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队伍中,村民扮成的“牛郎”“织女”引人注目。文\图记者周媛
今天是西方的情人节,也是农历正月十七。传说农历正月十七是牛郎、织女的结婚纪念日,每年这时,四邻八乡的群众都会来到长安区斗门南沣村的石婆庙中举行纪念活动。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石婆庙时,这里已是人山人海,伴随着激越的锣鼓声,穿红着绿的村民们舞起大秧歌,欢快的队伍从庙里延伸出来,足有一二里长,非常壮观。村民们说到今天各种庆祝活动将达到高潮。
长安区斗门南沣村的牛郎和织女雕像,民间尊称为“石父”“石婆”,距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大型石雕艺术品,1956年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建于公元798年的石婆庙千百年来香火不断,至今保留着农历正月十七祭祀牛郎、织女的大规模民俗活动。
昨天,石婆庙内外人流如潮,村民自发为“石婆”披上新衣,把她打扮得就像新娘子一样。除当地村民外,不少群众不顾路远从渭南、咸阳、延安等地专程赶来。老人们细心地抚摸“石婆”像,默默祝愿儿女婚姻美满,夫妻俩像牛郎、织女一样相亲相爱。各村的秧歌队在锣鼓队的引领下从庙前的村路上一路扭进庙里,队伍中英俊的“牛郎”、美丽的“织女”更是引得路人引颈观瞧,场面十分热闹。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教授,中国历史、民俗学研究专家韩养民告诉记者,据史料记载,牛郎、织女的故乡就在长安区,他们的爱情故事已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在牛郎织女身上寄托了中国人的爱情理想。现在很多年轻人热衷于过西方的情人节,对本民族的历史传统知之甚少。如何让我们传统的民俗节日传承下去、发扬开来,并赋予新的内涵,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