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0月1日,经过了220天的整治,西湖综合保护一期工程结束,西湖环湖南线掀起了新盖头。从那天开始,西湖景区不设防,免费向游人开放,创下了全国先例,西湖就像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大型“市民公共绿地”。
的确,在国内许多知名旅游景点门票一片涨声中,杭州反其道而行之,这意味着什么呢?有一笔账似乎可以说明问题。随着西湖免费开放,游客的游览景点增加,大量涌入的游客给杭州带来了无穷商机,有一种公式说,如果能让游客在杭州多待24小时,年旅游收入将增加100亿元。
从2001年到2005年,杭州的旅游总收入从249.7亿元到465亿元,国内旅游人数从2001年的2510万人次到2005年的3200万人次,入境旅游人数从2001年的81.94万人次,到2005年的151.36万人次,这些数据在“十五”期间,都发生了质的飞跃。
经过了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后的西湖越发迷人,而在西湖美丽的过程中,杭州城市形象也在发生着变化,杭州的城市竞争力逐步提升,好山好水好风景的杭州,就在西湖圆梦中嬗变。
湖畔一位农民的幸福感受
有人说,在西湖边当农民,应该是最幸福的。今年60岁的戚邦友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家就坐落在西湖西南面的龙井村。
我们沿着龙井路而上,寻访戚邦友的幸福感受。站在龙井村口向一座粗大原木的牌坊望去,一座座白墙黛瓦、风格清新的农居静卧在四面青山中。闲庭信步间,缕缕茶香,盈盈笑语记录下了龙井村的点滴变迁。
再也不漏水 农居变亮了
戚邦友是土生土长的老杭州,年轻时曾在南京当过兵,1970年回到杭州,在浙江兵团公立艺术团待了8年,后来又在市机电设备公司当过修车工和装卸工。1998年他回到了龙井村,开始承包茶园,经营“小辫儿茶行”。
说到龙井村改造前的日子,戚邦友勉强一笑。在他的记忆里,以前一到雨天,雨水都从屋顶漏下来,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别提有多难熬了。他特地找出一叠去年4月18日在自家门前拍的照片,这是龙井村改造以前,戚邦友给自家破旧的老房子拍下来作留念的。照片中龙井村33号是一幢低矮的二层楼木质房屋,灰暗破旧的门面以及二楼阁楼的黄土墙面依稀可见。
经过去年7月到9月3个多月的整治,家家户户不仅拆除了炒茶棚等违法建筑,还统一进行了屋面整改:屋顶平改坡,铺上了青瓦,木门、古老花格窗、木头扶手等装饰使清灵古朴的茶乡古村重新散发出了它的魅力,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前来喝茶赏景。
污水不见了 自来水通了
戚邦友三层楼的家收拾得很干净,独立卫生间,宽敞的大阳台。但回忆往事,戚邦友仍记忆犹新,他说:“你或许不会想到,整治之前,我家门前的马路完全不是现在这样整洁宽敞,每家每户的生活污水直接往马路上排,一到夏天,化粪池里的秽物也溢出来,流淌到马路……”用他的话总结那个时候的龙井村就是四个字:脏、乱、差、臭。
全靠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啊,戚邦友感叹。在整治中,村里投入了巨大资金,对污水进行了生化、科学处理。光两个处理污水的化粪池就花了三百多万,全村居民的污水都截污纳管了,现在吃饭再也不用闻着臭气,天的污水了。
“还有自来水呢”,在旁喝茶的妻子金中意连忙接过话茬,“以前没通自来水那会,全村人喝水用水都要去龙井寺、凤凰岭挑井水喝,一次也只能挑上一两担,而且一到冬天或夏天,干旱时候都没有水,家里来了客人想泡壶茶的水都没有。”
说起龙井村的变化、戚邦友刹不住话茬:电话、有线电视、网络通讯等都进了每家每户,道路两旁的线路都上改下,路边再也看不到横七竖八的线杆了……
湖边做农民 我已很知足
戚邦友的茶园在狮峰山上吴公庙后面。像石英钟那样准时,每天早上6点,戚邦友就从家里出发,呼吸着山林的清新空气,悠闲地逛到了自家的茶园。施肥,锄草,剪枝是他每天在茶园的必修功课。除了中午回家吃午饭,戚邦友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茶园里度过的,晚上5点,带着夕阳的余晖,从茶园踱回家。
戚邦友已经非常习惯于这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生活。他说:“能在西湖边做农民是我的福气啊,经过了西湖综合保护工程,龙井村的环境和面貌都大大改善,村里的茶室生意也比整治前好了很多。我们这里的村民很多都有了小轿车,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言语间,透露着一丝自豪与幸福。
