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战友”,是基层官兵对军犬的爱称。随着我国自然环境保护的加强,边防战士担起了保护野生动物的重任,这个爱称的覆盖面也就宽了。边防某巡逻艇大队守卫着额尔古纳河,在近1000公里的界河上执勤,许多哨所处在“无人区”,战士们说:“与动物打交道,也充满了生活乐趣。 ”
会“唱歌”的“大黄”
去二连哨所的人,只要提起军犬“大黄”,哨所官兵们就会眉飞色舞,向来人讲起它的可爱之处:不到两岁的它,练就了一个绝活——会“唱歌”。
“大黄”每天陪伴官兵执勤巡逻,同时还看守菜地,只要牛羊接近哨所的菜地,它就会狂吠着跑过去,把那些贪吃的家伙赶走。
饭前一支歌,是边防官兵生活制度,哨所里只有几个人,也坚持得毫不含糊。“大黄”对唱歌特别感兴趣,战士们一唱,它就兴奋起来。每次开饭前,战士们集合,“大黄”便知道要唱歌了。它立即以挺拔的军姿,站在队列最后一个。战士们开口唱,它便大显身手,随着歌词和曲调,变换表情,摇动尾巴,仰天高“歌”——“嗷嗷……呜呜……”叫声的高低和快慢,与曲调完全一致。不同的歌曲,它配合得绝对不一样。唱到高兴处,它还会自动出列,前后跑来跑去,“手舞足蹈”。歌声一停,它立马入列。
“大黄”是在这个哨卡出生的。战士们言传身教,使它从小就很会理解人的意图,聪明极了。每天三次听饭前一支歌,开始只是跟着起哄,久而久之,便悟出了其中的音调,愈模仿愈接近,渐渐成了哨所开展文化活动的一员。
“大黄”的绝活,让看过它表演的人无不佩服。上级首长赞扬说:“‘大黄’的演唱神了,这个无言战友不再沉默!”
眷恋哨所的“博克”
7月的北疆,天高云淡,广阔草原绿得醉人。一天,四卡哨所的官兵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那天中午,老兵小苑在哨楼执勤,突然发现,哨所东南方来了一只狍子。它四处张望,慢悠悠地向哨所走来。
对于四卡哨所的官兵来说,狍子算不上罕见动物,在哨楼上用望远镜观察,随时可见到。可是,这只狍子却引起了小苑的注意:它的颜色和斑纹,是那样独特,那样鲜艳;黄白相间,还带有少许红色,明亮而艳丽。
狍子来到哨楼下,小苑再认真观察,不禁一阵惊喜:这不是“博克”吗?怎么又回来了?对,就是它。小苑在这个哨所呆了4年,对当初大家救护“博克”的情景记忆犹新。
三年前的夏天,排长带着小苑和另外两名战士去巡逻,走到距离哨所约7公里处的北沟子附近,突然发现不远处5只狍子正受到狼群攻击。怎么办?如今狼也是保护动物,不能打。开枪威胁也不行,这是边境呀!不能随意起枪声。排长命令战士举起枪,大声呼喊着追过去。狼群见了,慌忙夺路而逃。战士迅速赶上去,发现地上躺着4只狍子,已经被恶狼咬死了。草丛中,一只受伤的小狍子趴在地上,惊吓得浑身发抖。细心的排长立即脱下外衣,把这只受伤的小狍子包了起来,让小苑把它抱回了哨所。
战士们耐心地为它敷药治伤,喂草喂水,它的伤口很快好了起来,排长为它起了个名字,叫“博克”。
“博克”在哨所住了一些日子。有一天,它忽然不高兴起来,不吃不喝,任你怎样逗,它也不叫不动。排长说:“小‘博克’天天呆在哨所里,肯定是烦闷了,想家了,要回归自然哩!”战士们也感到,大自然才是小狍子真正的家,于是决定把它放回去。
次日上午,战士们把迷彩服换成夏常服,在哨所门前整齐列队,像欢送即将离去的贵宾,同时举起右手,以庄严的军礼目送“博克”远去。放走之前,小苑还特意在它的耳朵上拴了一个牌子,上写“四卡哨所”。
是的,就是它,那个牌子是他亲手拴的呢!“‘博克’回来了!‘博克’回来了!”小苑兴奋地将午睡的战友叫醒,官兵们立即跑了出来。
“博克”看着战士们的熟悉面孔,分外亲昵。战士们喊着“博克”,轻轻地抚摸着它的头。“博克”也用自己的头,逐个地蹭着官兵们的手,然后依偎在小苑的怀中,像远嫁到他乡的女儿,第一次回到娘家见到母亲一样。
撵不走的“抱喂儿”
“抱喂儿”是战士们巡逻时捡回来的一只鹰。
去年6月的一天,特务连战士外出维护线路,发现了一只小鹰,它的一支翅膀拖在地上,肯定是受伤了。小鹰用惊恐的目光看着战士们,班长陈栋立即捉住小鹰,进行简单包扎,把它带回了连队。
经过精心呵护,小鹰翅膀上的伤口痊愈了,逐渐长得丰满起来,成为一只雄鹰。战士们操课时,它就飞出去觅食,战士们休息时,它就在弹药库的上空盘旋,与执勤哨兵一起担负警戒任务。陈栋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抱喂儿”,意即抱回来喂养的鸟儿。从此,它成了与战士们朝夕相伴的编外“哨兵”。
“抱喂儿”长大了,也该生儿育女了。战士们把它送回大自然,可它不知怎么了,说啥就是不肯走,送出去又飞了回来。实在没办法,战士们也不能强行驱赶它呀!
一次,地方电视台两名记者来采访,听说“抱喂儿”的故事后,便想去看看它。到了弹药库,陈栋托着“抱喂儿”走出来。它用警惕的目光盯着记者,上下打量着,像是在对记者“政审”。当看到战士们与记者握手攀谈,才放松了警惕,并对着陈栋的耳朵低声地“咕咕”了一阵。
陈栋把“抱喂儿”放在一位战士的肩上,这位战士转过头来看它,“抱喂儿”那灵活的脖子突然来了个大拐弯,伸出尖嘴巴,“吻”了这个战士一口,然后展开双翅飞走了。这情景逗得记者一个劲地笑。他们用手中的摄像机,把这个过程拍摄了下来,并且上了电视,题为《撵不走的“哨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