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财经-IT-汽车-房产-家居-女人-TV-ChinaRen-邮件-博客-BBS-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黑龙江新闻 > 东北网
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时间:2006年02月14日19:12 我来说两句(0)  

 
有奖评新闻
来源:东北网

  东北网2月14日电 今日《黑龙江日报》刊发《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如下:

  前 言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纲要根据《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制定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今后五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 指导方针和目标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五”时期,全省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全面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实现良好开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实现年均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五年。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粮食总产量连续两年创历史新高,畜牧业产值和收入在农业产值和收入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交通、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得到加强;装备制造、石油化工、食品等支柱产业发展步伐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农村各项改革全面展开,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进出口贸易总额大幅度增长,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稳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这些都为“十一五”时期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五”计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 “十五”计划预期 2005年 年均增长(%)

  全省生产总值 9-10% 5510亿元 10.6

  一、二、三次产业比例 8:58:34 12:54:34

  人均生产总值(美元) 1500 1762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10% 318.2亿元 11.4

  固定资产投资率(%) 30 32.5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44 95.7 26.2

  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70 66.4

  高等教育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万人) 30 54.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 8273元 11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6% 3221元 8.4

  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平方米) 21 21.2※

  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 22 20.4※

  人口自然增长率(‰) 5 1.95

  五年累计增加城镇就业(万人) 250 280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68 75.8

  森林覆盖率(%) 45.4 43.6

  公路通车里程(万公里) 52000 67077

  其中:高速和一级公路里程(万公里) 1500 2046

  注:※为2004年数据

  第二节“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有利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为“十一五”时期进一步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有利于我省更大范围地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本、资源、技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更快发展。俄罗斯经济发展加快,中俄两国政府支持地方间开展经贸合作,为我省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后,重化工业产品市场空间增大,我省重型特征的产业结构面临着难得的市场机遇;我省资源相对富集、能源充足、生态良好,吸引投资和产业集聚的优势突出;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改造重点企业、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和发展现代农业等方面给予支持,这些都是我省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内部条件进一步改善优化,为“十一五”时期进一步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我省老工业基地振兴开局良好,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将为加快发展营造更好的体制环境;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这些年固定资产投入大幅度增加,开放程度扩大、水平提高,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增强;产业基础雄厚、科技实力较强、自然资源丰富,各种生产要素相互配套,有利于形成新的生产力;党风、政风及社会风气好转,全省上下“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信心强、劲头足,形成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

  我省“十一五”时期进一步加快发展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是:体制性、机制性问题还比较突出,市场化程度不高,对外开放程度低,不利于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发挥;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小,传统产业比重大,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成长缓慢,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企业信用等级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和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节约发展、集约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城乡发展不够协调,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不高,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能力弱,县域经济发展滞后,解决“三农”问题仍有很大难度;社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下岗失业人员较多,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社会保障程度不高,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同时,经济发展还面临着一些不确定因素。

  “十一五”是我省进一步加快发展极为重要、极为关键的时期。虽然发展面临的困难较大,但机遇大于困难。我们一定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第二章指导方针

  “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必须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要把进一步加快发展作为主题,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增强机遇意识、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更加注重和不断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加速经济增长。

  ———必须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没有经济结构的优化,不可能有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继续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加速推进,进一步优化所有制、产业、城乡、区域等结构。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既不可能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更无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更加重视、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立足节约使用资源推动发展,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支撑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转变。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必须增强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要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整合科技教育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增强和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要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调节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努力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没有体制的创新就没有持续的发展动力。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把转变政府职能、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深化企业改革等作为重点,作为全省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着力加以推进,以改革带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形成更具活力和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第三章发展目标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总体要求,“十一五”期间要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0年力争达到10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007年比2000年翻一番,2010年力争达到3000美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五年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达到17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5%,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研究与发展经费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提高0.5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8:54:38,现代农业初具规模,六大基地基本形成,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产业竞争力总体水平明显提升。

  ———社会全面进步,民生民计得到较大幅度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化水平提高到56%,城乡面貌显著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2160元和4520元,分别年均增长8%和7%;城乡就业水平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五年累计增加城镇就业300万人,“十一五”期末转移农村劳动力600万人;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国民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5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0%;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状况进一步好转。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耕地保有量控制在117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资源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到50%以上;行政管理、国有企业、财税、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城乡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的外向度明显提高,进出口总额达到240亿美元,年均增长20%;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争取达到100亿美元,年均增长12%。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指标 2005年 2010年 年均增长(%) 指标属性

  全省生产总值(亿元) 5510 10000 10以上 预期性

  人均生产总值(美元) 1762 3000 预期性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318.2 540 11 预期性

  五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17000 20以上 预期性

  一、二、三次产业比例 12:5:34 8:54:38 导向性

  研究与发展经费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0.6※ 1.1 预期性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20 -4.4 约束性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m3/万元) 200 150 -5.6 预期性

  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 0.47 0.50 预期性

  城镇化率(%%) 52.8※ 56 导向性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95.7 240 20 预期性

  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66.4 100 预期性

  五年累计增加城镇就业(万人) 300 预期性

  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 600 预期性

  国民受教育年限(年) 9.5 预期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80 约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8273 12160 8 导向性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3221 4520 7 导向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4.5 5 预期性

  人口自然增长率‰ 1.95 5 约束性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1170 1171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43.6 47 导向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10 约束性

  注:※为2004年数据 1下一页

  第二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省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四章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继续大力发展畜牧业,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和生态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到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以上。

  第一节积极发展优质粮食和绿色农产品生产

  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继续保持、巩固全国最大商品粮基地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地位。深入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绥化等大型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加快标准粮田建设步伐。实施良种化工程,引进、选育、推广100个达到或接近国际品种标准、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作物新品种,建设大豆、玉米、水稻、小麦、马铃薯和亚麻等农作物品种改良中心,建设600万亩专业化原良种和良种生产基地。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促进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优先发展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鸡西水稻产业带和齐齐哈尔、绥化、黑河大豆产业带以及哈尔滨、绥化玉米产业带等三大作物产业带。扩大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优化绿色农产品布局,严格认证制度,强化监测工作,实现绿色食品规范化生产。进一步加快绿色食品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进程。到2010年,绿色食品种植面积扩大和稳定在5000万亩,产值达到330亿元,产品认证数量达到1500个。

  第二节继续大力发展畜牧业

  以推进“主辅换位”战略、建设效益型产业为目标,加快构建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引进、繁育优良品种,建立无规定疫病区和非疫区出口基地,增强产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建设畜牧业强省。大力发展奶牛、肉牛、生猪等主导品种,积极发展羊、蛋禽、肉禽、水产养殖和特种养殖品种。松嫩平原以奶牛、生猪、肉蛋鸡为重点,东部山区、半山区以肉牛、肉羊为重点,三江平原以毛肉羊、大鹅为重点,大、小兴安岭以毛皮药用动物、特种养殖与蜂业为重点,全面启动东部肉牛产业开发、中东部生猪基地建设、畜产品安全工程和草原生态恢复与建设等四大工程。到2010年,畜牧业产值达到860亿元,年均增长13%,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50%,实现粮食大省向畜牧业大省跨越。

  第三节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建设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开展专项农业科技公关。积极建立良种繁育推广、动植物防疫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等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推广测土配方、平衡施肥、缓释氮肥、生物防治病虫害。因地制宜地推行推广现代农业的前沿技术,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企业,探索推广农业新技术的新途径。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加快发展循环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加快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网络,积极推进黑龙江省农业信息落地入户工程建设。开展虚拟、网络、智能、数字农业试点,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物农业。到201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种植业标准化率达到90%,畜牧业标准化饲养比率达到70%。

  第四节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深入实施品牌战略,推进品牌农业发展。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搞好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与基地农户的对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优势资源吸引省外和境外资本参与我省农业产业化开发。到2010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增加到2000亿元,实现农产品生产大省向农产品加工大省跨越。

  第五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充分开发利用地表水资源,扩大农田灌溉面积,提高农田防灾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到2010年,新增灌溉面积1500万亩,其中新增水田灌溉面积1000万亩。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改造中低产田3515万亩。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0万亩。提高大型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500万千瓦。

  第六节加快垦区农业现代化步伐

  发挥垦区发展现代农业的龙头作用,搞好场县共建。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积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作物,重点建设1000万亩优质大豆、1000万亩优质水稻、500万亩优质大小麦等生产基地,优质商品粮生产能力稳定在230亿斤以上,粮食商品率保持在85%以上,优质品率达到100%。加快推进垦区现代农机装备示范区建设。做大做强完达山乳业、九三油脂、北大荒米业等重点龙头企业,扩大农产品精深加工规模,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

  第五章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着眼于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围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进管理体制、流通体制、金融体制等各项改革。

  第一节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加快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精简机构和人员,5年内乡镇编制只减不增,努力提高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快推进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改革。开展化解乡村债务试点。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将农业职工土地承包中类似“乡镇五项统筹”的费用全部减除。加快国有农场经营机制转变。

  第二节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征地制度改革

  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培育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健全依法、自愿、有偿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引导农民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落实被征地农民的补偿政策,健全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和社会保障,加强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拓宽就业安置渠道,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第三节推进农村流通体制改革

  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强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培育和规范粮食市场,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培育多元化、竞争型的粮食流通主体,完善粮食储备调节制度。深入搞好农副产品和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大力活跃农村市场。积极采用物流配送等新型服务业态,改造现有农业生产资料销售服务企业。加快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大集团。支持农资综合服务网络终端建设,促进业态结构的合理化和多样化。

