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流动就业是我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伴随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而出现的一个社会现象。目前,我国流动就业的农民工已达相当规模,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总体判断,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工流动就业将呈两大趋势。 :一是流动就业的规模会继续扩大,二是流动方向的集中化不减,分散化增加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工流动就业呈现三大矛盾,即农民工的就业环境需进一步改善;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与其实现稳定就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对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与农民工技能素质偏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编者按20世纪80年代以来,亿万农村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转移,并大规模地实现了跨地区流动就业。农民工,已成为产业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那么,农民工流动就业的数量、结构及特点;农民工流动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建设;农民工就业服务和培训;农民工工资和劳动保护等问题,不仅涉及其自身的合法权益的保障,而且也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对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进行了专题调研。从即日起,本版通过“农民工问题系列调查”专栏,推出他们的调研成果。
农民工流动就业是我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伴随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而出现的一个社会现象。目前,我国流动就业的农民工已达相当规模,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与梯度转移的推进,市场化、城市化进一步发展,农民工流动就业将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一、农民工流动就业的数量
关于农民工流动就业的规模,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数据。
近年来,国家统计局农调队每年都要对全国农村住户和行政村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数量逐年增加,2003年为1.1亿,比2002年增长8.6%;2004年为1.2亿,比2003年增长3.8%。外出劳动力是指农村劳动力在本乡以外的地域、外出时间在1个月以上的劳动力,包括跨省流动和省内流动的劳动力。该调查中的这些外出劳动力包括在调查期间外出就业和未就业的劳动力。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5年5月快速调查统计,目前在城镇的农民工总数约为8907万人。该调查是以地级市为单位上报数据,调查范围包括地级市所辖范围内的城镇、县级市和建制镇,没有包括外出流动仍在乡村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同时因为是快报,不排除有少量漏报的可能(大约在5%左右)。从调查结果看,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中大约有20%进入农村从事非农产业。按照这样一个比例,加上补足5%的漏报比例,可以推算农民工流动就业的数量约为1.2亿。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判断: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规模约为1.2亿,其中进城农民工约为1亿,跨省流动就业的农民工约为6000万(按照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80%进入城镇、50%跨省流动计算)。
二、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结构特点
(一)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男性居多。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调查数据(本文中如无特别说明,所引用的数据来源均为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历年调查数据),虽然近几年农民工的平均年龄略有增加的趋势,但农民工流动就业仍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2004年农民工平均年龄为29岁,其中16岁~25岁的占45%,30岁以内的占16%。从性别结构来看,农民工流动就业以男性为主,2004年,农民工中男性所占比例为66%。
(二)文化素质和接受技能培训的比例虽有所提高,但整体仍显偏低。从文化程度看,2004年,在农民工流动就业人群中,文盲占2%,小学文化程度占16%,初中文化程度占65%,高中文化程度占12%,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5%。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高达83%,农民工总体文化程度仍偏低。从技能培训情况看,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占28%,未接受过任何培训的仍占七成以上。
(三)主要为自发外出或亲友介绍方式,有组织外出逐年增加。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主要依靠自发外出的方式,通过亲友介绍实现外出就业有相当比例。2004年,33%的农民工是通过自发方式外出就业的,有65%的农民工是通过亲友介绍外出就业的。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中,20%~30%接受过就业服务,10%通过政府单位组织输出,一些地区有组织外出规模逐年增加。
(四)中西部地区为主要输出地,东部地区为主要输入地,半数农民工跨省流动。2004年,中西部地区农民工流动就业占全国农民工的比例为67%;农民工外出务工70%是在东部地区。
跨省流动就业的农民工主要来自安徽、江西、四川、湖南、湖北、河南、广西、重庆、贵州等中西部省份。2002年这9个省份的跨省流动就业劳动力之和占全国总量的81%。2002年,跨省流动农村劳动力主要去的省份为广东、浙江、上海、北京、江苏、福建和天津,上述7省市吸纳了82%的全部跨省流动就业农村劳动力。其中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成为强势吸引中心。
(五)服务行业逐渐成为吸纳农民工的重要渠道。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5年快速调查显示,农民工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业等重点行业。其中制造业占27%,建筑业占26%,住宿和餐饮业占11%,批发和零售业占12%,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占9%,其它行业占15%。农民工已成为产业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六)务工收入呈上升趋势,并成为农村家庭增收的重要来源。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04年农民工年平均务工收入为6471元,比2003年高出882元;2001年~2004年平均增长率达8%;年平均寄带回现金3411元。农民工的务工收入因就业地区不同而有显著差异。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从历年农民收入数据可以看出,农民增收除了农业生产经营收入这个最大来源外,工资性收入仍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在全部收入中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2004年全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增加186元,农民得到的工资性收入人均为998元,比2003年增加80元,增长8.6%。据不完全统计,以有外出的全部农户家庭为基数,户均外出务工收入已占到其家庭收入的近4成。
