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2月11日专电(驻京记者夏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将于明天在国家博物馆正式开幕。由文化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9部门共同主办的本次展览,分为“综合板块”和“地方板块”两个部分内容,共展出了昆曲、古琴、高山族木雕、江永女书、少数民族典籍善本以及上海选送的松江顾绣、沪剧、青浦田山歌、金山农民画、崇明牡丹亭、嘉定竹刻、宝山罗甸龙船文化等2000多件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实物和大量精彩图片。
今天下午,记者提前走进国家博物馆参观,先睹为快。在国博宽敞明亮的展厅里,大型云锦织机、唐宋古琴、清代晋商票据、高山族木雕、仿宋针灸铜人、江永女书等2000多件珍贵实物早已“盛装登场”。简简单单一台老式钢丝录音机?其实不简单。据介绍,1950年8月,也就在“瞎子阿炳”华彦钧病逝前几个月,中国音乐研究所的研究员杨荫浏、曹安和就是用这台机器,录制了华彦钧亲自演奏的《二泉映月》等3首二胡曲和3首琵琶独奏曲,才使得这一无锡民间乐人的空灵绝响得以传世。
据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自昆曲高票入选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后,我国已有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等四个项目入选代表作名录。从2003年起,“中国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启动。2004年8月,中国正式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3月,国办要求建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展普查工作。就在综合展厅当中,包括中秋节、清明节等在内的501个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公示,竟占去了整整一面墙,最终结果不久即将产生,而这500多个项目也将为我国今后申报“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提供充足的后备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