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提要
本报昨日发表了《儿子大学毕业5年不肯回家见父母》后,读者反应强烈,纷纷规劝大学生赶紧回家。《成都晚报》还把本报当天的文章进行转载,希望这位学生尽早与家人联系。本报记者将第一时间报道寻找陈老先生儿子的最新情况……
本报海口2月10日讯(记者聂元剑)为了帮琼海市东红农场的陈老先生,寻找大学毕业5年不愿意回家的儿子,记者今天与四川《成都晚报》的记者连线,在张老先生儿子最后发出信件的地方,寻找这位不愿意回家看望父母的儿子。
记者在陈老先生儿子于2006年1月24日寄回家的信件的邮戳上看到,寄信地点为:成都西南沙湾营业所。为此,记者今天上午专程与四川《成都晚报》记者联系,请求帮忙寻找张老先生的儿子。
今天下午,《成都晚报》的记者陈刚给本报打电话称,该报记者已通过西北工业大学毕业生,找到了陈老先生儿子当年毕业生的同学录,他们准备通过该同学录先与陈老先生身边的同学进行联系,打听陈老先生儿子的下落,了解这个学生的情况。
陈刚说:“据西北工业大学的一些毕业生介绍,陈老先生的儿子虽然拒绝与家人联系,但极有可能与周围的同学联系,说不定能从一些同学中打听到陈老先生儿子的具体工作地点及相关的情况。”
与此同时,《成都晚报》还把本报今天的《儿子大学毕业5年不肯见父母》的文章进行转载,相信张老先生的儿子,或他周围的同事、朋友及同学能看到这篇文章,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他知道家人愿意理解他目前的情况,对他没有过多的要求,只是很想念他,以便这位学生尽早与家人联系。
本报记者将第一时间把寻找陈老先生儿子的最新情况,向读者报告。
小学老师认为:
该大学生原是品学兼优的孩子
今天上午,一位姓刘的先生看了本报《儿子大学毕业5年不肯回家见父母》的文章后,打电话给记者说:“我是这位大学生的小学老师,我对这位大学生和他的家庭情况比较了解。发生这样的事情,与他的家庭有很大的关系,我希望大家都以理解的心情,来对待这个原本很好的孩子。”
据刘老师介绍,本报文章所提到的大学毕业5年不肯回家的大学生陈××,原是琼海东红中心小学的学生,刘老师曾教他的语文课。
这位学生品学兼优,读小学时成绩都非常好,是全校该年级的前3名。该学生尊敬师长,与同学关系处理得好,纪律严明,从不迟到早退,年年被评为学校三好学生。
刘老师说:“我今天看这篇文章后,感到十分吃惊。一个这么好的学生,怎么会变成了这样呢?”
刘老师根据该学生以前读书的情况,以及对他家庭的了解,认为这是家庭和社会造成的。
这位学生是家里唯一的儿子,又是家里最小的。他的前面3位都是姐姐。家里对他特别器重。特别是该学生懂事、勤奋好学,学习成绩好,老师评价很高。因此,这个原本比较贫困的家庭,把摆脱贫困、发家致富的所有希望,全都寄托在这个学生的身上。
刘老师曾多次听到这学生的家长说:“我们都希望他读书出来后能有所作为,他是我们全家人的骄傲和希望。”
刘老师说:“我曾开玩笑地对他父亲说,‘你把儿子的名字起得这么大,希望他当君主、帝皇,这是不是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了?’他父亲却不以为然。我当时感觉到,如果照此下去,可能会把这个聪明听话的孩子给逼坏的。现在果然出现了这种情况。”
刘老师认为,教育孩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在目前高度竞争的社会环境下,学校目前一味追求高分和高录取率,一味强化学生的文化成绩教育,忽视学生的道德品格教育,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同样,家庭和社会给孩子也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希望子女读有所成,给子女定了过高的目标,给子女造成很大的思想压力。
刘老师说:“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家长和社会不能一味指责。我们更应该本着理解和关心的态度,帮助这些孩子摆脱困境和烦恼,让他们回到正确的人生轨道上来。”
连线西北工业大学教务处:
“像他这样的人,真是闻所未闻”
记者今天连线大学生陈××所读的大学———位于西安的西北工业大学进行了采访。据该大学教务处的张老师介绍,陈××当年大学毕业时,他所学的计算机专业是最好就业的。但陈××当时没有马上就业,而连续2年报考研究生,由此耽搁了最好的就业机会。
张老师说:“陈××所读的该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非常热门的专业。陈××是1997年入读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2001年毕业时,前来学校招生的单位特别多,毕业生供不应求,供需比例达到了1:16。当时用人单位要找学校老师开后门才能招到人。陈××当时要找一份工作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据张老师介绍,2003年和2004年,当时IT行业发展出现问题,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一度发生困难。如果陈××在2001年毕业时没有马上就业,而连续用2年的时间去考研的话,他可能因此耽误了那段最好的就业机会。
张老师曾对许多毕业生及入校新生进行过心理调查,发现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追求功利的思想。但是,像陈××这样的人,真是闻所未闻。
张老师说:“一个人追求个人功利到这种程度,他是难以被社会、单位、同事及家人接受的,也是非常难以成功的。如果陈××现在遇到挫折的话,极有可能是因这方面出现了问题,他应马上回头。”
年青人该树立什么样的名利观?
