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实施山川秀美工程,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如何巩固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果,促进农民致富,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吴起的经验很有说服力,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值得推广。
黄土高原“小江南”
吴起县位于延安市西北部,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属黄土高原梁状丘陵沟壑区,曾是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属国定贫困县。1998年以来,吴起县率先作出在全县范围内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的决定,近五年,全县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0平方公里,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30.79万亩。其中,经国家验收确认合格面积165.07万亩,农民人均8.58亩;种草合格面积96万亩,成为全国退耕还林面积最大的县。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全县的林草覆盖率已由l997年的19.2%提高到目前的62.9%。良好的区域生态小气候正在形成。据气象部门统计,吴起县年降雨量已由1997年的478.3mm增至582mm,干旱、暴雨、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明显减少。农村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农村经济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通过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和推广沼气、节柴灶等农村新能源建设,不仅使“三口”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看到了改变现状的希望和契机,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打下了坚实基础。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近年来,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以143元速度稳步增长,2004年达到1889元,较1997年的887元净增1002元。
各项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山川秀美工程的实施,改善了生态环境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六年来,全县新修基本农田11万亩,累计达到20.8万亩;建淤地坝252座,累计达到310座;打井建窖5000余口,建沼气池3350口,推广节柴节能灶3000口,发展太阳能用户808户;搬迁移民2792户,架设农电线路510.7公里,兴修乡村道路452公里,改厕改圈1800个,新建改建中小学41所,建村组卫生室28个。随着农民生产方式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许多劳动力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放了出来,开始转为工人、商人和市民。目前,全县农村常住人口已不足7万人,仅占总人口的60%,为加快推进城镇化、产业化、非农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巩固成果不反弹
2003年,他们结合退耕还林“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要求,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发展理念,确立“四个百万基地”(百万吨原油产业基地、百万只肉用羊基地、百万亩优质牧草基地和百万亩沙棘杏果基地),把退耕还林生态建设与加快培育后续产业、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紧密结合,将生态建设与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商贸业等产业组合成了一个互为前提和基础的大循环系统,使资源得到了最佳配置,达到了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良性循环。
立足大空间,发展大产业。围绕羊子、牧草、林果三大主导产业,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的带动,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连成一体,形成了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经营机制。六年来,全县累计种植人工牧草127万亩,保存面积96万亩;营造沙棘125万亩,成林面积96万亩。2004年,全县仅主导产业一项,人均增收1019元,占农民收入的54%。形成了有规模的产业带和统一的原料生产基地,为龙头企业实现各自的效益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扶持大龙头,走向大市场。2003年以来,县上先后拿出2600多万元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生产,组建了涉农企业圆方集团公司,引进了延河、紫瑞两家草产品加工企业和香港华锦尉沙棘系列产品加工企业。两年多来,圆方集团以保护价收购群众羊子15万只,收购沙棘鲜叶30余吨,加工肉制品2000多吨,生产沙棘茶叶6吨。延河、紫瑞两家草产品加工企业收购群众过剩牧草(紫花苜蓿)4.1万吨。同时,该县的羊肉、羊毛地毯、牧草等农产品的质量效益显著提高,沙棘茶、荞麦酣饮等一批绿色认证新产品走出国门,远销海外。
夯实大基础,突破大瓶颈。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按照人人实现2亩基本农田的目标,几年来,县财政累计投入5000多万元,新修基本农田11万亩,新建淤地坝252座,控制流域面积1271平方公里。二是抓好移民搬迁,全县累计移民搬迁2792户11295人,建房(窑)5800间(孔),已建成基础设施较为齐全的移民新村30个。三是加强道路建设。2003年以来,该县财政累计投入道路建设资金2亿多元,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6063公里,实现了县乡道路柏油化,乡村道路主干线四级砂石化的目标。四是加大农电建设力度,使农电入户率达到95%以上。五是加强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县财政按照每座沼气池补助1200元、每户节柴灶补助100元的标准,使全县每年以6000户的目标(沼气、节柴灶各3000户)推进。目前,全县已建成沼气池4493座,节柴灶4650户。
