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第一任“村主任”的户口是去年办的
曾经结婚登不了记孩子落不了户房子办不了证银行贷不了款沾不上政策光踩不上水泥路超生也没人管被非典吓够戗如今77户果农都有非农业户口,享受与本地居民同等待遇
2月6日,对珲春市“果树新村”的外来务工的果农来说是个不平常的日子,这天,凡是来珲春种树10年以上的果农将转为珲春市非农业户口。给这么多外来务工人员办理落户手续,这在珲春、延边乃至吉林省都属罕见,用珲春市委副书记李明玖的话讲,“这是对这些果农多年来开荒种地、付出劳动的认可,是政府对他们贡献的一种回报。”
包果树形成“盲流村”
“果树新村”距离珲春城区几十里路,它并不真是一个村子,“村主任”汪贵忠也不是真正的村主任,他说,1987年,延边州林业局上了一个立体开发投资项目,由于产量不高,当地农民不愿参与,于是从外面招工。1993年他和刘永贵等10多户村民来到这里,当时这里一片沼泽,大家搭起窝棚、简易棚居住,天气转冷,在征得场部同意的情况下陆续盖起房屋。后来,随着老婆、孩子搬来,房屋逐渐从临建房变成砖瓦房,渐渐形成一个80多户200多人的自然村落,因没有户口,附近居民称该村为“盲流村”。
结婚登不了记 孩子落不了户口
随着村子规模的扩大,问题出现了:婚姻登记、子女落户、入学、贷款都没法解决。村民最大的担心是房屋没有土地证和房产证,随时面临被拆的危险。“两免一补”、转移支付、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等国家优惠政策更是根本惠及不到这里。
王宏忠和周春雨去年结婚了,但没有登记,由于户口在黑龙江,7个月的儿子也无法办理落户手续。据了解,目前该村未婚生子、超生的大概有五六户,从来没有人管。
2003年非典时期,村里更成了一个无人管的地方,没有人来洒药消毒,也没有人来讲解如何防范,村里当时从北京回来两个生病的女孩,村民担心的不得了。
路要自己修 校要自己建
老汪说,村里原来没有学校,孩子要走10公里去自兴村上学,后来,在珲春市教育局的帮助下,1996年马宪华老师来这里教书,成立山村小学,教室设在老汪家仓房里。
全国开展村村通水泥路工程,但只修到附近村头,眼瞅着新鲜水果变烂。最后,场部和村民共同出资,村民出工,于1998年修建了通往市区的约两公里土路,以后每年秋季再出资维护,尽管如此,路还是颠簸不已。
成立“村委会” 选出“村主任”
1998年后,经村民推举成立“村委会”,下设“村主任”、“治保主任”、“计生主任”,每年拨款500元算是3人的工资,主要负责贴公告、护林防火以及村里修路等,村民有什么大事小情通过3人向部里反映。现任“村主任”孙志仁说,刚有“村委会”时场部还很支持,后来归属珲春林业局园艺公司后,重新签订承包合同,成为简单的经济合同关系,村里的事情反倒没人管了。“我们既不是工人,也不是农民,农村的合作医疗没我们的份,城市的低保也轮不到我们,背井离乡十多年已经回不去了”,孙志仁无奈地说。
办房证应先交林地补偿费
1993年调到果树农场现已退休的王场长告诉记者,果树农场是1987年开始建立的,延边州林管局当时的办场方针就是不想把国有企业社会化,因此没有进行社会招工,就在周围的农民中寻找承包户。1993年春,由于缺乏劳动力,场里就到黑龙江莲花池附近招募农民来承包果树,省内的其它县市以及辽宁等地的农民也有投亲靠友过来承包果树的,当时签订的是经济承包合同,没有提到落户、建房等问题。
2002年6月,珲春果树农场被珲春林业局园艺公司接管后,重新签订承包合同。村民们提出户口问题,公司将情况反映给珲春市政府信访办。对于住房问题,园艺公司李经理说,村民的房屋占用的是国有林地,如果想要办理房照需要进行丈量后,按照国家林业部和财政部有关规定收取林地补偿费,然后逐级上报审批,才能办理手续。
2003年曾现场办公解决落户问题
2003年,珲春市公安局请示市委领导后决定,为愿意落户的村民落户。珲春市公安局户籍科王科长称,公安局曾先后两次到该村现场办公,共为符合条件的34户村民办理了落户,但由于有些村民手续不全,还有个别的不愿意落户,直到今年年初,仍有43户果农没有取得本地户口。随后,珲春市公安局停止了为其办理落户手续。“他们属于外来务工人员,本来就不符合落户政策,我们两次现场办公,给他们优惠政策那些果农不落,现在想落是不符合政策的。”王科长告诉记者。
77户果农成为珲春城镇居民
2006年1月,果农们由于子女上学费用、房屋没有产权证等问题再次找到珲春市委市政府。由李明玖带头组成的调查组认为,果农们虽然不符合当地落户条件,但这是历史遗留问题,而且果农们为当地林业发展作出贡献,让他们没有本地户口、没有房证地生活下去,实在于心不忍。经多次研究,珲春市委最终决定,将77户果农都落户为珲春非农业户口,享受与本地居民同等待遇。本报记者杨威李珉琦 文/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