的功效,使文明生态村建设成为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干部亲近群众的纽带、贫困村庄发展的助推器。
澄迈县瑞溪镇仙儒村有部分田地因修建南浙水库而受浸,由于有关部门对一些问题没有解决好,致使该村村民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不仅上工地阻挠施工,还多次聚众到县里和省里上访。
县里组织工作队进驻仙儒村,从创建文明生态村入手,请来规划专家帮忙设计该村的总体规划,还请来农技人员讲授农业实用技术,帮助村民们发展瓜菜生产。工作队还多方筹措资金,帮助该村解决改水改厕难题,修起了5条总长约2500米的排水沟等。
这一切,村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渐渐地消除了抵触情绪,主动参加到文明生态村的创建中来。年底,南浙水库施工进入关键阶段,村里年轻人自发组成突击队上工地帮忙,赢得了施工方的赞许。
几届省委和主要领导都对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非常重视,始终把它摆在省委工作的重要日程。特别是省委书记汪啸风站在贯彻中央精神、加快海南农村发展的全局高度,对文明生态村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对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创新和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发展经济是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基础,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摆在首位;要扩大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文明”内涵,把建设无毒村、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纳入文明生态村创建目标;要把创建活动逐步向问题村、难点村、贫困村延伸;要把文明生态村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20字方针”的综合创建载体。这些思路、观点和要求,对文明生态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省长卫留成也多次肯定文明生态村建设所取得的突出成效,在制定全省的“十一五”规划中,明确要求把文明生态村建设作为海南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加大力度,下大功夫,加快推进。
作为省委分管副书记、省文明委主任的罗保铭,始终抓住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不放,按照省委的部署,亲自指导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每次主持召开省文明委会议,都把文明生态村建设工作做为重要议题进行专门研究,每年都组织全省文明生态村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进行专门部署。还带队走乡入村进行调研、指导,总结文明生态村创建经验,提出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因村制宜,不搞一刀切的创建思路。
实在的民心工程———二论推动文明生态村建设进入新阶段
具备强大民心基础的进步事业,总是如浩浩江流,奔腾向前。文明生态村建设短短几年之内在琼州大地星火燎原,蔚为大观,就在于上体现了中央精神,下符合海南省情,深得民心,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踊跃参与的自觉行动。通过各具特色、卓有成效的创建活动,农村地区原有的落后面貌得到极大改观,呈现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喜人景象。这些可喜的成就,表明文明生态村建设是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惠民工程。
实惠赢得民心,变化见证成就。文明生态村建设一变农村的人居环境。凡是创建文明生态村的地方,村道通畅、绿树环绕、环境整洁、清风扑面,恍然有乡村生态公园之感,往昔脏乱差的旧貌荡然无存。二增农民收入。各市县、各乡村结合实际,把创建活动与调整种养业结构、发展庭院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等紧密结合起来,创造出了很多发展经济、增收致富的新办法、新门道,使农民逐步走上富裕之路。三变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农民文明程度大大提高。吸毒、赌博、打架斗殴、封建迷信等不文明、不健康现象越来越少,遵纪守法、追求科学、安居乐业、安定祥和的氛围越来越浓。所有这些变化,极大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拉近了干群关系,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参与,推动文明生态村建设向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迈进。文明生态村一开始就严格按照科学规律办事,不搞一刀切和行政命令,不提绝对量化的标准,坚决反对和杜绝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形象工程”,强调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尊重农民意愿,注重通过典型示范,用实践效果启发和激励农民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自己家园的热情和积极性。正确的方法带来积极的效果,如今,农民群众已经由当初的“要我建”变成了“我要建”,“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设”,已成为全省各地最响亮的创建口号。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正因为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各市县在创建过程中都出现了各自不同的“一招鲜”,形成了各具特点、异彩纷呈的创建局面。把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创建文明生态村的热情保护好、引导好,海南的新农村建设将产生历史性的巨变。
农民群众喜欢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他们的感受:文明生态村建设是一件干部积德,为老百姓造福的大好事。面对这样越来越深厚的民心基础,面对更多农民群众对创建文明生态村的热切盼望,我们一定要再接再厉、更进一步,大张旗鼓地把这一综合创建活动开展下去,努力描绘出海南新农村建设的美丽画卷。(海南日报评论员)(来源:海南日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