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记者 双生)11日,3000公斤以蓝藻为主要食物的白鲢放进玄武湖,这是两年来玄武湖首次放养鱼苗。据悉,此次玄武湖共计划投放3—4万公斤各类鱼苗,以重新建立湖内水体生态链。
半年前暴发蓝藻,恶臭四处飘散
不少在场观看放鱼的市民都还记得,从去年7月开始,玄武湖暴发了以微囊藻为优势种群的大面积蓝藻水华,大片湖面被黏稠的蓝藻染成绿色油漆一般,湖水水质恶化,恶臭气味四处飘散。 当年9月,市园林局正式启动玄武湖蓝藻水华应急治理工作,并确定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以黏土絮凝法进行应急治理,即利用改性黏土对藻细胞的凝聚作用,吸附湖面上的蓝藻沉入湖底,而蓝藻是靠光合作用进行繁殖的浮游生物,沉入湖底就无法继续生存。但是,当时就有质疑说,黏土沉入湖底后覆盖在底泥上,会造成底栖生物缺氧而死,形成二次污染,甚至产生有害气体,破坏生态。那么如今玄武湖的生态究竟怎样?记者了解到,负责对蓝藻治理进行跟踪监测的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已在春节前得出了相关权威数据,证实去年采取的蓝藻应急治理措施,并未给玄武湖造成环境、生态等方面的破坏。
16个监测点,测出1.5万个数据
“我们在玄武湖各个湖区、入水口等处,一共设了16个监测点,每天不间断地对蓝藻的面积、湖水透明度、pH值、总氮含量、总磷含量、湖内动植物等50项指标进行观察、监测,光是收集到的数据就有1.5万个。”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生态室主任张哲海说。春节前,负责对蓝藻治理进行跟踪监测的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完成了相关数据分析。“从目前得到的数据结果看,应急治理的效果超出了预期目标,而且对玄武湖水质、生态环境都没有造成破坏。”站长助理石勇告诉记者。
20年来湖水从未如此清澈
“近20年来,玄武湖从没有像现在这般清澈。”在放养鱼苗现场,市园林局公园处处长李伟告诉记者。记者看到,曾经宽达20米、厚达5厘米的大片蓝藻,目前肉眼已经看不到了。不少水域的能见度达到了1米多,较浅的湖岸边甚至清澈见底,一些必须靠阳光才能生存的底栖植物开始大面积生长。张哲海说,治理前,湖水透明度较低,蓝藻严重水域的透明度为0。采用黏土法治理后,包括蓝藻在内的大量浮游植物被絮凝、沉降到了湖底,湖水中悬浮物质减少了,湖水透明度升高到了29—71厘米不等。跟踪数据显示,治理前,玄武湖内蓝藻水华最为严重的区域,每升湖水中所含的微囊藻细胞个数,已达到45亿个,而玄武湖蓝藻水华正是由于微囊藻大量繁殖所形成的。治理后,微囊藻的数量平均减少了98%,不少区域甚至监测不出有微囊藻的存在。
湖水营养化程度降低
记者了解到,在蓝藻暴发前,玄武湖的水质为重富营养状态;随着蓝藻的暴发,叶绿素a、总氮、总磷等含量大幅升高,严重区域出现了极富营养化状态,湖内生态遭到破坏。“经过这次治理,玄武湖的营养状态得到了有益的调节,湖水降到了富营养状态。”石勇说。数据显示,治理前东南湖、西南湖区域的化学需耗量、总磷、总氮均超过地表水Ⅴ类标准,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较高,蓝藻水华也最为严重;治理后,该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
湖内动植物没有明显变化
记者了解到,此次的跟踪数据分析结果否定了黏土会将底栖生物“闷死”的质疑说法。数据显示,治理前,蓝藻是湖内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群,占94.8%。如今,优势种群已转变为小环藻、直链藻和隐藻,这与往年监测到的结果相近。蓝藻暴发时,底栖动物、浮游动物的空间分布都不均匀,尤其是在蓝藻严重的区域,分布极少。治理后,在原来蓝藻严重的区域,浮游动物数量大幅上升,种类则没有变化。“尤其是对环境较为敏感的螺类,在治理期间及治理后,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死亡现象,生物量也没有明显变化。”张哲海说。他还说,治理前后,荷花、金鱼藻、水花生等湖内仅有的几种植物都没有明显变化,湖中鱼类也没有出现大面积死亡。“去年10月治理结束后,湖内还出现了浮萍及少量菹草。”记者从玄武湖公园管理处了解到,治理前由于湖水透明度低,需要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的金鱼藻无法生长,数量极少。近期,随着湖水的透明度增加,金鱼藻开始在岸边大量生长。
长效修复方案已开始征集
玄武湖公园管理处水产办主任朱祝兵告诉记者:“湖内水生植物在一年内产生的营养元素,相当于15—20万公斤鱼需要的营养。但玄武湖内只有4万公斤鱼,远远不能满足维持湖内生态系统循环的需要。”“玄武湖内的水生、湿生植物,鱼类、贝类等水生动物数量极少,远远低于理想的生态标准,而这些动植物不仅能消耗水中的有机污染,还能抑制藻类生长,”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刘志礼说,“生态链的不完整,使得湖水自身的修复能力不强,这也是蓝藻暴发的根本原因之一。”市园林局副局长赵永艳说,应急治理措施取得了比预期更好的效果,但并不能保证未来蓝藻不会复发,只有采取长久而系统的生态治理,扩大玄武湖周边的生态保护区域,恢复湖水的自净功能和原有生态环境,才是长久之道。近期计划投放的3—4万公斤白鲢、花鲢、鳊鱼、鲫鱼、鲤鱼、青鱼等鱼苗,正是生态修复的第一步措施。据悉,目前市园林局正在组织专家和国内外相关单位,就玄武湖治理蓝藻和长期生态修复问题,广泛征集意见和治理方案。目前,加拿大某公司已率先提交了治理方案,而市园林局仍将采用招标的形式,最终确定一套长期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