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编者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今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明天召开的全市郊县工作会议,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研究部署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 从今天起,本报开辟《彰显新特色,建设新农村》专栏,以典型引路,回顾总结我市“三农”工作近年来呈现的亮点和取得的经验,报道我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新实践、新探索。到2005年末,南京的三次产业(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结构由5年前的16.8%∶51.5%∶31.7%调整为8.7%∶55.4%∶35.9%。数字折射发展。5年间,农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所占份额从16.8%下降为8.7%,表面上看,农业“式微”,可看看农民兄弟的“钱包”却不难发现,5年来,219万南京农民从一产中赚得的钞票却丝毫没有减少。统计显示,在土地和劳动力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到“十五”末,南京农业总产值达到157.6亿元,5年增长49%,农民来自一产的收入年均递增6.6%。是什么造就了南京农业的神话?一句话,“跳出农业抓农业”,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率先突破,成就了南京农业生态、生活和服务功能的扩展。
点“生态”成“金”,风头正健的农业旅游,巧妙凸显郊县生活功能
昨天是传统的元宵佳节。春节以来的15天,到农村去寻找“年味”,这两年成为城市居民最为时髦的过节消遣之一。狗年正月初一一大早,举办“江上人家新春乐”旅游节的江心洲,就迎来了旺旺的人气。无论是濒临河西滨江公园的棉花堤渡口,还是江心洲上的汽渡广场,树上高挂的大红灯笼、震耳欲聋的喜庆锣鼓、尽情飞舞的欢快龙狮……着实让所有的城里游客过了一把传统“民俗瘾”。看着咸鱼、咸肉、苦瓜干等土特产,把一辆辆私家车后备厢撑得满满当当;看着小朋友们被民俗街上派送压岁包的“大阿福”迷得乐不思蜀,有“江心洲上阿庆嫂”之称的江村农俗园女主人周爱玲,虽然忙得不亦乐乎,却喜上眉梢:“一个年过下来,赚个几万元钱,真是小意思。”只有15平方公里的江中小岛是农业旅游的一个缩影,有着6000多平方公里山水、淳朴民风和让人馋涎欲滴地方美食的南京郊县,则更是热闹:奔江宁汤山和浦口汤泉泡温泉、品农家菜的,跑八卦洲放爆竹、赏江景、品尝沙漠风情烤全羊的已经不少,冲着农村原汁原味的舞龙灯、踩高跷、扭秧歌、耍绝活等传统民俗文化而去的人更多。年前就联系好入住高淳县桠溪镇瑶宕村农家过年的机关干部伍定友,年后一回到南京就忙不迭地告知亲朋好友:走在久违的田埂上,不论是静态的垂钓、品茶、日光浴,还是一家人漫步、嬉戏,在农村自由自在摘瓜果采蔬菜、当大厨烹小鲜的3天,是一年中身心最愉悦的时刻。其实,这只是南京农业旅游的“冰山一角”。2002年起步时,虽曾被人讥为“不务正业”,但在“体验经济”理念引领下,南京已经实实在在地把郊县的生态优势点化为“生态资本”。去年一年,单是10大农业节庆和45个农业旅游景点就接待游客250万人,实现综合收入7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4.6倍和4.8倍。为此,省农林厅厅长刘立仁专门撰文喊出了“旅游农业看南京”的口号。从无到有的农业旅游,也让农民尝足了“生态也能卖钱”的甜头。市农林局局长安开根透露,除了市民已经耳熟能详的高淳螃蟹节、溧水采摘节、龙袍蟹黄汤包节等十大节庆之外,郊县今年争着要往外推介的节庆还有不少,可以说,作为“体验经济”,农业旅游在南京风头正健。预计到2010年,“春天踏青赏花、夏天避暑纳凉、秋天采摘瓜果、冬天品尝农家美食”的南京农业旅游,将成为一个在全国响当当的名牌主导产业,其高达15亿元的综合收入,将让全市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南京”的生态屏障功能,成就石城“蓝天碧水”
2005年,古都金陵大事、喜事不断,在络绎不绝的中外嘉宾面前,“绿色南京”这张名片,为融古都风貌和现代化于一体的新南京,挣足了“印象分”。“要看南京的绿,当然得先看南京的路。”驱车宁连高速南京段,记者看到,30多公里长的道路两旁,50至100米宽的林带宛如一条绿色长廊,林带里栽种着雪松、龙柏、桂花、意杨等观赏乔木和月季、杜鹃、金叶女贞等灌木,形成了一条色彩斑斓、错落有致的立体五彩路。与宁连高速一样,连接主城和周边地区的机场、沪宁、宁杭、宁高、宁马等7条高速,南京境内300公里长的道路以及200公里长的国道、省道两侧6万亩绿色防护林带,让来往车辆驰骋在赏心悦目的绿色通道中。统计显示,自2002年启动“绿色南京”工程以来,全市3年累计造林64万亩,是2002年前20多年造林面积的总和。到2005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1%,与2000年相比,增加7.7个百分点。目前,我市现有林地面积180.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1%。长期以来,人们对“绿化”的理解始终停留在其原始功能上,很少考虑它的经济功能、产业功能,以及它对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推进作用,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绿化”一直被视为单纯的公益事业。“绿色南京”工程启动后,“绿化”也是生产力成为共识,正是因为“绿色南京”有了产业定位,“绿色南京”在南京地区产业发展中也奠定了应有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