  第四节加快农村金融改革

  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加快组建统一法人社和农村合作银行步伐,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改善资产质量,增加信贷资金规模。支持农村信用社扩大吸储能力和放贷规模,鼓励农村信用社与邮政储汇合作。强化农业银行为“三农”服务的功能,完善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功能。国家开发银行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资源开发。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信贷。加快建立农村担保机构,为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

  第五节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

  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服务功能。鼓励农村服务组织创新和机制创新,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村经纪人,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社区建设。

  第六章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明显改善农村整体面貌。

  第一节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服务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巩固提高农村“两基”成果,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推进集中办学,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双高”普九工作,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深入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开展“城镇支援农村、强校支援弱校”工作,鼓励城市教师到农村任教,优化农村教师队伍,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切实搞好农民技能培训,加快培育新型农民。到2010年,农村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9%和98%,新增农村劳动力全员接受就业技能培训。

  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以乡镇卫生院、县医院、县中医院(民族医院)、县妇幼保健机构建设为重点,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重点加强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任务,解决常规医疗设备短缺问题,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搞好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贫困群体医疗救助制度,着力解决农民看不起病和因病致贫返贫等问题。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提高农村卫生医务人员素质。加强城乡卫生交流与合作,组织城市医生对口支援农村。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加强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深入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重点开展“送文化下乡”、“送图书下乡”活动。改善农村文化设施条件,加强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性多功能宣传文化广播中心建设,实现二十户以上自然村盲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目标,推动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加强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为农村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创造条件。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调整农村敬老院布局,推进乡镇中心敬老院建设,改善设施条件,到2010年,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比例达到50%以上。

  第二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推进通乡通村公路网络建设,建成通村公路硬化路面5万公里,基本实现所有乡(镇)和55%以上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面,所有的建制村通公路。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400万以上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居民饮用水达标率达到85%。大力发展农村水电、沼气等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有效改善农村能源消耗结构,新建11个农村水电电气化县,建设6个以小水电代燃料工程项目,新增农村水电装机容量15.6万千瓦。改善农村村容村貌和农场林场场容场貌。实施农村改厕工程,使70%以上的农户能使上符合卫生要求的厕所。建设农村垃圾收集转运场所。做好乡村建设规划,推进村庄整治,搞好以围村、围园、围宅绿化为重点的生态村建设试点。启动“康居工程”,引导农民合理建设住宅,农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010年达到21平方米。

  第七章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广辟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第一节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加快附加值高的名特优新农产品生产。发展国际化、外向型农业,开拓农产品国内外市场,鼓励优势农产品出口,提高农业的外向度。调整种植业结构,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和饲草饲料作物,提高种植业效益。发展特色种植业和特色养殖业,加快北药开发,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和水平,促进农牧产品和其他各种可利用生物资源的加工转化增值。

  第二节积极发展非农产业

  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多种经营,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农民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发展连锁化农家店。加快小城镇发展步伐,把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聚、发展农村服务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完善小城镇功能和吸纳就业的能力。

  第三节进一步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广开门路,多渠道并举,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转移农村劳动力600万人。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建设技术工人输出基地,搞好15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基地县和15个外派劳务基地县的职业技能培训设施(场所)建设,提高培训质量和能力。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服务、引导和管理,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第四节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工作方针,重点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整村脱贫推进力度,加强贫困人口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实行政策倾斜、投资倾斜,不断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到2010年,完成2080个贫困村、337万贫困人口的整村脱贫任务。

  第五节加大投入力度

  各级政府要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加强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体系建设,把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公共设施和基础建设纳入各级财政支出范围,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主要用于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和农村,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前一页2下一页

  第三篇 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高起点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品牌战略,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增强装备制造、石化煤化、能源、绿色特色食品、医药和森工等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国家重要的新型工业基地。到201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

  第八章着力振兴先进装备制造业

  充分利用我省重型装备制造的产业基础,依托大型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推进装备制造业的成套化、高技术化和国产化,加快重点产业专业配套协作生产体系建设,实现以哈尔滨、齐齐哈尔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努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特色突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和世界重要的装备制造加工区。到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

  第一节电站成套设备

  以哈电站集团为依托,发展水电、煤电、核电、气电、新能源等电站成套装备,提高成套设备设计制造能力,建设我国最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发电装备制造基地。水电机组重点开发大型抽水蓄能机组,研制大型混流机组、大容量贯流式水电机组和大型轴流式水轮机,形成自主设计制造能力,年生产能力达到5000MW。煤电设备要消化吸收600MW级超临界和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以及300MW级大型循环硫化床锅炉关键技术,实现国产化,开发推广300MW、600MW空冷汽轮机和200MW空冷汽轮发电机。气电设备重点开发研制大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掌握重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核心设计和制造技术,形成年产2000MW联合循环发电机组的生产能力。加大核电设备研发力度,重点开发研制百万千瓦等级核电机组,掌握核心制造技术,形成核电站主设备的成套制造能力。新能源发电设备重点开发研制600KW到2MW等级风力发电机组,掌握系统制造技术,形成设计制造1.5MW等级以上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能力,实现产业化。电站辅机重点开发600MW电站直接空冷系统、核电空调机组等,鼓励发展为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配套的电站设备配套件。

  第二节重型机械装备

  以一重集团、佳木斯煤矿机械有限公司、鸡西煤矿机械有限公司、齐重数控装备公司和齐齐哈尔二机床(集团)公司等骨干企业为依托,发展冶金石化矿山装备、煤矿综采设备、重型数控机床,建设我国最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型机械装备制造基地。冶金、石化、矿山装备重点发展新一代短流程大型薄板连铸连轧成套设备,实现大型冶金成套设备工程总承包,开发大型热壁加氢反应器、核压力容器、各类冶金轧辊、大型发电设备(含火电、水电、核电)铸锻件。煤矿综采设备重点开发500万吨/年级和1000万吨/年级大功率采煤机和重型掘进机等大型高产煤矿井下综合采掘设备,保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

  重型数控机床重点发展高速数控立车、数控大型立车、数控重型卧车、重型数控铣镗床、重型数控龙门铣镗床、大型数控并联及混联机床、数控切割机床和数控强力旋压机床等数控设备。跨省组建大型重型机床集团。积极发展重型数控机床功能部件。

  第三节交通运输装备

  以哈尔滨航空工业集团、齐齐哈尔铁路车辆集团为依托,发展节能型微型汽车、轿车及发动机,快速、重载铁路货车及铁路起重机,支线客机、新型多用途飞机和直升飞机,建成国内最大的微型汽车和汽车发动机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铁路货车制造基地和出口基地,以及亚洲最大的直升机生产基地。节能型微型汽车、轿车及发动机要进一步提高汽车整车产品开发能力,巩固微型汽车市场,全力打造经济型轿车市场,加快“HF3”和“HF5”两款新车开发生产进程;发动机重点开发生产4G9发动机,自主开发11.3升排量的新型发动机,同时建立汽车零部件产业群。到2010年微型汽车和轿车生产能力达到60万辆,发动机生产能力达到120万台。快速、重载铁路货车及铁路起重机重点发展适应铁路提速要求的快速、重载铁路货车和大型铁路起重机。

  同时,发展数控和精密量仪、精密复杂刀具、精密高速重载低噪声轴承,新型农业装备和农副产品加工装备、焊接技术与装备等其他优势装备。

  第九章加快发展石化煤化工业

  进一步发挥我省石油、天然气、煤炭、粮食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积极发展粮食化工等生物质化工,构建以大庆为龙头、哈大齐为主体的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和以四煤城及佳木斯、牡丹江为主体的东部煤化工产业基地。“十一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上石化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

  第一节石油化工

  加强炼油能力的完善配套,提升炼油装置单套加工能力。选择合理的原油加工深度,增加基础化工原料。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油品质量。进一步加强炼油装置的节能和降耗。争取利用更多的俄罗斯原油,增加加工量,提高炼油装置利用率。推行炼油乙烯一体化,优化乙烯原料,加快乙烯工业副产品的开发利用。搞好石化产品精深加工,积极发展合成材料、有机原料、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等。加强与中石油合作。重点建设大庆石化120万吨/年乙烯扩建、大庆炼化75万吨/年聚丙烯扩建、哈尔滨20万吨/年苯酚丙酮扩建、齐化集团整体改造、安达5万吨/年甲基丙烯酸甲酯等项目,形成大庆百万吨级乙烯和聚丙烯生产能力。

  第二节天然气化工

  利用大庆新开发的天然气资源,同时争取利用俄罗斯天然气资源,跟踪、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积极发展天然气化工,大力开发甲醇及其下游产品、天然气制烯烃系列、二甲醚、合成氨和尿素等系列产品,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天然气产业链。重点建设大庆年产52万吨乙二醇(GTE)、甲醇扩建和醋酸等项目。

  第三节煤化工

  整合现有焦化企业资源,搞好焦炉煤气、煤焦油和粗苯等综合利用和深度开发。大力发展煤炭气化,向下游延伸发展形成产业链条。发挥我省焦炭、电力优势,适当发展电石及深加工产业。紧密跟踪煤炭液化技术的发展,抓紧煤炭液化项目前期工作。培育一批煤化工企业,开发一批煤化工产品,初步形成煤化工产业群。重点建设双鸭山鲁能宝清180万吨/年煤制甲醇及转化烯烃、鹤岗60万吨/年合成氨、104万吨/年尿素、七台河30万吨/年煤焦油综合利用等项目。

