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对联的民俗依旧被保留传承着。大红的灯笼至今仍受人们的喜爱。记者魏影摄元宵到,吃元宵。记者侯智实习生张帆摄
文/图记者雷县鸿
特别提示
从初一到十五,春节到元宵节,中国人过年的习俗延续了数千年,形式程式有了变化,内容也有了变迁。 然而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春节乏味了,年节味道淡了。
也许重温才能够重建。记者经过采访发现,原先过年的习俗正在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的被摈弃,有的在变化,人们正用新的方式过着“新”的年节———
老西安细说过年旧俗
谈起旧时过年的往事,83岁的西安何俊臣老人颇为激动。
“一年四季很少吃到麦面,只有到了过年,为了祭神,也为过节,家里才要蒸些麦面馍。到了三十晚上,就会隆重地将门神、土地神、井王神、天王神、灶神以及祖宗的神位请出,摆上香炉、供品,再压上符表磕头祭祀,乡人称为“接六神”,讲究的,每一处,还会贴上对子,比如灶王爷的‘上天言好事,回宫降祥瑞’等。一家人不论兄弟多少,都聚到一起,边吃边聊,称为守夜。大年初一,男的都穿起长袍、戴上礼帽,女的则拿出平日少穿的裙子,出门到同族长辈处拜年,在巷道里,男子碰面,抱拳作揖,互问过年好,女子则以福礼致意。长辈要给晚辈发压岁钱,我小时的压岁钱少,用红纸包着,虽然只有一两毛钱,但心里还是高兴的。初二,媳妇回娘家拜年。初三,送神,这时,供奉神灵的供品就可吃了。初五,称为‘破五’,在邓家村没有什么讲究。”
“从初六开始到十五的双日,都可给出嫁的女儿送灯。女儿出嫁的第一年,送灯最为隆重,一家人套车提灯,多的有八九对,少的也有三四对,宫灯、莲花灯、鱼灯等等,形状各式各样。有了小孩,就要给孩子送灯。过去在西安,我们都到西木头市、竹笆市逛灯会,从初一到十五,两条街上都挂满了灯笼,有看的,有买的,热闹得很”,提到送灯,何俊臣格外高兴。
“过了初十,村上的人就会从“官人”(负责村里的征粮收税、保管器物等,由各家各户轮流担任)那里领出秧歌会用的器物,开始准备、排练。经费都是大家凑,凑多凑少,都可以。跑船的、走马的,扭秧歌的,踩高跷的,是全村人的盛会。”何俊臣老人说:“秧歌会不仅给全村人提供了娱乐,也让大家放弃了赌博,少惹了很多是非”。十四、十五甚或十六,秧歌会天天办,附近村子的人都来看。
“正月二十三,老驴老马歇一天”,说的就是过去在正月,人们几乎都不下地劳动,现在呢,就是正月初一,很多人都开门做生意,不过破五,出门打工的打工,上班的上班,就都忙起来。何俊臣家开办的澡堂子初十就开门了。尽管仍有一些习俗被保留着,比如贴对联、送灯等,但何俊臣还是觉得“现在过年冷冷清清,各在各屋过,过去要给长辈磕头,现在娃们要磕我也不让磕,时代不同了”。
文化人的童年记忆
在著名评论家肖云儒的记忆里,在江西老家过年,留给他的既有辛酸,也有温馨。
肖云儒幼年丧父,他跟随母亲回到外公家居住。外公一家人对肖云儒非常好,但有一件事却让肖云儒难以忘怀,那就是过年时他这个姓肖的外姓人不能参加家族的拜年。过年有颇多讲究,每年大年三十晚上,肖云儒就和外公一家坐在一起“守夜”,初一早上,外公会将一根木柴用红纸包起来,然后用斧子劈开,叫“开柴门”,外公还会带着家人围着院子转一圈,称之为“出行”,而肖云儒过年的活动仅仅局限于外公家,因为在欧阳家族的人看来,肖云儒姓肖,是外姓人,不能参加拜年。每当家里人来人往拜年时,肖云儒就只能呆在屋子里透过门缝向外张望。这种“排斥”让幼小的肖云儒耿耿于怀,多年之后古城西安的一个冬夜,年过花甲的肖云儒提到这个事时仍感慨良多。肖云儒将此称之为他的关于过年一个心酸的回忆。
