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过后,晋西北的五寨虽依然天寒地冻,但无论是乡村走亲访友的,还是县城街头闹红火的,人们脸上都写满春意——因为他们深切感受到身边正在发生的变化:人与自然日臻和谐、经济与社会共同发展、乡村与城市拉近距离……
转变“官念”——
从“单项冠军”到“全能选手”
就在一年前,五寨许多干部的“心思”相当重。 在最能衡量干部政绩的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中,新增了群众上访、村村通、环境保护、植树造林等10余项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考核指标。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年的20多项重点工作中,涉及社会事业发展的占了一半。“单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发展,我们的发展就会偏离方向、后劲不足,最终必将拖延发展的脚步。”五寨县县委书记刘祁杰解释说,“从这个意义讲,我们干部的‘官念’该积极转变了,要从善于抓经济的‘单项冠军’变成经济社会都能抓的‘全能选手’。”五寨的发展思路是:用老板的钱干发展经济的大事,财政的钱省出来,用于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到去年底,该县已引进项目20多个,引进到位资金3亿多元。经济发展有外力助推,社会事业则有财力投入。于是,五寨发展社会事业的举措一个接一个出台,保就业、抓医疗、建社区、兴教育、办文化……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十多件大事,目前也已全部落实。
招商引资——
从“饥不择食”到“精挑细选”
五寨经济总量还不大,老百姓还不富裕,但他们却守着自己的一条“红线”。仅去年一年,先后有6个、总投资近亿元的“问题项目”在这里被拒之门外。在五寨的决策层看来,以拼资源、拼环境换来一时发展,无疑是“剜肉补疮”。他们坚决摒弃过去一些地方招商“饥不择食”,“挖到篮里就是菜”的做法,在项目选择上,坚持科学原则和理性精神,更加关注对资源的节约利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和本地经济的拉动。他们抬高“门槛”,新上项目必须先过“环保关”,若环评不过关,不管投资额多大,坚决说“不”。五寨对资源的“吝惜”、对环保的“苛刻”、对项目的“精挑细选”,并没有阻挡外商来投资的脚步,反使得这里产生了更大的吸引力。到去年底,五寨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5亿元,同比增长23.8%,实现外贸出口1610万美元,同比增长36.4%。
城乡“一体化”——
让农民与市民“同台共舞”
五寨县统筹城乡发展,力促“城乡二元”结构转化,走出了一条城乡联动、比翼齐飞的发展路子。他们加大政策、资金、技术、人才向农村的倾斜力度,采取多种形式筹资数千万元投向“三农”。仅2005年,就累计发放支农资金2800多万元,比上年增长37%。有人说,大把票子投向农村,效果远不如搞几个大工程。但在五寨县领导看来,城市和乡村犹如鸟之双翼,重此轻彼,等于折其一翼,县域经济永远难以振翅腾飞。在城乡“一体化”——
让农民与市民“同台共舞”
发展理念指导下,近年来,该县先后扶持发展起雪龙马铃薯公司、绿野牧业公司、金醒深山制药公司、双喜鹏程有限公司等1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吸纳数千农民离土不离乡,当上了工人。同时,投入近3000万元,实施村村通、乡村改造工程,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吸纳近万名农民进城创业。
扶贫解困——
让弱势群体享受“阳光”
特困群体的生存状况是一面“镜子”,能折射出一个政府的执政理念和能力。作为弱势群体,没有政府的帮扶,他们的生活很难与发展同步。这一年来,五寨县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通过“爱心捐助”、“送医下乡”等方式,筹集各种救助款380多万元,帮扶1300多户农民和困难职工就业,帮助近百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为贫困家庭开支医疗费用40多万元。扶贫解困,光“扶”还不行,还得给他们谋发展的出路。根据市场需求,相关部门组织残疾人和生活特别困难的下岗、失业人员免费参加了电脑、缝纫、家电维修等培训班,筛选出养殖、种植、农产品加工等70多个致富项目供贫困家庭选择,并在税费减免、小额信贷、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让弱势群体充分享受到“阳光”。本报记者范林鹏本报通讯员葛守义张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