其实,像戚邦友这样生活在西湖周边的农民还有很多,生活在风景中的他们是如此的惬意恬淡,心神安宁。在他们眼中,风景已不再是风景,已经内化为心中最真实最亲切的港湾。
设计师毛翊天的不眠之夜
2002年12月1日,杭州园林设计院的毛翊天接到了新湖滨景区的设计任务。当天晚上,毛翊天就失眠了。他清楚地知道,新湖滨景区是城市与西湖风景区的过渡地带,是体现城湖合璧风貌的重要区域,更是西湖的“门厅”、杭州的“地标”,是推介西湖、展示西湖文化的最佳地点之一。
一夜无眠后,毛翊天给了自己四个字:“不负重托”。此后,人们常常可以在工地、资料室、办公室等地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新湖滨景区的设计没有现成的风格可循,必须探索出一条与西湖风景区和街区融为一体的创新之路。毛翊天日夜奋战,翻阅一本本资料,查看一个个场地,拜访一位位“老杭州”,请教一位位老专家,捕捉一个个湖滨景区的历史记载。
为了湖滨三水贯通的水岸线设计,毛翊天算得上费尽心机,动足脑筋,改了又改,化了四个月时间深钻细研,最后终于得到领导和专家的认可。还有一次,在湖滨路路面石铺装纹理的问题上,负责上城区商业步行街环境设计工作的美国SWA景观设计集团坚持要求铺砌10厘米×10厘米的小弹石,但毛翊天认为这样太欧化,缺乏中国特色,要求铺成10厘米×20厘米石材的席纹铺装,双方争执不下,最后,毛翊天用自己的理由说服了对方。
新湖滨景区从设计到竣工历时300天,40000多平方米的各种石材铺装、40000平方米的绿化、2间地下室、16处地上建筑、7个休息木质平台、3个码头以及音响、灯光、音乐喷泉等等,毛翊天都亲力亲为。在毛翊天的记忆里,有一件事情难以忘记,那是在木桥施工中,日本上屋敷工业会社负责这项工程,当进行拱桥混凝土梁上的木构件安装时,发现怎么也装不好,同一套设计图已经过了多次确认,但在双方施工中却怎么也配合不上。当时有人说,日方远在杭州施工,多有不便,有问题尽量我方修改,而我方混凝土浇好后不便改动,由于是涉外施工,比较敏感。为此,毛翊天想,应该对照图纸找出问题的症结,才能确定解决办法,于是他就到实地爬上脚手架反复测量,用几何公式分别找出木梁和混凝土梁的曲率半径,仔细核算,发现日方的构件半径与设计差距约为10米,最后,终于顺利地把原先有问题的弧形木梁修改后安装到混凝土梁上,妥善解决了涉外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如今,当你徜徉在美丽的西湖景区,为一个个造型别致、精品纷呈的文化景点喝彩时;当你沉浸在美妙动感的音乐中,为喷泉织就出栩栩如生的图案雀跃时,你可曾想到过这里的一草一木,大到文化景观,小到地砖栏杆,无不包括着园林设计师们及建设者们付出的汗水和心血,西湖圆梦是他们共同创造的一个奇迹。
西湖天更蓝 天堂水更绿
2005年9月13日清晨,摄影爱好者老吴爬上三台山,拍下一张西湖全景图后,高兴地说,从2004年国庆节前开始,他每隔一周左右,就到这个地方,用同一个角度来拍摄西湖,2000余幅照片串起了西湖的四季变化。
老吴搞摄影拍西湖差不多有10年时间,最大的感受就是杭州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好,能见度高的日子越来越多,拍西湖也越来越有劲了。老吴的话没错,2001年5月,杭州市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与此同时,杭州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实施“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和“环境立市”发展战略。
一句“环境立市”,四字言轻意重,同时也意味着杭州的很多企业要为此作出贡献,为了杭州的干净,为了西湖的美丽,新华造纸厂、油脂化工厂、中策橡胶集团等这些杭州人非常熟悉的老牌企业,都渐渐淡出。为了改善城市功能布局,推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市积极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推行清洁生产,逐步改变“北工南市”的城市布局,把工业重心移向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在主城区实施“退二进三”、“优二兴三”,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有个数据可以证明,从2001年起,杭州市环保部门分3年,关停转迁了316家影响生态环境的水泥、矿山和砖瓦企业,淘汰落后的生产力。主城区也排出了到2010年分三期搬迁74家污染企业的计划,并启动了首批16家污染企业搬迁工作,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既减少了污染,又盘活了土地存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过这些努力,杭州变得越来越通透,空气越来越清新,西湖也越来越亮丽。
