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在排练厅里,戴爱莲在指导年轻演员。(国新图片)
戴爱莲(原名吴爱兰)祖籍广东新会县。(出自《海内与海外》杂志)上世纪40年代《老背少》剧照。(出自《海内与海外》杂志)
叶浅予为戴爱莲画的肖像。
新华社北京2月10日电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舞蹈艺术家、舞蹈教育家、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戴爱莲因病医治无效,于2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戴爱莲上世纪三十年代赴英国伦敦学习舞蹈,后入尤斯-雷德舞蹈学校学习,1940年回国,先后在重庆歌剧学校、重庆育才学校、上海乐舞学院任教。1946年后把拉班舞谱介绍到中国。1948年,在北京师大体育系、美术学院教授舞蹈课。1949年任华北大学三部舞蹈队队长。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后历任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团长,中央歌舞团副团长,北京舞蹈学校校长、中央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团团长、副院长,中央芭蕾舞团艺术指导、顾问,中国舞协第一届主席、二至五届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国际拉班舞谱学会副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舞蹈理事会副主席,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民盟第二至五届中央委员、第六届中央常委,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六至八届全国政协常委。她编有舞剧《和平鸽》、舞蹈《荷花舞》、《飞天》、《春游》等;整理了民间舞《西藏舞》、《狮子舞》、《红绸舞》、《剑舞》等。
初恋信物:英国皇家舞蹈学院内的雕像
戴爱莲被誉为“新中国的舞蹈之母”。英国大雕塑家维利·索科普曾为她塑下了一座充满青春活力的石雕头像。这尊石雕头像如今安放在伦敦英国皇家舞蹈学院的大厅里,成为戴爱莲早期坚韧不拔地在英国学习舞蹈的见证,也成为她初恋的信物。中国大画家叶浅予则为她画下了无数幅舞姿优美的舞蹈速写和舞蹈人物。这两位与戴爱莲相爱过的艺术家,竟是同年而生,同年而死。
1939年春,戴爱莲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英国达厅敦艺术学校舞蹈系。读了一个学期,放假时,她遇到了一位英俊潇洒的雕塑家维利·索科普。她当了维利的免费模特儿,还包揽了全部家务。两人日久生情了。两个星期后,维利的未婚妻西蒙回来了。戴爱莲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女子,又有着东方女性的道德标准,她决定礼让。
暑假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0年春,戴爱莲抵达香港。旅居香港从事抗日救亡活动的宋庆龄,对这位投身抗日的爱国归侨、青年舞蹈家热忱欢迎,关怀备至,并介绍她与在港的文艺界人士相识,其中一位就是叶浅予。戴爱莲与刚刚失恋的叶浅予一见如故。据叶浅予回忆,戴爱莲与他从相识、相恋到结婚,只有半个月。他们在宋庆龄的办公室里举行了婚礼。但戴、叶心中各自原先的感情牵连似乎隔着一层窗户纸。据戴爱莲说,她曾经多次想要把自己的初恋告诉叶浅予,可叶浅予不想听。由此,戴爱莲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叶浅予不愿意也不想了解她!她认为,这也是后来她与叶浅予离婚的重要原因。
1979年7月7日,作为世界著名舞蹈理论家鲁道夫·拉班学生的戴爱莲应邀出席了老师诞生一百周年的纪念活动。在伦敦期间,她看望了维利和西蒙。而这距离他们的相别,整整隔了40年。
自此,戴爱莲几乎每年要去英国讲学。恰在这时,西蒙得了不治之症,临终前她让女儿把戴爱莲请来,把照顾维利生活的后事托付给戴爱莲。西蒙死后,戴爱莲与维利接受了子女们的建议,驱车来到了达厅敦艺术学校旧地重游。从达厅敦回伦敦不久,维利也病了。戴爱莲细心地护理着他,盼望早日把他的病护理好,与他结婚。可是维利的病始终没有好转,他于1995年1月病逝,享年88岁。就在这一年的5月10日,前夫叶浅予病逝在北京,享年也是88岁。
大爱无我大爱无边
没有给女儿留下财产
戴爱莲从英伦返回祖国,倾全力寻觅的是中国舞蹈之根,探索的是中国舞蹈之路。抗战期间,她数载采风于少数民族地区,挖掘创作了一台“边疆音乐舞蹈大会”,1946年3月演出时震撼了重庆山城,成为中国舞蹈的奠基之作。新中国成立后,她编创的《荷花舞》和《飞天》被国家确认为“20世纪经典”。
病榻之上,戴爱莲留下遗嘱,大意是:我是国家的人,是芭蕾舞团的人,我有一处私人房产,银行里也有点钱,我想捐给国家,希望芭蕾舞团能够接受。她没有给自己的女儿留下财产,因为“明明有房……”大爱无我,大爱无边,这就是这位中国现代舞蹈之母的境界。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解波,本文有删节)(来源:广州日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