  第十章进一步发展能源工业

  抓住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的有利时机,加大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强化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筑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建设东北地区能源基地。

  第一节石油、天然气

  加大勘探力度,提高勘探精细程度和资源探明率,扩大勘探区域,不断寻找资源接替区,增加后备储量。加大开发力度,采取三次加密调整、三次采油、“三低”油藏有效开发等综合措施,提高主力油田采收率和难采储量动用率。搞好外围小油田的合作开发。实施“以气补油”战略,加快天然气增储上产步伐,确保天然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天然气生产强势。保持大庆油田油气当量规模。扩大天然气使用量。积极引进使用俄罗斯天然气。到2010年,原油产量稳定在3500万吨,油气当量保持在4000万吨以上。

  第二节煤炭

  增加煤炭资源地质勘查投入,提高勘探装备和技术水平,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煤炭资源。扩大煤炭生产规模和接续产能,加快高产高效矿井建设。重点保护焦煤,大力开发褐煤。加大矿山改造力度,提高资源采收率。大力提高煤矿采掘机械化水平,加强煤矿安全技术改造,大型煤矿采掘机械化程度达到95%。加大地方煤矿联合改造力度,加强管理,抓好小煤矿的关闭整顿工作。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改造现有选煤生产工艺,扩大洗选加工能力,原煤洗选率提高到45%。积极开发利用煤层气,加强煤层气资源的勘探工作,突出做好鹤岗、鸡西地区煤层气勘探的前期工作。搞好煤炭副产品综合利用。重点建设鸡西矿区的杏花、东海、永庆一区等项目,鹤岗矿区的鸟山立井和新华立井项目,双鸭山矿区的东荣一矿、宝清鲁能、东荣四矿等项目,以及七台河矿区的向阳立井等项目。到2010年,原煤产量达到1.28亿吨。

  第三节电力

  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大型坑口电站和中心城市大型热电联产等电源与调峰电站项目建设。在大型坑口电站项目中优先建设褐煤煤电一体化工程。加快推进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化进程,积极开发水电、风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清洁能源。继续开展对俄购电。进一步完善主干网架结构,提高北电南送的能力,增加国网的覆盖面积。有侧重地建设和改造城乡电网,不断提高二次系统的技术水平。完善和建设500千伏骨干网架,使其他电压等级电网与之协调发展。继续完善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探索运用市场手段促进资源优化的途径。全省电力装机容量达到20000兆瓦。重点推进鹤岗电厂二期扩建1×600兆瓦、双鸭山电厂三期扩建2×600兆瓦、双鸭山热电2×200兆瓦、哈尔滨热电有限责任公司扩建2×300兆瓦、齐齐哈尔热电厂扩建2×300兆瓦、哈尔滨市西南部集中供热工程2×50兆瓦、鸡西煤电一体化或密山电厂2×600兆瓦、七台河电厂二期扩建2×600兆瓦、佳木斯热电扩建2×300兆瓦、宝清朝阳坑口电厂新建2×600兆瓦、鹤岗电厂三期扩建、二道沟水电站100兆瓦、林海水电站60兆瓦、荒沟抽水蓄能电站4×300兆瓦、哈尔滨松北新区万宝热电、大唐哈尔滨第一热电厂新建、哈尔滨滨江热电、哈尔滨第三发电厂三期扩建、大庆新华发电有限公司五期扩建等项目建设和前期工作。

  第十一章积极发展绿色、特色食品工业

  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加快食品工业产业升级步伐。充分利用原产地农产品资源,坚持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高农副产品转化程度和精深加工比重,重点发展乳制品、大豆制品和玉米、水稻、薯类等粮食加工以及肉类制品,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健全以有机食品、绿色特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为主导的新型食品工业体系,把食品工业建成效益最优、竞争力最强、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

  第一节乳制品和大豆制品

  乳制品。利用我省中部、西部和东部等丰富的乳业资源,发挥乳品工业技术开发、科研、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的优势,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巩固我省乳品加工量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液体奶重点发展灭菌奶、杀菌奶、酸奶、乳酸菌饮料和其他乳饮料,奶粉重点发展配方奶粉、功能性奶粉、食品工业配料的全脂奶粉、脱脂奶粉等,适度加快开发生产奶酪、奶油、乳清粉等奶源消耗量大、附加值高的乳类升级产品。重点建设黑龙江乳业集团总公司绿色生态乳制品加工基地、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配方奶粉、红星集团鲜奶深加工、大庆银螺乳业液态奶系列产品、圣元乳业婴幼儿配方奶粉等项目。

  大豆制品。利用我省非转基因大豆资源优势,建立有影响的绿色、安全产品品牌,提高大豆加工企业的生产集中度。采用大豆精深加工技术,提高大豆蛋白、大豆精炼油等系列产品生产水平。开发生产浓缩蛋白、粉末油脂、磷脂、皂甙、异黄酮、蛋白肽、维生素E等深加工系列产品及大豆休闲和方便食品,提高传统豆制品的科技含量。重点支持九三油脂、阳霖油脂集团、大自然油脂公司、哈高科大豆食品公司和大庆日月星植物蛋白集团等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具有规模的大豆精深加工项目。

  第二节玉米、水稻和薯类加工

  玉米加工。围绕松嫩平原玉米主产区,依托华润集团、龙凤玉米公司、富华集团、成福集团、安徽丰原等龙头企业,加快玉米转化产业发展,扩大玉米系列化加工单体规模,提高玉米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以玉米淀粉为基础,发展玉米淀粉糖和赖氨酸、柠檬酸等发酵产品;发展变性淀粉、葡萄糖、L乳酸、高果糖浆和多功能淀粉及其它淀粉下游产品、玉米谷朊制品等系列产品;发展玉米油系列产品、方便型营养玉米食品以及蛋白为主的饲料。扩大玉米深加工产品在食品、化学、医药和饲料等领域的应用。

  水稻加工。围绕我省中南部和三江平原等水稻主产区,积极培育在全国市场有较高声誉的商品大米知名品牌,提高我省大米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重点发展精洁米、有机大米、绿色大米、可补充微量元素的保健型大米等高品质大米。提高深加工综合利用水平,积极开发生产营养速食米、米蛋白、米糠油、米糠多糖、膳食纤维以及γ谷维醇等功能食品。重点建设北大荒米业500万吨稻谷深加工、鹤鸣米业集团大米综合加工利用等稻米精深加工项目。

  薯类加工。围绕我省西部、北部薯类主产区,根据资源特点发展以马铃薯淀粉、精制马铃薯淀粉、传统粉丝类产品、新型马铃薯营养休闲类食品为主的多种系列精深加工产品,开发生产马铃薯全粉、变性淀粉、淀粉糖等产品,发展薯条、薯片和营养粉丝等主食品和方便食品。重点建设沃华马铃薯制品股份有限公司5万吨马铃薯精淀粉加工、黑龙江国基实业有限公司3万吨马铃薯快餐营养粉丝加工、北大荒马铃薯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5万吨马铃薯精淀粉加工等一批马铃薯深加工项目。

  第三节肉类制品和啤酒饮料

  肉类制品。支持肉制品加工龙头企业跨地区发展,组建大型企业,发展冷却肉、分割肉和直接食用的各类熟肉精制品。提高机械化屠宰比重,实现规模经营,建成生猪、肉牛、肉鸡、大鹅加工基地和出口基地。建立和完善肉类生产全过程的安全质量保障体系,保障肉类产品的安全与卫生。综合利用畜禽内脏、脂肪及毛、骨、血资源,发展生物制品。重点建设哈尔滨大众食品集团屠宰加工、大庆金锣肉类深加工、北大荒肉类食品公司熟食品深加工、北大荒集团红兴隆2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等项目。

  啤酒饮料。采用现代发酵、灌装技术设备提高啤酒产品质量,适当扩大优质啤酒的生产比重,适度发展保健啤酒、无醇啤酒、鲜啤酒等产品。矿泉水及矿泉饮料以扩大现有品牌产品为主,提高企业生产集中度,加大对五大连池天然矿泉水的开发和宣传力度,培育世界知名品牌。

  第十二章做大做强医药产业

  依托北药资源和现有产业优势,着力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壮大以抗生素、现代中药为主体的化学药品、优势原料药、天然药物和保健品产业。加快推进中药现代化,建设我国北药生产基地。发展壮大哈药集团、葵花药业等骨干企业,加快哈尔滨开发区医药工业园、哈尔滨市利民医药科技园等医药园区建设,实现医药企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到2010年,全省医药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力争达到20%。

  第一节抗生素

  巩固、发展已形成优势的抗生素系列产品,在做大做强原有优势产品青霉素系列和头孢系列产品的基础上,继续以β内酰胺类为重点,侧重于头孢和碳素霉烯类研究,并加大大环内脂类产品的开发深度。以哈药集团制药总厂为骨干企业,改进6APA、7ACA、7ADCA三大母核工艺技术,形成规模优势。应用头孢唑啉钠的新工艺,实现头孢噻肟钠、头孢曲松钠与奥地利Biochemie的技术合作。以抗感染类抗生素品种为主导方向,开发和引进头孢第三代、第四代和新一代产品。重点建设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年产1200吨7ACA项目和年产1000吨头孢菌素多品种项目。

