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新的战略机遇期,我市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列为“十一五”发展的重中之重,引人注目。如何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变成现实,让广大农民真正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连日来,代表、委员们紧紧围绕实现“二十字”目标,总结成绩,分析现状,谋划未来,共同描绘着一幅和谐宜人的农村新画卷。
在刚刚过去的五年里,我市“三农”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诸多支农惠农的大动作让农民频频获益,其中最值得称道的一件事便是全面取消了农业税。
“农民种地不缴税,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去年变成了现实。”来自基层的张功伦委员深有感触地说,“现在许多农民享受了新型农村医疗,种粮也得到‘直补’,生产生活负担大幅度减轻。如今,各个村子路通了,电通了,电视电话普及到寻常农户,农民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心,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一观点得到许多代表、委员的支持和响应。孙建民代表认为,“十五”时期是烟台“三农”工作推进最快、农民收益最大的时期之一。这期间,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比较效益明显提高,农业产业增加值达到193.5亿元,五大优势产业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96%,全市农产品出口达到17.7亿美元,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鼓得越来越快。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47元,比2000年增加了1893元。“十五”计划推进的过程,是广大农民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过程。
代表、委员们普遍认为,“三农”这个曾经的难点问题,在今天已经变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值得关注的一大亮点。
周齐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分析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时着重指出,“目前我市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的任务还很繁重,农民收入增长不快,社会保障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相当艰巨。”对此,代表、委员们颇有同感。
他们认为,尽管我市“三农”工作近年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仍存在一系列难题亟待解决,例如农业产业化、国际化、信息化建设亟待向农户个体环节渗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薄弱,农民职业教育相对缺位、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有待提高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也延缓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
“没有发达的农业,没有繁荣的农村,没有富裕的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就不能实现。”郝有林委员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把这项工作列为今后五年的首要任务,明确提出坚持城乡统筹,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着力抓好“三农”工作,努力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突破,充分显示了市委、市政府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赵培策委员认为,抓农民增收,要跳出就农业看农业、抓农业的思维定势,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用工业发展的成果支持农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繁荣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以保障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代表委员们认为,未来五年,我市应该进一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严格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倾斜支持乡村公路、电网改造、人畜饮水、农田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硬件基础。“提起农村,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杂、乱、脏。因此,如何整治环境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非常重要。”吕志玉代表快人快语,“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应当与新村建设、村容村貌整治相结合,坚持统筹规划,逐步展开。而规划要有前瞻性,不能想到什么就做什么。”
苑春丰代表更加关注农村各项社会事业,他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抓好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应重视和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发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储备人才资源。”
新的举措,新的期盼。一条条建议,表述着代表、委员们的共同心声,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将推动烟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本报记者 张景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