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13日电 本次人大会上,省人大代表梁智、纳兰海贝、齐丽芬、肖纫冬等10名代表联合提交了《当给予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子女平等的公司待遇、中小学校免收其学费》的建议。
代表们在建议中说,在城市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他们的子女却无法享受到平等的教育,到了上学年龄却失学在家已经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代表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生活负担比较高,而一些学校对学生收取的各种费用使农民工家长难以承担,这也就成为了农民工子女失学的主要原因。
农民工子女上学还“挺难”
为了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2004年,哈市教育行政部门作出规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可以免费入读公办学校,免收借读费。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即使免借读费,学校里收取的各种资料费、补课费也成为许多农民工家庭沉重的负担,同时,教育部门规定的可以免费入读的学校也几乎全部为薄弱学校。
住在哈市道外区水源二道街的朱明来自呼兰县农村,今年33岁,离婚后带着一双儿女在哈市生活。女儿今年11岁,儿子13岁,患有先天小儿麻痹,两个孩子现在都没有上学。
朱明告诉记者说,他来哈尔滨务工已经十多年了,靠给别人打零工挣钱,每月收入才300多元钱,除去房租和三口人的日常生活开支,几乎没有剩余。他说,现在能保证让两个孩子每天吃饱饭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自己也曾听说过不用交借读费就能送孩子进学校的事,可进了学校,就难免要收书本费、补课费等,自己根本供不起。最后他无奈地说,哪个当父母的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上学,学知识,长本领,尤其是邻居都夸两个孩子聪明,可实在没办法啊。
来自安达农村的小丽丽两年前随父母来哈市。父母一直在哈市一个建筑工地上打工,省吃俭用地将在农村学习很好的丽丽送进了学校。可入学后才知道,这所学校是南岗区的一所薄弱校,不仅学校环境不好,而且教学质量也不高。因此在就读了一个月后,丽丽又被父母送回了老家的农村,寄养在叔叔婶婶家中。
丽丽的妈妈张玉霞无奈地表示,南岗区有那么多好学校,都是一些连很多城里孩子都去不上的名校,农民工的孩子就连想都不要想了。可自己咬牙供孩子念书就是希望孩子能有出息呀,进了薄弱校混到毕业跟不上学又有什么区别呢?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除了供不起、学校不好等原因以外,农民工子女在学校里受到城里孩子的歧视,孩子自尊心受到伤害,也是一些农民工子弟不愿意入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专家:帮农民工子女上学政府有责任
据省教育研究院的一位研究员介绍,中国现有流动人口(主要是农民工)约1.2亿,其中,进城农民工学龄子女700万,小学入学率为90%,初中入学率为20%,农民工子女失学问题严重,且有逐年增加趋势。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边缘化,不仅造成新的文盲群体,还在这些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埋下一种“社会不公”、“农村的孩子比城里的孩子低人一等”的阴影,影响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长此下去,也将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政府有责任针对家庭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酌情减免他们的学费。社会上一些相关的部门也应该积极地开展各种帮扶措施,不让农民工的子女因费用问题而上不起学。
省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瑞政表示,哈尔滨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迎来进城就业的农民工人员,在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他们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可目前,农民工的收入还是很低,处在社会的底层,城市现有的公共教育资源数量与众多农民工子女求学的愿望还有一定差距。而要进入私立学校,农民工又没有能力支付高额的教育费用,子女入学问题就成了农民工的一块心病。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以不同的方式,关心帮助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从清欠农民工工资、到兴建农民工公寓、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工就业的歧视性规定……这些都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正敞开胸怀,给进城农民工以“市民待遇”。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更应该成为高度关注的问题,有关部门应该为这些孩子开辟更多的“绿色通道”,来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