  第二节现代中药

  开发有技术领先优势、有龙江特色的中药产品、有独特地域品质的中药材及中药饮片,通过创新和关键技术的突破,实现技术现代化、工艺创新化、质量标准化、产品规模化,推进中药产业升级,建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中药产业。中成药重点发展有市场优势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注射剂、中药名优产品。支持为中药产品配套的中药提取产业化生产,建立标准提取物的专业化生产基地。以哈尔滨、伊春、大兴安岭、绥化等地区为重点,在合理开发利用中药野生资源的同时,加快地道中药材刺五加、五味子、人参、防风、龙胆草以及鹿、熊、蜂等的种植(养殖),建立符合GAP要求的中药材种植(养殖)标准化、规模化示范基地。加强中药饮片炮制工艺及炮制规范的研究,实现中药饮片现代化。重点建设三精制药1000万支/年红花黄色素系列产品、世一堂制药厂现代中药基地、黑龙江葵花药业护肝滴丸、乌苏里江药业1亿支冻干粉针、珍宝岛制药公司血塞通中药系列产品等项目。

  第三节化学合成原料药及新型药物制剂

  坚持“以仿为主、仿创结合”、原料和制剂一条龙开发的原则,坚持多品种、小产量、高疗效、小剂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开发方向,依托哈药集团三精药业、制药四厂、乌苏里江药业、佳木斯鹿灵药业等骨干企业,重点开发抗病毒、抗感染、抗肿瘤、镇痛、心脑血管、老年病及神经剂等药物。引进、研究、推广、应用缓、控释制剂、靶向给药、口腔速溶制剂、黏膜给药等新技术,重点开发浓缩丸剂、滴丸剂、脂肪乳剂等具有特色的产品。同时,发挥已形成的大众健康产品领域市场优势,进一步拓宽产品领域,扩大保健品产业规模。

  第十三章调整发展森林工业

  充分发挥我省森林资源优势和对俄森工经贸合作优势,在继续注重培育林业生态环境的同时,利用好境内、境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提高林地生产力、原木加工转化能力和木材、林产品的精深加工比重,建设以木材和非林木产品精深加工并重的新型林业产业体系,建成国内最大的山特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到2010年,森林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

  第一节森林培育业

  加快以速生丰产林为主的原料林基地、以大径级和珍贵树种为主的加工用材林培育基地建设,把我省森工国有林区建成我国木材资源,特别是大径级木材和珍贵木材的战略储备基地和重要的林产品加工基地。提高林地生产力,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采伐人工林为主的转变。根据我省林业用地、商品林经营区和森林立地类型状况,通过新造和改培方式,规划建设老爷岭、张广才岭、完达山林区浆纸原料林和加工用材林基地,小兴安岭林区人造板原料林和加工用材林基地,大兴安岭林区工业原料林和加工用材林基地,在全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纸浆原料林和加工用材林基地。

  第二节木材精深加工业

  建立以人造板、造纸、家具为主的产业集群,积极吸引国内外资金,新建和改造一批拥有先进生产工艺和先进技术装备、规模大、体制新、关联度强的企业集团,加快林板、林纸一体化建设,扩大人造纸和造纸生产能力,延伸发展家具等木材精深加工,加速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尽快走出一条木材精深加工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重点发展以综合利用、复合材料为特点的替代大径材和珍贵树种的“节木替代型”产品,以延长产业链为特点的“终端带动型”产品,以增加产品附加值为特点的“精深加工型”产品,以及以采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等科技成果为特点的“绿色环保型”产品。

  第三节山特产品精深加工

  坚持以绿色食品、北药加工为主的产业发展方向,在种、采、养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抓龙头带基地,延长产业链,走绿色、特色之路,加快产业化进程。重视“原产地”和“地道药材”的地理学理念,进一步打造“黑森”和“北芪神”等品牌,保证信誉、扩大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壮大林区绿色、特色食品和林药深加工等新兴产业,建成国内最大的山特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第十四章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着眼于构建未来的竞争优势,把高新技术产业摆放到战略产业的高度,充分挖掘技术、人才潜力,整合科技资源,发挥哈尔滨、大庆两个国家级高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按照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和扩大国际合作的要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和产业化步伐,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能源技术和环境保护等重点产业,培育更多新的增长点。“十一五”期间,高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5%以上。

  第一节电子信息产业

  把握国内外信息产业发展趋势,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应用软件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业。电子产品制造业要重点发展汽车电子产品、敏感元器件产品、应用电子产品和以对俄出口为主的电子信息产品;以哈尔滨、大庆软件园和省地理信息产业园为核心,依托重点院校和重点企业,重点开发并行数据处理软件、地理信息处理及应用软件、网络安全软件、游戏软件、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应用软件及嵌入式软件;以骨干企业为依托,打造国家对俄出口信息产品产业集群、应用软件产业集群、敏感技术研发及制造产业集群和汽车电子产业集群。积极发展光电子产品。

  第二节生物产业

  加快动植物转基因技术、生物环保技术、微生物重组技术、基因工程技术、新型天然药物、中药提取、分离、纯化技术和中药质量标准、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及产业化开发,形成一批市场前景好的具有龙江特色产品,尽快形成生物制药和现代制药新兴产业。以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省中医研究院和哈药集团生物技术中心为依托,重点开展单克隆抗体技术、基因工程疫苗、基因诊断、基因治疗、反义核酸药物等基因工程新药和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分子设计和药物筛选技术的研究。依托省农科院、东北农大、哈兽研、省微生物所,重点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抗寒、抗旱、耐盐碱、抗病虫等农作物新品种,开展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的研究。加强动物疫苗研究与开发,做大动物疫苗产品产业,推进禽流感疫苗等特种疫苗产业化。

  第三节新材料产业

  加快推进纳米材料与器件、新型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医用与仿生材料的设计、制备、成型和应用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以哈工大、哈理工、哈焊接所、省石化院和省化工院等技术开发机构为依托,重点开展纳米陶瓷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纳米功能材料的制备、成型工艺和应用技术,新型环保焊接材料、新型改性工程塑料及生物医学材料的研究及产业化开发。以轻合金表面陶瓷化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项目、铜基无银无镉合金材料产业化项目为依托,充分利用在这些领域中的生产技术、工艺优势,扩大PEEC表面处理技术的应用范围和铜基无银无镉合金材料在低压电器、铁路机车等领域的应用。搞好石墨及制品的研发生产。

  第四节航空航天产业

  围绕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加强航空航天制造业关键技术及新材料、新产品的研究及产业化开发。发展与巴西合作生产ERJ145型支线客机,研制开发Y12F型、小型单发涡桨、双发涡扇、轻型多用途飞机和EC120飞机及直九系列和10吨级直升飞机,形成批量生产能力。推进小卫星与微小卫星总体技术、有效载荷技术,空间通信技术、航天特种材料技术、航天电子工程技术,先进探测与识别技术、控制与导航技术、空间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开发。在扩大支线客机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启动干线客机项目前期工作,加快与国外合作步伐。

  第五节新能源与高效节能及环保技术产业

  鼓励生产与消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发展新型节能技术及产品。加快环境保护技术及设备、环境质量检测与监测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开发。

  第六节国防科技工业

  健全军民互动合作的协调机制,增强军品核心研制能力,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壮大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北方军事装备制造基地。

  第十五章加快信息化建设

  全面普及应用信息技术,深度开发信息资源,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制造业信息化,保障信息安全,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第一节信息基础设施

  加强宽代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三网融合”,构建宽代普及、可信可控、人机和谐、质优价廉的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加快宽带网络建设,大力发展用户接入网。稳步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构建有线、地面和卫星三位一体的数字电视网络。

  第二节制造业信息化

  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搞好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生产、数字化装备和数字化管理技术的开发应用。推进制造业工程示范省和哈尔滨、大庆示范城市建设。建立电站装备、机械装备、汽车、石化、医药、造纸和农产品加工等网络化制造平台。以网络化制造技术带动企业间协同发展,实施六大基地产业内网络连接,实现上下游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网络化制造、电子商务和配套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逐步形成分工合理、优势集成的产业群。大力推广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在规模以上企业全面实施信息化建设,大中型企业逐步建成与生产经营、科研开发、销售服务现代管理紧密结合的信息系统,提高企业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通过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促进全省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第三节信息安全保障

  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推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强化安全监控、应急响应、密钥管理、网络信任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推进信息安全产品产业化。第四篇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前一页3下一页

  第四篇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我省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也最具发展潜力。要推进第三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强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宏观引导和综合协调,完善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措施,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大力发展中小型服务企业,促进有条件的大城市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不断壮大服务经济。“十一五”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以上。

  第十六章重点发展旅游和现代物流业

  第一节旅游业

  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围绕建设夏季清凉世界、冬季冰雪世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发展特色鲜明的冰雪旅游、休闲避暑度假旅游、边境旅游、温泉旅游、工农业旅游、会展旅游和“红色旅游”。做大做强环哈尔滨旅游集合区和哈尔滨阿城平山亚布力牡丹江中国雪乡生态旅游走廊,培育发展哈尔滨铁力伊春嘉荫,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黑河大兴安岭等旅游带。建成“哈尔滨尚志海林牡丹江”红色旅游重点线路。进一步搞好镜泊湖、五大连池、兴凯湖等精品旅游区和旅游点建设。加强旅游公路和支线机场建设。建立和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开发旅游产品,积极引导和创造旅游消费需求。实施区域旅游合作,与吉林延吉、长白山、图门及内蒙古东部等景区共同成为东北地区夏季避暑生态旅游集合区,实现区域旅游业共同发展。以东北亚为重点,加强旅游国际区域合作。