构筑大平台,促进大转移。县上一是抓住石油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这两个经济建设的龙头,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同时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2003年以来,全县共签订投资贸易项目22个,引进资金6亿元。目前该县县城人口已达5万多人,私营企业已达到241户,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40%。
强化大服务,实行大统筹。近年来,县财政拿出164万元,落实了村干部的工资待遇,并对工作年限20年以上的正常离任村干部给予了相应的生活补助,提高了村组干部的待遇。落实农村低保1536户1980人,救助贫困学生13000名,安排解决了大中专毕业生和困难家庭子女就业1255人。加强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农民参保人数达到8万多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79.6%。
求真务实出经验
吴起县只所以取得了如此重大的成效,主要经验如下:
一是有一个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好思路。按照“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工业强县、开放带动、城镇带动、项目带动”的发展战略,瞄准奋斗目标,一抓到底,务求实效,做到了一张蓝图管到底。
二是建立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后续产业。最突出的就是建设“百万只优质肉用羊子基地,百万亩优质牧草基地,百万亩杏、桃、沙棘基地”。吴起优质牧草基地已达到百万亩,完全具备百万只羊子的承载能力。如果这一目标实现,按每只羊收入500元的保守计算,总收入可达5亿元,农民人均可达5000元。
三是坚持了大面积封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思路。全县将150多万亩坡耕地一次退耕到位,全面实行封禁,同时坚持实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改变了重林轻草的落后观念。
四是实行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举措。经过多年的努力,特别是石油产业的高效开发,财政收入的大幅增加,吴起县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全县反哺农业的资金五年超过5亿元。
五是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注重服务体系建设。几年来,先后引进羊子、牧草、粮食新品种60多个,加快了品种的更新换代。同时加大了适用技术推广力度,加快了市场体系和信息网络建设,狠抓了技术服务和营销服务体系建设。建成了12个羊子集散市场,组建了千人营销队伍,各种服务工作深入到位,切实为千家万户解决了实际困难。
六是富规划、穷建设,小投入办成了大事情。针对治理的财力、物力、人力不足的现实,县上果断对全县163个行政村全部实行了封山禁牧,依靠自然修复功能,迅速恢复了植被。据统计,单位面积依靠封禁治理恢复植被的成本仅是人工治理费用10%左右。
深刻启示与建议
第一,要大力发展生态型循环经济。“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工业强县、开放带动、城镇带动、项目带动”思路的确立,提高了退耕还林质量效益,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确保了退耕还林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这条路子,就是把建设绿色生态与发展农村经济结合起来,把生态自我修复建立在全面发展振兴农村经济的基础上,使农业生产同时成为生态修复的过程,这就是生态型循环经济的雏形。
第二,大封禁、小治理的措施必须长期坚持。坚持自然修复和人工治理相结合,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相结合,摆正了生态建设中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自然力与人力的关系,是对我们几十年来治荒治水、改善生态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三,要坚定不移地搞好后续产业建设与开发。当前要主攻三个重点:一要树立小草大产业的观念。把草业建设作为一项启动大农业内部链条上的关键环节来抓。尤其要突出发展草畜产业,按照“北(陕北)羊、南(陕南)猪、关中牛”的思路,采取大举措,做好大文章。二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农产品和劳动力丰富的优势,用经营企业的理念经营农业,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推动农业工业化进程。三是切实搞好深度开发,增加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
第四,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吃粮和生活问题。确保退耕农户在钱粮补助到期后口粮能够自给,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关键。吴起县在实施退耕还林,始终坚持把兴修基本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提高粮食单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取得了良好成效,实现了退耕不减产、退耕能增收、退耕不反弹。
第五,要抓好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要把促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为农村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鼓励、引导和动员有条件的农民脱离农业去从事二三产业,特别是促使他们走出农村向城市发展。要加大农民工技术培训力度,增强农民工劳动技能,实现农村劳动力由现在的自由性、季节性、劳力性向组织性、长期性和智力性转变,从而实现稳定就业,增加收入,为巩固成果提供有力保障。
(周万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