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s.sohu.com/ccc.gif) |
|
有奖评新闻
本报记者 厉苒苒
昨天上午11时03分,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中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王选,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0岁。
王选被人们誉为“当代毕”。他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引发了我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一场技术革命。他主持开发的华光和方正电子出版系统,占据国内99%的报业市场、90%的书刊(黑白)出版业市场以及海外80%的华文报业市场,并打入日本、韩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70年前,王选出生在上海。南洋模范学校附属幼稚园、小学和中学的13年学习生涯,为一代科学大师打下了坚实的学识和兴趣基础。他曾深情地回忆说:“南模的生活影响我的一生。”
今天上午8时,徐汇区南洋模范中学的校园内回荡起熟悉的早操音乐。
学生们鱼贯走过敬信楼一楼走廊。不知谁叫了一句,“咦,这不是昨晚新闻联播里报道的刚逝世的那个院士嘛!”手指的方向,正是悬挂在教学楼入口最显眼位置上两院院士王选的巨幅彩色照片。
从4岁时进入上海南洋模范学校附属幼稚园算起,“南模人”这个称号陪伴了王选整整13个年头,使他成为南洋模范校史上在校时间最长的学生之一。2004年王选回母校作报告时,曾感慨“我是空前绝后的老南模”。
读小学时就喜欢历史
“中小学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我在南模受到的良好教育,为大学学习和日后取得成绩打下了扎实基础。”
成功后的王选时常记起在南模读书时情景:“那时候,学习环境很宽松,每天的课外作业大约一个小时就能完成,剩下的时间就是玩许多有趣的游戏。印象较深的是参观明代科学先驱徐光启的墓地,以及参观有专家在现场讲解天文知识的徐家汇天文台和佘山天文台。这使我萌发了对科学的好奇心。”
他还记得,“五年级时,学校举办过一次作文比赛,我把父亲的故事写了出来,得了优胜奖。南模高中毕业生中大多数考入理工科,但语文、历史等文科知识对我后来的科研和教学大有好处,所以我很赞成理工科学生要增加人文科学知识,而文科学生应具备更多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小学时,王选对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而这影响了他的一生。2003年,他在上海向媒体记者透露:“研究历史将成为晚年生活的主要工作。”
学生干部经历最难忘
南模时代给王选留下的宝贵财富,还有就是如何成为一名团队的领导。
在一次回母校的报告中,王选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提醒比自己年轻好几轮的校友:要想成为一个有所成就的人,就要勇于争当学生干部,坦然面对各种挫折。
在读小学时,老师要求全班同学选举一位品行好、大家喜欢的同学,王选以压倒多数的票数当选。尽管这一荣誉是非正式的,但在时隔数十年后,当王选举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荣誉证书时,仍然坦言:一生中得到的最重要的荣誉,就是小学五年级时被选为品行好、大家喜欢的同学。
“我曾经做过十几年的学生干部,不仅培养了我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还学会了怎么严格要求自己,这段经历在后来的生涯中让我受益匪浅。”说起往事,王选第一个就提到自己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
痴迷于京剧乐当票友
卸下耀眼的光环,同窗记忆中的王选是个“喜欢历史和京剧的数学天才。”
儿时的王选,耳畔总会响起袅袅的京剧唱腔,“京剧迷”父母经常带他们兄弟姐妹到剧院去看戏。渐渐地,受父母影响,王选也对京剧着了迷,并将这爱好保持一生。有同学还记得,“他能将著名京剧演员、唱腔流派甚至各派绝活儿,都一一道来。”
从小一有闲暇,王家众兄妹便在家里“排演”,花脸的差事总交给小弟王选。虽然都是折子戏的“段活儿”,可摹仿名家、揣摩角色、相互指导、舞之蹈之,其乐融融。王选说:“我小学时就看《三国志》《西游记》和各种武侠书,这种对历史的偏好也加深了我对京剧的喜爱。”
采访过王选的记者都知道,“若同他谈起京剧,你也就走进了他的童年。”在王选看来,京剧与科技有着相通之处。他曾说:“京剧讲‘一招鲜’,名演员在保留剧目中都有一些绝招,所以久演不衰,科研也要有自己的特色,也要有‘一招鲜’甚至‘几招鲜’,这就是创新精神。京剧界讲一台戏就是‘一棵菜’,生旦净末丑各行当一起托戏,搞科研项目,也需要这种团队精神。”
中学时显露数学才能
今天上午,记者拨通南洋模范中学老校长张茂昌的电话。他告诉记者,自己已从电视新闻上获悉王选逝世的消息,感到震惊和悲痛。回忆起这位院士“师兄”,张茂昌用“南模骄子”一词来形容。
他告诉记者,印象中,这名院士在中学时期就在数学方面显露出众的才能。而这些,在王选对南模的深情回忆中也得到了体现。王选曾写过:“难忘数学老师,正是他的睿智风趣让我从初中开始喜欢上了数学。有一学期中间,我就把该学期数学课程的全部习题提前做完了。”
王选曾评价说:“南模的教学生动活泼,特别重视概念清楚,从来不搞题海战术、疲劳轰炸,而是启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高中期间每天家庭作业也从不超过二小时。”
而南模老校长、特级教师赵宪初所教的三角,更被王选赞为“一绝”。王选清晰地记得这样一件事:“文革”期间,一位著名美籍华人学者访问上海,指名要见赵先生。赵先生出现了,那位学者深深地鞠躬说:“中学的课程我已忘了,唯独还记得赵先生教的三角。”
【焦点背景】王选生平年谱
1937年2月 生于上海
1941年至1954年 在上海南洋模范学校附属幼稚园、小学和中学就读
1954年至1958年 在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学习
1958年至1959年 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教师
1959年至1978年 北京大学无线电系教师
1978年至1995年 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教授
1995年至1996年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1996年至1998年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1998年 任九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
2003年3月 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焦点链接】秘书眼中的王选:要想有所成就,得先做个好人
昨夜10时,王选的秘书丛中笑副研究员依然在办公室里忙碌。
“对不起,王老刚‘走’,事情太多了……”拨通电话,话筒中的声音疲惫而沙哑,浓浓的鼻音中有着掩不住的悲伤。王选逝世给她带来的不仅是忙碌,更是巨大的悲痛。
对于王选,跟随他多年的丛中笑用了4个字来形容——“好人王选”,这是她为王选所写传记的篇名,也是对恩师一生的凝练写照。事实上,这正是王选为自己定下的目标。
“要有成就,得先做个好人”——岁月悠悠,这条家训,王选从来不敢忘记。他说,一个人,一个好人,他活着,如果能够为社会的利益而奋斗,那么,他的一生才是有趣味的一生。他还说,人只有为别人活着,那才是有价值的。但凡有成就的人,大多具备这种品质。他们为了社会的利益,为了活得有价值,始终不渝,狂热地去追求。
3年前,王选在接受母校北大500万元的奖励时,那番慷慨激昂的话语丛中笑犹记在耳:“要想做好学问,先要做个好人。认识自己不足,懂得依靠团队,千方百计地为优秀年轻人创造条件,使他们脱颖而出,是我能够获得最高科技奖的原因之一。”
“王选教授总是为自己获得的荣誉感到不安,他把上千万元的奖金几乎全捐了出去,并固执地认为自己‘剥削’了很多年轻人的荣誉。这就是王选,一个科学伟人平凡到令人感动的质朴精神。”丛中笑慨叹。
昨天晚上,北大学生自发前去王选的灵堂,缅怀恩师 图CFP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