  第二节现代物流业

  培育物流龙头企业。优化运输、仓储、市场等资源配置,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物流业,构建货畅其流的物流运输平台和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加强物流新技术开发利用,促进企业物资采购、生产组织、产品销售和再生物品回收的一体化运作,降低库存,加快周转。以粮、油、煤、木、食品、药品等大宗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为重点,规划建设哈铁集装箱、易通物流、中远哈飞、三精制药、黑航物流、龙运物流、大庆油田物流、佳西物流以及牡丹江、黑河、绥芬河和同江口岸物流等一批现代物流中心或园区。加快建设沿边对俄贸易物流带。鼓励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发展培育专业化物流企业,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来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带动我省物流业快速发展。

  第十七章积极发展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会展和商务服务业

  第一节金融保险业

  健全金融体系,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完善服务网络,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发展和壮大地方金融机构,加快发展城市商业银行,探索发展民间银行。加强银企合作,鼓励金融创新,引导金融业综合经营,稳步发展综合类、衍生类金融服务,积极发展网上金融服务。培育大型投资集团,发展股份制担保机构,完善投、融资担保体系。加大处置不良资产的力度,实现金融资产的优化组合和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拓宽国际融资渠道,争取境外金融机构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发展保险业,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保险业务体系。拓宽保险服务领域,提高保险服务质量,积极发展责任保险、农业保险、信用保证保险,发挥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

  第二节房地产业

  有序发展房地产业,调整房地产业结构,提高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供给比例。培育房地产业市场,加强对房地产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的调控。完善房地产开发融资方式,加强资本金管理,规范发展住房消费信贷和保险。规范物业管理行为,提高市场化程度。推进建筑业技术进步,发展建筑标准件,提高施工机械化水平。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建筑工人素质。完善工程标准体系和质量安全监管机制。

  第三节信息服务业

  积极推进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以中国移动黑龙江通信公司、中国联通黑龙江分公司、中国网通黑龙江省通信公司和亿阳集团为依托,建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城域网、有线电视网,调整电信业务结构,发展互联网产业,增强综合服务能力。推进电子政务,构建政务信息网络平台,实现政府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健全政府与企业、公众互动的门户网站体系。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加快电子商务标准体系建设,培育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发展面向消费者的新型电子商务。积极开发信息资源,加强数据库建设,形成完备的网络化、数字化信息资源体系,建立社会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和有效共享的机制。加快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办好地理信息产业园。积极发展信息服务外包业。

  第四节会展业

  把会展业培育成扩大我省影响、促进经济发展、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重要平台。加强与全国行业协会、国际会展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承办各类国际国内会议,发展国际化、专业化、贸易型为主的会展。鼓励会展企业向品牌化、集团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举办好哈洽会、齐齐哈尔绿博会等具有产业优势和地方特色的常设性会展。充分利用和完善现有设施,提升会展设施水平。

  第五节商务服务业

  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需要,积极培育企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中介服务机构。拓展和规范律师事务、法律援助、司法鉴定、仲裁等法律服务业。发展科技中介、项目策划、项目融资、财务顾问、购并重组、上市等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规范发展会计、税务、资产评估等经济鉴证类服务。支持发展市场调查、资信服务、健康咨询等咨询服务。加强广告业诚信建设。

  第十八章加快发展文化和体育产业

  第一节文化产业

  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多种经济成份发展、平等竞争的文化产业格局。大力培育文化产业主体,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兴办文化企业和各类非企业文化机构,支持民营资本参与国有文化单位的改制、兼并和重组。

  积极发展娱乐业、新闻出版业、演出业、音像业、网络业、艺术教育培训业、电影发行放映业、艺术品营销业等文化产业群。以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等大中城市为重点,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城乡结合、互相协作的文化产业发展区域格局。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性、导向性、能够代表“边疆文化大省”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

  第二节体育产业

  加快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进程,鼓励和引导社会、企业、个人投资兴办体育产业。鼓励发展体育健身、竞赛表演、体育彩票、运动装备及多种形式的体育组织和经营实体。促进体育本体产业、相关产业、特色产业多业并举,多种体制并存,共同发展。办好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协会。

  第十九章进一步发展社区服务业和商贸服务业

  第一节社区服务业

  鼓励兴办多种所有制的社区服务业,加快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步伐,重点推进社区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医疗保健、社会安全、老年及儿童服务等行业尽快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办好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综合服务站,重点搞好大中城市中心城区社区服务中心及配套设施建设。拓宽社区服务领域,扩大社区服务覆盖面,健全社区管理服务功能。应用信息技术搞好社区重点示范项目,积极开发网上服务内容,逐步实行智能化管理。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将相应的社会保障事务纳入社区组织进行管理。

  第二节商贸服务业

  继续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体系。鼓励和支持经营业态创新,加快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代理制、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发展。集中力量做大做强龙头连锁企业,支持和引导大型龙头连锁企业扩大规模。强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重点扩大完善哈尔滨哈达蔬菜果品批发市场,使其成为辐射全省、连接全国的蔬菜果品批发交易中心,完善以牡丹江、黑河、佳木斯等地为中心,以口岸为重点的对俄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加快商业网点向小城镇和农村延伸。大力挖掘、总结、推广以“绿色、天然、营养、健康”为特征的东北菜。加快龙江特色饮食文化的推广。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建设。前一页4下一页

  第五篇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按照综合配套、适度超前、保障有力的要求,加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增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第二十章加快综合交通网络建设

  针对我省实际,交通建设必须适度超前。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有机衔接各种运输方式,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与俄罗斯和东北亚国际经贸大通道相连的铁路、公路、干流航道、开放港口、重要口岸、枢纽机场等主骨架交通设施建设。

  第一节铁路

  建设客运专线和对繁忙干线进行电气化改造,加强路网技术改造和枢纽建设,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设备质量和综合运输能力,逐步形成以哈尔滨枢纽为中心的“一横三纵”线路主骨架。建设哈尔滨至大连客运专线,实现我省客运专线零的突破;加快口岸站及后方通路技术改造,形成大能力、高质量的国际运输通道;建成黑龙江东部大能力煤运通道;建设哈尔滨集装箱中心站。积极争取东北东部地区铁路我省境内段的开工建设,继续向资源丰富地区延伸铁路,做好重点项目配套铁路建设。保证主要干线全部复线,牵引质量达到5000吨以上。

  第二节公路

  以哈尔滨为中心、以“二环七射三横六纵”为主干,加快高等级路网建设,加强骨架公路网的薄弱路段建设。提高公路技术水平和通行能力。重点建设国道绥满公路牡丹江至亚布力段、牡丹江至绥芬河段、国道同三公路集贤至佳木斯段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建成国道京加公路齐齐哈尔至嫩江段、齐齐哈尔至泰来(省界)段、国道鹤大公路牡丹江至宁安段高速公路、宁安至杏山段一级公路、省道拉林经五常至省界段一级公路扩建工程。建成哈尔滨公路主枢纽客运站(爱建)、牡丹江公路客运枢纽站等12个枢纽站场工程,开工建设哈尔滨龙运物流集装箱站等。到2010年,等级公路总里程超过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2000公里;二级以上公路里程达到12000公里,基本覆盖所有县(市、区)、重要边境口岸和吉林、内蒙相连的出口。

  第三节航运

  加强干流航道、开放港口码头和支持系统建设。航道建设实现松花江局部渠化,松花江主通道全线达到三级航道标准,3000吨江海轮可由黑龙江下游直航同江。界河要加强对外开放港口建设,重点建设同江、黑河、富锦、抚远等港口,改善港口集疏条件,提高货物通过能力。加强江海联运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哈尔滨水上救助基地工程,建设航运支持系统(海事基础设施工程)、通讯导航网络工程。

  第四节航空

  逐步确立哈尔滨机场中型门户枢纽机场地位,加强区域中心城市和重点旅游景区的支线机场建设,完善现有机场使用功能,初步形成方便、快捷、高效、功能齐全的省内机场布局网络体系。积极培育航空市场,强化航线网络,形成国际航线、国内干线、支线航线三位一体、互为补充、协调发展的综合航线网络。建成鸡西、伊春等支线机场。加快大庆机场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开工建设。

  第二十一章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坚持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以防洪保安、节水增效为基础,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为重点,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前提,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手段,继续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讲求效益,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继续巩固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深化各项水利改革,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第一节防洪减灾

  进一步加强城市、重要地区和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的防洪工程和防洪体系中的骨干工程建设。形成完整的以堤防工程为基础,干支流水库、蓄滞洪区为骨干,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工程体系。加强国境界河国土防护工程建设。逐步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以三江平原地区为重点,建设涝区排涝基础设施和骨干支持体系。重点建设松花江、嫩江、黑龙江及乌苏里江干流堤防和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伊春等十二个重要城市堤防的主体工程及配套建筑物工程;扩建桃山二期、建设穆棱河的青龙山水库、呼兰河支流诺敏河的阁山水库、汤旺河的西山水库、海浪河的林海水库、胖头泡滞洪区等主要防洪大型控制性工程和蓄滞洪区工程。到2010年,完成大江大河干流主要堤防达标建设,使大江大河干流主要河段堤防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重点河段达到100年一遇防洪标准,保护粮食主产区的中小河流堤防基本达到规划标准。“十一五”期间,治涝1700万亩。

