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肌力训练台、股四头肌训练椅、关节训练器……每周,身患脊髓灰质炎的高政玉大妈都会在康复专家指导下进行康复治疗。虽说又是专业器材,又是“专家”指导,两年下来高大妈却没花钱。“托社区的福,都是免费的!”高大妈乐呵呵地说。
高大妈说的“福气”,其实是西安市碑林区张家村街道办鸿雁社区的残疾人康复室。提起残疾人康复室的建立,鸿雁社区副主任陈向荣很有感触。2003年底,他们向区政府申请在社区建立康复室。随即,价值两万多元的专业器材就落户社区。
康复室有了,没有专职康复专家,谁来辅导残疾人训练呢?红缨医院的员工张金鹰自告奋勇当起了义务康复指导员。每周三和周五下午康复室开放时,他都早早守在那里,等候自己的“学员”,给他们分别制定训练计划。虽然没有工资,两年来,张金鹰却越来越喜爱自己的这份工作。“17岁的小旭是个脑瘫患者,两年来每周坚持来这里,咬着牙锻炼,在我们的鼓励下,每一点进步都让他多一份自信。他们那战胜病魔的决心,让我深受鼓舞,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小小康复室,承载了太多感动,正是有了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努力,社区的30多位残疾人的体能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恢复,更可贵的是他们逐渐恢复了自信。去年底,鸿雁社区被评为了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社区,中国特奥会主席亲临社区视察和表扬。这些天,社区上下正忙碌着布置、检查器材,准备将康复室向社会开放。目前,整个碑林区的社区残疾人康复室仅有两三家,所以今年社区准备将残疾人康复室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和其他没有康复室的社区资源共享。目的很简单:帮更多残疾人士走出阴影,恢复健康,重树信心!本报记者 陈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