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淑梅本报记者史延志
今天是我国传统的元宵佳节。挂花灯、闹元宵是中国人过元宵节的传统节目。张灯、耍龙灯、猜灯谜……因此,元宵节又被称为“灯节”。
连日来,为了让市民过一个热热闹闹的灯节,道外区政府动员组织各街道办事处、各社区和广大市民积极制作彩灯,并将这些彩灯悬挂在哈尔滨关道广场,今晚还将组织猜灯谜活动。 记者在哈尔滨关道广场采访时发现,在悬挂的1500余盏彩灯中,已难觅用竹篾作骨架的正宗传统宫灯的影子,这个流传了千百年的手工艺在哈尔滨市正面临失传,传统宫灯正逐渐被以塑料、泡沫为材质制作的塑料灯、电子灯等现代彩灯所取代。
宫灯:最富特色的手工艺品
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建都洛阳、统一天下后,为了庆贺这一功业,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盏盏宫灯,各呈艳姿。后来,宫灯的制作技术传入民间,“宫灯”之名由此而生。隋唐之后,每逢元宵佳节,家家宝灯高挂,处处明灯璀璨,人人提灯漫游,盏盏争奇斗艳。这种风俗,传至全国,波及海外。
宫灯亦称宫廷花灯,是中国彩灯中富有特色的手工工艺品之一,以雍容华贵、充满宫廷气派闻名于世。宫灯的制作要求精细,技艺全面,雕、刻、镂、画缺一不可。正统的宫灯造型有八角、六角和四角。画屏图案各不相同,美女嬉戏、梅花绽放、招财童子等,寓意龙凤呈祥、福寿延年、吉祥如意,很具新年气息。
以前,哈尔滨有许多老艺人会做这种制作工艺复杂的传统宫灯。据一位老艺人说,早年间,因为人手、工艺等因素,要在元宵节前制作好一批宫灯出售,他们得从端午节就开始扎骨架,中秋节开始糊花纸,正月初五开始出售。因为工艺繁琐、利润微薄,制作这种灯的人越来越少。
竹料老手艺被列入“重点保护”
尽管现代彩灯形态各异、五彩缤纷,但传统宫灯所散发出的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却是塑料灯、电子灯所无法取代的。在哈尔滨市,无论是制作宫灯,还是制作其他手工艺制品,尚能用竹篾制作复杂的传统手工艺制品的老艺人已被纳入民间艺术人才库,因为人数越来越少而被列为“重点保护对象”。
在此次关道广场的灯展上,有两个百米长龙的龙头格外引人注目。这两个龙头就是由道外区68岁的老艺人穆宝奎纯手工制作的,制作这两个龙头他足足用了三个多月。
穆宝奎老人在老艺人中以制作小巧型的风筝闻名。他从小跟爷爷学习制作风筝,他制作的小燕子、双燕子精巧美观,风筝骨梁多用竹料,粗细均等,画工精细,古朴传统。因为掌握着这一手运用竹料的手艺,道外区向他订做了这两个百米长龙的龙头。
据穆宝奎老人介绍,制作龙头最关键的就是骨架,他从农杂商店买回一整捆、共200根3米长、20毫米宽的竹片,大部分一破为二,用作搭骨架。每片竹子都要用刀细细地刮平乱光,然后用酒精灯烤或用烙铁烤后弯成需要的形状。他说,因为竹子含油,因此加热后想弯成什么形状都可以。在手工艺制作中,竹子因为本身有弹性、轻、牢固这些特性而无法被其他材料所替代。
造型也就是做骨架,是制作龙头,也是制作宫灯、风筝等手工艺品最重要的步骤,包括龙的胡须、龙牙、龙头上的鳞片在内。穆宝奎制作的两个龙头上,龙牙都是用竹子变出来的,200多片鳞片的骨架都是他用竹料一片片制作后绑在一起的,手工的复杂难以想象。骨架扎好后,还要经过糊底层无纺布进行基础定型、外面再糊一层白布、染色等程序才能做好。
据穆宝奎老人介绍,早年哈尔滨有工艺美术厂能做正宗的宫灯,正宗宫灯都是有图纸的,制作工艺很复杂,近二十年他没听说有哪位艺人还在做这种宫灯,就连他这一手扎龙头的手艺,因为没有传人也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他无奈地说:“这些手工艺制品磨时间、季节性强、又不赚钱,谁愿意学呀?!”
民间艺术品记录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我们有责任让它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