  第二节水资源开发

  合理配置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统筹上下游、地表水地下水调配,合理开发地下水。加强水资源骨干工程,加快城市及农村生产、生活水资源工程建设,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和粮食生产区供水安全。搞好地下水监测,加强城市应急水源地勘查。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步伐。加强抗旱减灾工作,逐步实现由单一的农业抗旱向农业抗旱和城市抗旱、生态抗旱相结合的全面抗旱转变。重点建设引嫩扩建骨干工程(一期)、三江平原防洪除涝工程、“两江一湖”灌区等项目。到2010年,全省新增年供水能力124亿立方米,其中新增大中城市、主要城镇生活和工业供水能力21亿立方米,新增农业及生态环境供水103亿立方米。

  第三节水利改革

  加快水利改革步伐,强化水利行业管理,不断提高水利管理水平。重点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水利投融资体制、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农村水利等五方面改革。同时,积极开展水利工程供水、农村用水水价改革。

  第二十二章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加快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集中供热、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和公共安全等各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大中城市基础设施状况显著改善,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生态形象,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有序改造旧城,重视城乡结合部建设。积极推进城市公用事业改革。进一步发挥政府投资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导向性作用,积极推动各项价格改革,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形式多样化以及投资项目产业化,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加快哈尔滨、佳木斯等城市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项目建设,使全省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净增300万立方米,垃圾日处理能力净增1.5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5%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0%以上。加强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建设哈尔滨城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越江隧道工程、三环路等一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率先建成高效率的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其他城市要加大对城市道路的新建、拓宽和改造升级的力度,城市道路铺装面积增加1500万平方米以上,新增城市绿地1.5万公顷以上。前一页5下一页

  第六篇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十三章加强区域规划建设

  区域发展要按照主体功能区和经济功能区明确功能分区,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内在区域经济联系,本着优势互补、各展所长、资源环境共享、互利互惠的原则,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城市格局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打造带动全省加快发展的哈大齐工业走廊、东部煤电化基地、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经济区、沿边开放带等重要增长板块,健全互动合作机制,形成廊带辐射互补、板块耦合互动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第一节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

  哈大齐工业走廊是我省经济实力最强、工业化水平最高、经济辐射力最大、基础设施配套最好、科技人才优势明显、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丰富的综合经济功能区。要着力推进《哈大齐工业走廊产业布局总体规划》的实施,滚动开发利用251平方公里重度盐碱地等未利用土地,集中抓好15个园区启动建设,创新园区管理体制,着力吸引海内外资本、技术,争取在几年内建设成为我省招商开发和产业集聚的主要平台,形成新的高速增长的经济板块。发挥比较优势,推进产业集聚发展、集约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重点发展装备、石化、食品、医药和现代物流等产业集群,打造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延长产业链,建立配套产业体系。坚持改革、改组、改造相结合,推进企业整合重组,发展大企业集团,加快大企业适合社会化的内部分工的社会化进程,积极培育和发展中小企业。抓好哈大齐工业走廊的支撑体系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搞好交通、能源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努力把哈大齐工业走廊建成一个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多种产业相互协调配套,结构合理,集约发展,新体制、高科技、生态化、外向型的新型工业为主体的经济区域,增加就业和吸纳转移人口的空间载体,成为我省最大的经济和人口密集区,带动中西部乃至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二节构筑东部煤电化基地

  该地区煤炭资源、水资源和耕地资源丰富,城市相对密集,煤电产业基础较好,具备发展成为煤电化经济区的优势和条件。要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走煤电化一体化发展的路子。以延长煤炭产业链作为主攻方向,加快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适度建设坑口电站,大力发展煤化工,最大限度地推进煤炭转化。巩固提高煤炭生产能力,加快建设煤炭高产高效矿井项目和煤矿安全改造,搞好资源勘探,增加后备资源储备。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冶金、新型建材、林木加工、医药、旅游、现代物流等产业。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推进东部铁路建设,搞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人才培养引进,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努力使之成为我国重要的煤电化基地和全省重要经济增长板块。

  第三节建设大、小兴安岭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经济区

  大兴安岭、小兴安岭是我省最为重要的水源地,是我国东北地区抵御西伯利亚寒流的天然屏障,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功能。该区域的发展要实行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方针,在加强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工程性措施基础上,依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本地可承载的生态特色产业。以建立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为目标,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快森林资源的恢复和发展。各类生态环境建设资金要重点向该地区倾斜。完善森林资源管护经营承包责任制,加快民有林发展步伐,进一步调整营林结构,搞好伊春市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加强生态和资源保护区建设,搞好无人区管护。发展优势生态特色产业,依托森林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特色产业,搞好木材精深加工、生态旅游和中药资源开发,建设全国知名的森林生态旅游胜地和木制品生产、北药生产开发、特色养殖基地。

  第四节辟建沿边开放带

  充分发挥我省与俄罗斯边境线长、口岸众多、经贸文化交流较为广泛的比较优势,以推进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为契机,加快沿边地区的对外开放与开发建设,发展外向型经济。重点推进东南部外向型经济区建设。结合东北东部地区铁路建设,加快推进经贸大通道建设。加强绥芬河等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提高口岸过货能力。加快黑河黑龙江大桥、洛古河黑龙江大桥、同江铁路大桥等界河大桥和东宁至乌苏里斯克等通道项目建设和前期工作,争取依托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形成新的出海口。发挥口岸优势,大力发展贸易经济。办好绥芬河、东宁和黑河等互市贸易区,增强其对俄贸易集散地功能,大力发展国际物流业,提升对外贸易水平。依托口岸和贸易优势,做大出口加工和资源加工产业。办好各类进出口加工园区,发展跨境加工,积极承接上海、浙江等东南沿海省市轻纺工业的转移,在我省东南部形成以机电、轻纺工业为主的出口加工产业集群。积极利用俄电,办好北部高耗能产业园区。搞好多宝山地区矿业规划开发。

  第二十四章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尊重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城镇化发展规律,构建哈尔滨大都市圈,培育发展城市群,集约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使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发育程度相适应,循序渐进。通过城镇化的发展,改善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和实现各个区域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构建哈尔滨大都市圈

  充分发挥哈尔滨市的龙头带动和集聚辐射功能,以哈尔滨中心城区为核心,以阿城、双城、肇东、宾县、五常、尚志6个卫星城为重要支撑点,以哈双、哈同、哈五、哈阿、哈伊和哈大6条交通干线为发展轴,构建“一核三圈”(以中心城区为都市经济晶核,以外展半径10公里以内为都市经济核心圈,10至70公里为都市经济强辐射圈,70公里以外为都市经济拓展圈)的哈尔滨大都市圈。着力提升哈尔滨城市综合实力、服务功能。强化产业集群效应,打造以哈航为依托的汽车及配套产业群、以哈电站集团为依托的电站成套设备及配套产业群、以哈药集团为依托的医药产业群、以北大荒集团为依托的农牧产品深加工产业群。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构筑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体系,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建设面向东北亚区域的多功能服务中心。推进松北、群力、市开发区、平房集中区和哈西地区等新区开发,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建设中西文化交融的生态型园林城市。充分发挥资源、区位、交通等优势,培育壮大卫星城市的支柱产业,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卫星城市经济和人口集聚度。

  第二节培育发展城市群

  充分发挥南部地区产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和人才资源众多、土地资源丰富、交通发达便利的优势,推进以哈尔滨市为龙头、以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为支撑的绥满铁路沿线城市群发展。坚持统筹规划、协同发展,在提高大中城市发展水平的同时,促进一批中小城市的崛起,形成我省最大的和最具活力的经济密集区和人口密集区。明确城市群中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大庆、绥化等城市的功能定位,加强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消除低水平盲目竞争,增强城市群作为一个整体的竞争优势。以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和大庆市为核心,发展我国重要的装备工业基地、石化工业基地、食品工业基地和医药工业基地。以哈尔滨市和牡丹江市为核心,发展我国最具特色的冰雪旅游胜地。以绥芬河市为重点,提高口岸设施水平,进一步扩大对俄贸易通道容量,在我省南部建成最重要、最便捷的对俄贸易通道。推进以佳木斯为区域中心、以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和口岸贸易加工为依托的东部城市群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佳木斯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加快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等煤炭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布局,发挥集聚本地人口、带动本地发展的中心作用。

  第三节集约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要依托区位优势,强化产业支撑,突出规模效益,实行集约发展。择优培育一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加快发展。重点发展县级市、县城、重点中心镇和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农场、林业局所在地。通过经济、行政等手段推动乡镇企业、物流集散设施等向部分具有区位优势、产业优势、规模优势的小城镇集中。以市场为导向,发挥优势,准确定位,通过产业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吸纳人口的能力和服务功能。

  第四节健全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加快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逐步建立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健全有利于农村城镇化的财税体制。改革公共服务制度,将城镇居民享有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各种公共服务逐步覆盖至进城务工的外来人口。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降低进城门槛,疏通进城渠道,清除进城障碍,为农民变市民创造条件。

