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纲要》将公共安全列为将来的重点发展领域,说明政府的观念在更新,懂得了公共安全的重要性。”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郭星华说,“公共安全涉及国计民生,尤其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规划纲要》从制度层面考虑公共安全机制,意义重大。 ”
根据《规划纲要》,公共安全领域中优先发展的6项主题是:国家公共安全应急信息平台;重大生产事故预警与救援;食品安全与出入境检验检疫;突发公共事件防范与快速处置;生物安全保障;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冲突日益复杂,如果没有规范、系统的公共安全应急机制,重大生产事故、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一旦发生,老百姓的生活将受到很大影响,造成恶劣的社会后果。郭教授表示,政府的责任就是保证民众的安全、健康、生存和各项法定的社会权利。因此,增强全社会的危机应对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政府义不容辞。
郭教授表示,以往我们是以单位制为核心,通过政府救援方式处理公共安全事件。但市场经济的发展、法治观念的普及,都对这种应对方式提出了挑战。“照搬西方的应急机制不可取,必须根据我国国情、结合传统,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
谈到建立完善的公共安全应急机制,郭教授表示这尚需时日。“建立国家公共安全应急信息平台,是公共安全应急机制中非常基础的一部分。但光有信息是不够的,要根据事件类型、发生地点、时间等等因素,设计出种类齐全的应急预案。发生突发事件时,政府部门可以根据预案迅速反应。”“首先要有预警机制,这主要是为了起到监测作用。”郭教授说,建立预警机制,可以对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客观指标,以及老百姓的生活满意度、施政满意度、心理压力等主观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以便在公共安全状态达到一定“警戒值”时,向有关部门发出公共安全危机的警报,引起有关部门的警觉,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另外,反馈机制、决策机制和处理机制也缺一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