数据搜索
“十五”期间是杭州城区绿化发展最快、投入最多、扩绿面积最大、效果最明显的五年。五年来,市财政投入城区绿化建设专项资金11.43亿元,新增绿地面积3176.54万平方米,其中借地绿化1785万平方米,2003年顺利通过“国家园林城市”复查。至2005年末,杭州城区绿化面积达10401万平方米,绿地率为33.09%,绿化覆盖率36.41%,人均公共绿地9.7平方米。
五年来,风景名胜区建设维护专项资金投入37.29亿元,是历年来新老景点建设和整修项目最多、投入最大的时期。
2001年至2005年,西湖环湖公园、景点和市属博物馆、纪念馆相继免费开放后,风景名胜区年均客流量达2000万人次左右,事业单位财务总收入年均增长幅度达10.38%。
2002年建立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后,三年来区级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年均增长33.78%和18.41%;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16亿元,农业总产值0.53亿元,村级集体可分配收入0.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676元。
至2005年,全市各类旅行社达340家,比2004年增加44家,其中国际旅行社33家,增加2家;全市星级酒店229家,比2004年增加26家,其中五星级酒店9家,新增5家。
西湖圆梦大事记
2001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酝酿之中。
2002年2月1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国平代表中共杭州市第八届委员会作了题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揽全局,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报告。报告说:“西湖核心景区要整合南线资源,改造北山路,实施‘西湖西进’,建设湖滨商业特色街区,使西湖这颗明珠更秀美,更靓丽。”至此,酝酿已久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拉开帷幕。
2002年,西湖南线景区整合工程。南线景区北起湖滨一公园,南达长桥公园,涉及西湖岸线3.5公里。工程把沿湖数十个景点连成一片,恢复历史文化景观18处,形成十里景观长廊。
2002—2004年,湖西杨公堤景区建设工程。湖西景区北到灵隐路,南达虎跑路,西连群山,东至西湖,占地4.8平方公里。通过复原湿地生态系统和整修恢复历史文化景观,该区域成为自然景观充满野趣,文化内涵丰富的新景区。
2002-2003年,湖滨新景区建设工程。新湖滨景区为城湖过渡地带,北起断桥,沿西湖东岸至南山路,全长约1.5公里。通过优化建筑布局,扩大绿化,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使该景区充分体现出城湖合璧的风貌和意境。
2002-2004年,梅家坞茶文化村建设工程。梅家坞坐落于西湖西部群山之中,为著名的龙井茶生产基地。工程通过整治优化环境,保护茶园和传统村落风貌,形成了以“十里梅坞”自然山水为依托,以茶文化为底蕴的特色景区。
2003年9月10日始,年引水量上升至1.2亿立方米,西湖水做到一月一换。经过处理引入西湖的钱塘江水透明度达1.2米,极大地改善了西湖的水质。
2004年开始,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东起保俶路,西至曙光路,北依宝石山,南抵西湖岸线,是西湖沿岸唯一的历史街区。工程通过整治修缮大批历史建筑,改善生态环境,对街区风貌的恢复和延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005年10月,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竣工,300年前西湖“一湖二塔三岛三堤”的全景,终于重现人间。
(记者周春燕 实习生陈微微 杭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