  第二十五章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把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坚持走优势产业立县、工业经济强县、基础产业稳县、招商引资兴县、民营经济活县的多样化发展路子,全面提升县域经济活力和竞争力,形成强县开始进入全国百强行列、中等县迅速崛起、国家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基本脱贫的发展格局。到2010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实现3300亿元,力争年均增长11%。在有条件的地区,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依托农产品资源优势、矿产资源优势和口岸沿边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矿产资源精深加工和进口原料精深加工,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稳定发展县域基础产业。发展优质粮食产业,优化结构,提高单产,改善品质,降低成本,转化增值,延伸粮食产业链条,努力提高粮食产业的经济效益。大力发展畜牧产业,逐步推进规模化、规范化和集约化养殖。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放宽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分类指导民营经济发展,提高企业的组织化程度、技术装备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支撑,培育壮大县域经济的新增长点。扩大对外开放,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领域,千方百计引进项目和资金,引进大企业、大财团、先进技术和著名品牌,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前一页6下一页

  第七篇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生态省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大计。要尊重自然规律发展经济,逐步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要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六章资源节约

  第一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和社会消费的各个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在哈大齐工业走廊和东部煤电化基地等园区建设中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推进石化、煤炭、电力、建材、冶金和森工等行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一批循环经济的典型企业。抓好牡丹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在大庆、七台河、伊春开展石化、煤炭和林木资源循环开发利用试点。研究建立循环经济的统计、考核指标体系。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注重开发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技术与装备,为资源有效利用、循环利用和减少废物排放提供技术保障。

  第二节节约能源

  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全面加强能源节约工作。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通过开发和推广应用节能技术,实现技术节能;通过加强能源生产、运输、消费各环节的制度建设和监管,实现管理节能。突出抓好煤炭、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产业和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工作。开发和推广清洁燃料汽车和节能农业机械。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推广采用高效节能冰箱、空调、照明器具及办公设备等节电产品。加快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第三节节约用水

  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初步建立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和节水型社会。推动公共建筑、生活小区、居民住宅节水和中水回用设施建设,降低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开发利用处理后的中水、雨水等非传统水源。重点推进火电、石化、纺织、造纸等高耗水行业进行节水技术改造。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以西部地区为重点,发展旱作农业,扩大节水作物品种和种植面积;以三江平原为重点,完善渠系设施,推广应用农业节水灌溉设备。采取工程性措施,充分利用地表水,严格控制超采、滥采地下水。加强水资源管理,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完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第四节节约原材料

  推广节约材料的技术工艺,鼓励采用小型、轻型和再生材料。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鼓励节材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制订设计、生产规程、施工工艺等技术标准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提高原材料利用率。鼓励生产高强度和耐腐蚀金属材料,提高材料强度和使用寿命。推进木材节约和代用工作。禁止产品过度包装,规范并减少一次性用品的生产和使用。

  第五节节约土地

  坚持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继续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完善土地规划和用途管制。以煤城沉陷区和其他工矿废弃地为重点,整治地质环境,增加可利用建设用地和农业复垦面积。积极整治盐碱地、废弃地和适度开发未利用土地,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创造条件。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力度,促进农村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加快实施以防治水土流失和退化为主要内容的黑土地治理工程,提高耕地质量和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限制毁田烧砖。发展节能省地型公共建筑和住宅。

  第六节资源综合利用

  以煤矿瓦斯利用为重点,推进鹤岗、鸡西、七台河、双鸭山等矿区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粉煤灰、煤矸石、尾矿和化工废渣及有机废水综合利用为重点,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以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回收利用为重点,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及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技术和节肥、节药技术,鼓励并推广农膜回收利用。

  第七节扩大矿产资源储量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严格执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准入条件,强化资质认证和许可管理,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实现永续利用。加强能源、有色金属、贵金属、地下水和重要非金属等重点矿种和资源危机矿山接续资源的勘查,加强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探索多方投入的商业性地质勘查新机制,利用先进技术提高找矿能力,实现找矿新突破,增加资源储量,提高资源的保障程度。强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合理控制开采规模,防止恶性竞争和过度开发。

  第二十七章加快生态省建设

  第一节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综合治理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着力改善重点区域环境质量,实施重点流域水质和污染控制,加强与上游跨省的协调沟通。重点实施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加大流域内水污染治理投资力度,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加快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饮用水源保护、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工业污染源治理、河道清淤及治理等重点工程项目。切实加强镜泊湖、兴凯湖的保护。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强饮用水源的保护,依法划定城市(县)生活饮用水地表和地下水源保护区。加强面源污染防治。强化重点工业企业的废水治理和中水回用。到2010年,废水排放量控制在15亿吨,废水中化学耗氧物排放量控制在45万吨,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3%。

  进一步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加强低空大气污染源和工业废气的治理。调整城镇工业和民用燃料结构,发展清洁能源。增加城镇集中供热面积。加强对建筑施工和市政施工的管理,减少扬尘污染。到2010年,废气排放量控制在6000亿标立方米;烟尘排放量控制在53万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控制在43万吨,生活烟尘排放量控制在10万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30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控制在12万吨。工业废气处理率达到100%;大中城市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80%。

  继续加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夯实总量控制技术和管理基础,逐步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和排污权有偿使用。加强对危险废物的监督管理,推进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实施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制度。加强固体废物的回收、综合利用和辐射废物的集中贮存管理。加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到2010年,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6%,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

  第二节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

  加快“生态龙江”建设。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注重生态效益。不断完善生态省建设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形成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生态乡生态村生态户网络化、金字塔型的生态示范区体系。

  搞好各类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重点资源开发区、生态环境良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敏感区、退化区、脆弱区、重点流域、天然林保护区的生态建设和环境恢复;加强对生态环境恶化区的综合整治。以大、小兴安岭、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生态保护为重点,建立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积极搞好农村生态和矿山生态建设。到2010年,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加快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步伐,搞好草原治理和水土流失治理。在继续实施好重点国有林区“天保工程”的同时,将地方林业的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实施范围,扩大一般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实施省级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的范围。对西部风沙干旱区域要坚持规模推进,加快造林步伐,控制与治理沙化、碱化和退化。对东部北部地区,加强封育保护和荒山荒地治理,提高林分质量,加快森林后备资源培育。实施天然草场恢复和建设工程。加强黑土地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和西部盐碱地治理。加强湿地资源保护与恢复,重点开展三江平原现存湿地保护和松嫩平原湿地恢复。到2010年,完成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规划任务,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7%以上,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50%。

  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及能力建设。进一步增加自然保护区面积、数量和种类,新增自然保护区面积76万公顷,使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0%。加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力度,不断提高保护质量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和合作。加强五大连池、扎龙、丰林等各类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综合治理。强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抓好基础工作,建立重点濒危物种繁育基地。加强动植物疫病虫害防治和外来生物侵害防范。“十一五”期间完成50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0个生态示范区以及生物物种资源保护等项目建设。

  第二十八章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坚持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延伸加工与替代产业发展并举的原则,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强化资源循环利用,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由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由产业单一型向多元发展型转化。油城发展以石油化工为主导产业,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食品、建材、塑料和医药工业,建立乳业核心区和新型建材基地;煤城发展坚持以煤为主,延长煤炭产业链,促进煤炭转化,大力开发绿色食品、冶金、新型建材、医药等非煤产业;林城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快生态和产业两大体系建设,积极开发森林生态旅游、林下产品和林药种植及深加工等新兴产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大庆要加快油田植被和地质环境恢复工程建设;煤城要完成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启动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改善城市面貌;林区城市要加快森林资源的恢复和发展,建设森林生态功能区。深化改革,探索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新机制。做好大庆、伊春等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工作以及双鸭山市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试点工作。前一页7下一页

  第八篇 深化体制改革

  深化改革,是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和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我省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进以政府职能转变和企业等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二十九章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建立决策科学、权责对等、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

  第一节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合理界定政府职责范围,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精兵简政,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责分工,实现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定化。完善政府社会管理机制,健全政府调控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同社会调节互动的社会治理结构。

  第二节健全政府决策机制

  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以及决策失误追究制度。推行政务公开并逐步实现制度化,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实行综合执法。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实行执法责任追究制。推行政府问责制,完善行政赔偿制度。

  第三节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进一步缩小企业投资项目核准范围,健全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科学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合理划分投资事权,改进政府投资项目决策规则和程序,建立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健全以规划为依据,以土地和环保为约束,与金融、财政、税收等密切配合的投资调控体系。

  第四节加快事业单位综合配套改革

  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通过对事业单位科学分类、资源整合,推进管理体制、投入机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规范、搞活、发展事业单位。

  第三十章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第一节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步伐

  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结合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逐步形成配置合理、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产业结构,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基础设施、社会公共事业和重要行业及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推动国有经济更多地投向对全省经济发展带动性强的主导产业和重点骨干企业,进一步引导和推动国有企业间的兼并、联合、重组,完成国有资本战略性结构调整,使国有资本布局更加合理。

  第二节加快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

  以调整和优化产权结构为重点,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相互参股、兼并收购等多种途径进行股份制改革。鼓励国有大型企业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鼓励有条件的国有大型企业到境外上市。充分发挥我省的产业优势,积极引导和支持大型特大型国有企业实行跨地区、跨行业和跨国联合重组。加快煤炭、煤机、造纸、粮油、旅游、制药、机床等行业的集团化改制、改组,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进一步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对需要由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应区别不同情况实行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按照优化布局结构、加强资源整合、进退规范有序的思路,加大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和依法破产的力度,加快劣势企业退出市场步伐。继续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以明晰产权为重点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