(七)外出就业时间延长,举家外出比重增大。农业部固定观察点数据显示,2003年全部外出劳动力中,外出时间3个月以内的占9.7%,4个月~6个月的占14.5%,半年以上的占75.8%。
农村劳动力由于受农村土地制度、劳动力市场环境、农民工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外出务工主要呈“候鸟式”流动,即平时在外务工,农忙时则回到农村。近几年“迁徙式”流动就业也有所增加,常年外出务工的已占相当比重,农民工流动就业形式已由过去的个体流动为主逐渐演变成现今的家庭式流动和个体流动并存。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调查数据,2004年农民工举家外迁的有2470万人,比2003年增长1.6%,约占农村外出人口的20.9%。
三、农民工流动就业的趋势和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标志着我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将步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人口年龄结构急剧变化,人口老龄化不断提高;人口素质瓶颈和资源约束瓶颈日益突出;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能源趋紧,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升级和梯度转移势在必行;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成为国家重要战略任务。这样一个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决定了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农民工流动就业的基本态势。
(一)农民工流动就业的基本趋势
总体判断,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工流动就业将呈两大趋势:一是流动就业的规模会继续扩大,二是流动方向的集中化不减,分散化增加。
1.受需求与供给因素的直接影响,农民工流动就业的规模将会继续扩大
从需求看,就业与经济发展需求变化密切相关,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同样如此。总体上看,“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将呈现规模扩大和素质要求提高的总趋势。从我国的比较优势看,增长潜力最大、对劳动力需求最大的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而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劳动密集型工种的用工需求将主要由农村转移劳动力来满足。这种持续扩大的就业需求将会带动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从供给看,目前我国尚有农村剩余劳动力1.5亿~1.8亿。每年新增加农村劳动力约600万。这些劳动力绝大部分需要通过流动就业方式实现向城镇的转移。据预测,“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总规模将达到7500多万,年均转移为1500万以上。巨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压力及其转移推力的加大,必然导致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规模的相应扩大。
从我国未来城市化发展趋势来看,农民工流动就业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城市化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城镇化水平1990年为26.4%,2000年为36.1%,2004年为41.8%,2000年至2004年期间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约为1000万左右,很显然,城市化的加快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的增加将互为影响,相互促进。
2.受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利益导向的影响,农民工流动就业总体上仍然是由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但流向更为广泛,呈集中化与分散化并存趋势
农民工流动就业是城乡比较利益所导致,因此未来几年农民工流向仍将主要是从农村向城镇特别是向经济比较发达的大中城市、从经济不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塘地区仍是农民工流动就业的主要输入地。但由于东部地区生活成本逐年提高,而农民工工资增长缓慢,对农民工吸引力有所减弱。同时,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梯度转移,一批新的经济增长中心将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从而为农民工流动就业提供新的选择。一些农村劳动力将选择在本地或本省或其它相邻地区的城镇就业,流向将趋于多元化。
(二)农民工流动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工流动就业呈现三大矛盾,亟须解决。
1.农民工的就业环境需进一步改善。一方面,农民工进城就业的门槛仍然存在。虽然农民工进城就业的行业、工种限制在逐步取消,但仍存在其它制度性的限制,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还未完全消除;城镇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对农民工开放还需解决观念、体制和物质技术条件等问题,农民工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就业服务还需做大量工作。另一方面,近几年农民工的工资收入虽然有所上升,但农民工在城镇的生活成本也在迅速增加,农民工务工收入在扣除住房、子女教育、生活消费等方面支出后就所剩不多了。如享受不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资源和服务,大量额外支出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积极性。
2.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与其实现稳定就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随着政府对农民工工资、维权等方面的进一步重视,农民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和劳动权益问题正在得到改观。但必须看到,当前农民工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依然严峻,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包括:克扣和拖欠工资,强制加班加点和超时工作,劳动和卫生条件恶劣,不按规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等。解决这些问题,仍需付出巨大努力。
3.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对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与农民工技能素质偏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加入WT0后我国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国际制造业加速向我国转移,产业结构正在经历一个不断升级和梯度转移的过程,对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剧增。而作为我国产业大军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民工,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普遍较低,如何做好农民工技能培训,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课题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