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在“埋怨”与欣慰中见证医护人员长期超时超负荷工作透支健康———
文/张小磊 廖怀凌
声音
“我总担心她又会半夜突然要回医院”“她每天下班拖一两小时再正常不过”“他晚上八九点钟回家已是家常便饭”本报昨天头版头条对医生的健康问题进行了报道,在医疗界和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元宵节晚上,在万家喜庆的时候,记者对长期紧张工作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家属进行了深入采访,试图从他们的视角破解医生长期超时、超负荷工作带来的健康问题……
经常半夜三更离家返医院
(王玲博士,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全国劳模、省模范共产党员)王玲的母亲张瑞玉已82岁,老太太说到女儿,显得有点激动。“王玲是个很孝顺的孩子,她爸从1992年生病开始到去世的2年多里,她几乎每天都赶到她爸住院的医院照顾她爸。当时她博士毕业不久,医院要她筹建血液科,同时负责儿科工作,工作之忙可想而知。但她每天奔波于各医院之间,既忙于本职工作,又要照顾我和她爸2年多时间里,几乎每天都是这样,直到她爸去世。干休所一些老人都非常羡慕我有这么孝顺的女儿。但她实在太忙了。为病人,王玲经常半夜离家返医院。有一次凌晨2时多,一位病人病情恶化需要王玲赶回医院。王玲怕打扰我休息没告诉我就悄悄回了医院。我早上醒来后发现王玲不见了,很担心。后来发现她不管什么时候,只要科里一个电话,她就要回医院。她每个周末回来,我总是担心她又会半夜三更突然要回医院。”王玲的弟弟王晓南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我们陪母亲到湛江探亲。在火车上姐姐接到科里打来的一位病人病情变化的电话,她就坐立不安,打了一个多小时手机指导科室医生采取措施治疗。处理完后,她还是不放心,多次打电话询问病情发展。第二天早上一到湛江,没有出站她就买票回了广州。尽管妈妈很烦她,经常一有事就要走,但这么多年也习惯了。但她这样累,我很担心她的身体。今天是元宵,我祝愿姐姐身体健康,我们全家能时常团圆。”
100天有99天不能按时下班
(李静,珠江医院心内科一名普通护士)知道我们在做关注医务人员健康的系列报道时,李静的丈夫孙先生感慨地说:“医务人员真的是太辛苦了!要不是她实在是太热爱医务工作,我是一万个不愿意她干这一行啊!她每天上班工作量很大,下班后还得做病理记录交接等交班工作,对一些病情比较严重的病人,还得跟踪护理。她在从事护士工作的3年多时间里,100天里有99天不能按时下班,拖一两个小时再正常不过了。她还算好一点,她们科有一位叫李秋林的护士,由于经验丰富,加上体谅其他护士,今年春节连续10天吃住在病房,留老公与儿子两人在家。由于老是不能按时吃饭,加上吃不到热饭,李静现在得了很严重的胃病,这几乎是干她们这一行的职业病。”孙先生说:“妻子每天回家就盼着好好休息,有时候有朋友约我们一起去玩,她都会说‘你们去吧,我一个人在家好好睡一觉最好了’!这么年轻,就几乎和休闲娱乐告别了。前段时间,她牙疼得很厉害,我说你抽空去看看啊,可她就是没时间,说科里走不开,就这么熬了一个月。做护士,还担惊受怕受气啊!她在心内科,很多病人都是心脏病等重症病人,稍微护理不当就可能危及病人生命,每天上班,她整个人都把弦绷得紧紧的,生怕一不留神出什么差错。即使这样,很多时候还是得不到病人及家属的理解。在医院里,护士与病人接触最多,病人有什么事情,很大部分都是找护士,护士与病人间的医患关系,也比较容易发生问题。有一天,她回家后,就哭个不停,我问清原委才知道,原来是她按医嘱为一位病人打针后,病人与家属认为药剂过多,治疗不当,不分青红皂白骂她。我最希望我爱人的工作能稍微轻松点,社会大众能理解、支持她的工作!”
下班后自己却心脏不好需治疗
(曾教授,某省级大医院心脏病专家)60岁的曾教授已有16年心绞痛病史,他平日出门诊、查房都要随身携带急救药物。曾教授的儿子曾医生现在与父亲在同一家医院工作,身为外科医生的他从小就目睹了父亲无数次为病人放弃休息,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每天早上7时多出门上班到晚上八九点钟回家,半夜三更因一通求助电话又披衣外出已是家常便饭。由于慕名前来的门诊病人络绎不绝,曾教授无论多晚,都要坚持看完最后一名等待的病人。在他眼里,这些病人来一次不容易。经常到了晚上,看完病下班后,曾教授自己却因心脏不好而需治疗。28年前,曾医生出生那天晚上,曾教授正在ICU(重症监护室)当值,一名病危病人在抢救中。当时,曾太太被紧急送院,她本身有个子宫肌瘤,已因剧痛而休克,情况非常危急需要紧急手术。妇产科护士把手术通知单送到曾教授手里,他急忙签过名后,又投入到重症病人的抢救中。年轻的曾医生现在也成家了,他深深理解父亲。身为外科医生的他,担任了一年半的住院总医生,必须24小时在医院当值,没有任何私人时间,他对妻子的理解和宽容表示感谢,他向记者表达他唯一的愿望:“希望我的孩子出生时,我能有机会陪伴在妻子身边。毕竟这种机会一生只有一次。”(晓航/编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