省文联副主席雷珍民记忆中的关中农村旧式的过年,更多的是充满了程式化:初一天不亮,大家便起来敬神,然后是祭拜自家先祖,在院子里点燃柏树枝,柏树枝下边塞的干草燃烧时会发出啪啪的响声,而柏树枝特有的香味也就弥漫到整个院子。随后,大家会聚集到祠堂里,祭拜祖先,然后互拜,磕头作揖,出来后,再按家族关系的远近挨家挨户拜年,而且往往要持续到中午。按照俗规,初一是不允许出村的,只有到了初二,才可到亲戚家走动,其次是破五、人七(取人齐之意)、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过后。
年节的真谛是什么
现如今,年轻人以新方式过年,在邓家村,很多过年的习俗,比何俊臣年轻一代的很多人都不知道了,更不用说沿袭了。即便是大年初一,也有年轻人出外上班,出外旅游、上网聊天、逛街、购物、泡茶秀、健身、读书等,正在成为年轻人过年的新方式。同样住在邓家村的万宝林老人几天来,每晚都要守到半夜12点以后,为下晚班的房客开门。民航某单位的夏先生一家今年的春节是在丽江和桂林的旅游中度过的。
在有关过年的话题当中,记者采访的雷珍民等人提及最多一个词是“气氛”。在他们看来,现在和过去过年最大的不同是气氛截然不同,过去更多人的心情是苦恼的,忧伤的。而现在人们更多的是以一种轻松的心情在过年。但不论何种心情,年节其实就是大家交流的时节,形式倒是其次。旧社会对于孩子们来说,过年可以吃好的,穿新衣服,放鞭炮等。但很多人过年是“过难”,每逢年关临近,穷人家就开始担心、熬煎年该怎么过,很多人为躲债而常常不敢回家,人们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状态下的过年,心情难以轻松。
但现在不同了,从物质享受来说,可以说天天都在过年;由于通信的发达,相聚的形式也被忽略了。许多旧有的规矩讲究都不存在了,人们之间的交流跳出了家族的圈子,在更大的社会范围之内传达一种尊重和情感,没有磕头作揖,更多的是通过电话、短信来相互问候、沟通、交流,人们的心情是愉快的、轻松的,在这种表象下面,是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不管社会怎么进步,这种团聚和谐、愉快轻松的气氛,最值得回味。
不能让文化断了根
肖云儒说,年节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一种民俗,是在家族文化、血缘文化的背景下发端的,最初作为一个节日,有着一种积极的意义,凝聚了人们之间的感情,让大家处于一种和谐的和衷共济的氛围当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从中抽象出来,成为一种好的文化品质。从这个角度讲,传统的年节文化给我们很多关于童年、土地、家族乃至整个民族发展壮大的记忆,都值得我们去留恋;另一方面,因为家族背景,走出年文化的规则,成为一种必然,像其他许多事物一样,总是要被超越,因为现在的社会更多的是按照情缘、业缘来组合人际关系,而不仅仅是按照族缘、血缘来组合人际关系。过年时,人们的活动不再仅仅拘囿于狭小的家族范围,而是在一个更加广泛的环境里相互走动,而利益的关系成为形成这种局面的最主要的动因。
年轻人从原有传统的年俗当中走出来,反映了时代的进步,是一种从农业文明向市场化、现代文明的转变,不能要求年轻人墨守成规,任何民俗或者文化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改变,年节文化也不例外。因此,不要刻意要求人们遵守一些传统的习俗,也不要简单化地去批判这种习俗,不要轻易非议年轻人的行为,如果他们认为过年时和朋友聚会、蹦迪、逛街等等感觉良好,就应该让他们去做。一句话,温馨就好,因为这才是过年的真谛。“但不能割断传统文化的根。”肖云儒强调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