海大专家细作解析
海南大学学生心理咨询办公室主任符老师分析了陈××不肯回家的三方面原因:
一是家庭因素:陈的家人为培养他读书成材,倾注了家里的所有。陈××的所有选择完全受报恩思想支配,尽快地取得事业成功,回报父母回报家人,成了他学习的目标。这些思想压力越大,他的心理越扭曲,最终导致毕业后工作不顺利,他感到无脸回家的结局。
二是社会因素,现在社会有一股严重的拜金拜官主义倾向。陈××的思想完全受这种拜金拜官主义支配,人生价值取向走入了极端:不发财不当官,这就意味着人生失败。
三是学生毕业的就业率高低,就业单位的好坏,成了衡量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由此,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人生取向。
符老师说:“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对于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如果名利建立在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为社会作贡献的基础上的话,则对自己对大家都有利,成功概率也较大;如果功利建立在个人享乐、显贵的基础上的话,则会走入极端,亲情、友情背离,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读者:
别做违背常理的事
本报10日发表了《儿子大学毕业5年不肯回家见父母》后,许多读者批评这位大学毕业5年不肯回家见父母的学生。
一位姓陈的读者称,陈老先生的儿子大学毕业5年,因为事业没有成功,没有做官没有赚到钱,而拒绝回家看望父母,这种想法太可悲了。他为此劝陈老先生的儿子:苦读十载博学来,莫拿文知背道行。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读书毕业不看望父母,不思图报,是违背常理的事情,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千万不能这样做。
一位姓张的先生看了这篇报道后对记者说:“我也是一名毕业5年的大学生,我看到这种情况后非常气愤。如果一个大学生因为自己没成功,就不回家看父母,就不去关心家里的人和事情,这种做法太不可理解了。这是种变态心理。我现在的事业也不算成功,但是这并不影响我报孝父母,我只要尽我的能力对家人有所为,父母都感到高兴。”
一位姓何的读者看了这篇文章后认为,一个人功利思想太强、太自私、太偏心,即使他真的当官或发财了,他也一定当不好官,一定对社会、对家庭没有多少益处。弄不好是一个贪官、坏官,弄不好是一个赚不义之财、干违法勾当的人。
一些大学毕业生有同感
不混出个名堂 无脸见家人
一些读者对陈老先生的儿子大学毕业5年不肯回家的行为表示了理解,特别是一些大学毕业生对此非常有同感。
一位姓张的先生称,他的家乡在东北吉林,7年前他考取海南大学读书,家人对他读书倾注家里的所有。为此,在他心里一直有这样的想法:大学毕业后干一番事业,赚钱图报父母及家人。
然而现实与理想相差太远,大学毕业后他找了多份工作,自己也做了不少生意,然而工作没有一个顺心的,生意也没有做起来。他一直等着成功后再回家,结果一年等一年,等了7年都没能回家。
张先生对记者说:“我非常理解陈老先生的儿子,一个人在外面创业真的不容易,创不好业拿什么回家见亲人,拿什么回家报孝父母和对自己那么好的亲人。我认为大家都要给予陈老先生儿子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