  第三节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工作制度。完善和规范总经理向董事会负责、董事会向股东大会负责的权力制衡机制。规范独立董事和派出监事会制度。做到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创新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探索选人用人新制度。积极探索党管干部和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以及董事会依法选聘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权相结合的选人用人新机制。扩大运用市场方式选聘企业领导人员范围,扩大企业职工推荐企业领导人员参与权。探索年薪制、股权激励等多种薪酬制度。规范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

  第四节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

  坚持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进一步明确政府管理部门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的权力和责任。建立完善的出资人制度,规范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对所属国有企业的监管责任。既要防止国有企业出资人缺位,维护所有者权益,又要防止对国有企业干预过度,维护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督促企业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落实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加强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的有效形式,完善国有资本收益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管理制度。完善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任期目标考核体系和薪酬分配制度。强化国有非经营性资产管理。

  第三十一章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争取经过五年的努力,使我省非公有制经济结构上档次、质量上水平、管理上台阶,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增添活力。

  第一节拓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空间

  放宽准入领域,坚持“非禁即入、平等待遇”的原则,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国家法律、法规未禁入的金融服务、公共事业、基础设施等一切行业和领域。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资金等基础,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六大基地和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

  第二节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鼓励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创办科研机构,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制度创新,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做大做强一大批骨干企业。搞好“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活动,发展一大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按照“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分级负责、分类培训”的原则,针对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员和职工进行个性化、专业化培训,全面提升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才和广大职工的整体素质。

  第三节加大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力度

  进一步落实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大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的扶持力度和金融服务的支持力度,加大舆论宣传力度,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整合社会资源,完善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合法权益的机制,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创立和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重点搭建信息、技术创新、投融资、人才、合作交流、法律和经济咨询服务等平台。健全非公有制经济统计监测系统。

  第三十二章深化财税金融管理体制改革

  继续推进财源建设工作,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和乡村财政财务管理方式改革,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实行省级对县的管理体制;落实各项税收改革政策,促进经济加快发展;强化审计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深化城市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改革,完善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提高金融企业的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服务水平。

  第三十三章建设现代市场体系

  按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在进一步完善商品市场的基础上,全力推进要素市场建设,推进要素资源价格市场化进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本、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一节资本市场

  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完善资本市场功能,优化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产品,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拓宽融资渠道,逐步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各类符合条件的企业规范上市。整合规范产权交易市场,加快建立产权交易平台,推动企业产权顺畅流转。积极拓展债券、信托、租赁和保险市场,培育风险投资机构,鼓励为技术创新和研究开发新产品提供风险投资。

  第二节劳动力市场

  进一步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创新有利于劳动力流动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实现劳动力在城乡之间、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合理有序流动。完善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取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歧视性政策。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扩大职业种类覆盖范围。加快培育经营者市场。

  第三节土地市场

  规范土地市场,发挥市场对土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建立和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全面推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制度,非经营性用地出让要采取公开、透明的方式。改革土地权益分配体制,强化国有土地所有权的约束力。

  第四节技术市场

  推动科技成果进入市场,交易价格由市场决定;建立健全技术商品交易规则,保障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依法保护知识产权。进一步深化社会中介组织改革。

  第五节信用体系

  按照以建设“诚信龙江”为目标,以个人信用为基础、企业和商业信用为重点、政府信用为关键的原则,健全信用制度,营造全社会良好的诚信环境。创建政府信用,突出政策的科学性和连续性,强化诚信服务,创建诚信政府;加强企业信用建设,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和符合实际的信用评价标准和规范,以诚信的企业形象开拓国内外市场;以“重公德、守信义”为重点,开展公民诚信建设,把个人信用信息纳入信息系统平台管理,利用换发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时机,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完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逐步建立起信用立法、信用服务、信用技术支撑、信用市场监管、企业信用管理、诚信教育和失信惩戒机制相辅相成的全省诚信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地方性法规,制定信用信息征集披露管理制度,为诚信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通过政策扶持、科学规范、严格监管,加快培育信用服务体系。开展社会诚信宣传教育,普及信用知识,增强公民诚信守法意识。加强金融和公共服务领域的信用管理,强化信用风险防范意识。前一页8下一页

  第九篇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促进生产要素跨境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和政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第三十四章推进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

  立足对俄经贸科技合作的优势和基础,抓住俄罗斯加速东部开发的机遇,加快大通道和重点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和做强对俄合作主体,拓宽贸易渠道,改善贸易结构,扩大合作领域,促进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向规范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实现对俄经贸科技合作的更高层次跨越。

  力争到2010年对俄贸易总额达到140亿美元,对俄投资达到8亿美元,对俄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达到4亿美元。

  第一节大力开展资源、能源、原材料合作

  鼓励企业特别是大型骨干企业通过各种途径积极“走出去”,力争在石油、天然气、矿产、林业等领域尽快建成一批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切实解决勘查权、开发权、经营权等关键环节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大力推动对俄出口加工基地和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

  加快绥芬河、东宁、黑河、牡丹江、哈尔滨开发区等对俄出口加工园区建设,优先发展俄罗斯市场需求较旺的轻纺、机电、食品、建材及装饰材料等产业,尽快形成生产能力。鼓励和支持对俄出口农产品产业的发展,培育发展果菜加工、油料作物加工、畜产品加工、米业深加工等龙头企业,搞好出口农产品认证注册工作,最大限度地实现加工增值,提高对俄市场占有率。

  第三节大力支持对俄科技合作基地建设

  积极办好莫斯科中俄友谊科技园、哈尔滨国际科学城、黑龙江中俄科技合作及产业化中心、黑龙江对俄农业技术合作中心、黑龙江对俄工业技术合作中心、黑龙江中乌技术合作中心、黑龙江中俄科技合作信息中心等“一园”、“一城”、“五个中心”,加快技术、人才和智力引进。

  第四节鼓励各种合作方式

  支持跨境加工、境内配套的办厂方式,鼓励发展进出口加工业兼有的复合型生产基地,鼓励发展来料加工、委托加工、特许加工、贸工一体化等多种方式的出口加工业。积极联合国外有实力的公司以及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共同开发俄罗斯市场,充分发挥我省对俄经贸科技合作的桥头堡作用。

  第三十五章发展多元化对外贸易新格局

  优化贸易结构,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加快出口从生产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在提高增速、做大规模的基础上兼顾质量和效益,初步形成以外贸为先导,以外经为促进,以外资为带动的开放型经济格局。到2010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占进出口总额的30%和20%以上,地产品比重达到50%以上。

  第一节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

  提高我省产品的科技含量,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哈飞汽车、哈电站发展设备出口,并建立服务体系。制定有效的鼓励政策,运用财政、金融、税收、通关、检验检疫、知识产权等手段和措施,推动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大力发展自主出口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提高出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节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巩固欧盟、美国、日本、韩国、中东传统市场,不断开拓非洲、南美以及周边国家市场,加强与东盟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内地与香港和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的优势,实施“龙港”合作,扩大合作范围,做好对台贸易,搞好信息技术和农业合作。

  第三节培育壮大贸易主体

  抓住新一轮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我省的资源和能源优势,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在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加大“南联”力度,与发达省市特别是注重与香港企业联手,以大项目为纽带,引进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把他们的资金和技术与我省的资源、能源和市场优势结合起来,实现经贸主体的产业化和本地化,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群。鼓励外资和民营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形式,投资我省的纺织、服装、家电、电子信息、机电产品等领域的加工贸易。重点培育年进出口额达到5亿美元以上的企业10户,进出口额1亿5亿美元以上的企业30户,5000万1亿美元的企业50户。

  第四节大力发展加工贸易

  抓住国家引导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梯次转移的机遇,支持企业加入跨国采购链条。引导企业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支持哈飞与巴西航空、哈飞与波音公司、哈电站集团与通用电器公司、万宇科技与大众公司等企业的跨国采购合作。

  第三十六章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积极探索利用外资的新方式、新途径,改进利用外资工作机制,完善外商投资信息服务平台,努力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依托我省特色和优势,积极创造条件,优化投资环境,引进战略投资者,吸引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在我省投资基础产业、农业、制造业、高技术产业,以及出口型产业,建设一批带动性强的大项目。打造哈大齐工业走廊特色招商品牌,大力推介工业走廊的优惠政策与合作项目。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发行股票,吸引外资采用收购、兼并和风险投资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组织办好面向国际的大型招商活动,提高招商引资实效,拓展招商引资方式,广泛开展委托招商、代理招商、网上招商和以商招商。聘请代理商等国际投资机构为我省谋划引资。扩大金融、保险、商贸、旅游等服务领域对外开放,争取有意向的境外金融机构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拓宽国际融资渠道。认真谋划间接利用外资项目,合理利用国外贷款。

  第三十七章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

  第一节积极推进对外投资

  支持和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进行对外投资,鼓励企业以并购、租赁、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等形式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开拓市场,形成跨国经营群体优势,扩大境外投资的规模。鼓励哈飞、哈电站集团、中央红集团、北大荒集团等有实力的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到国外设立研发机构、办事机构或设立分厂、分店,带动我省产品出口。

  第二节积极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

  发挥我省大型工程项目建设和资源开发方面在东南亚、中东、非洲市场的比较优势,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承接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石油勘探、矿产资源开发等工程。重点支持哈电站集团在巩固苏丹、越南、伊朗等传统市场的同时,深度开发东南亚、中东、非洲和南美洲市场;支持大庆油田公司和石油技术进出口公司承揽境外石油勘探项目,带动石油勘探设备出口。发挥哈航集团微型汽车的自主知识产权和价格优势,向越南、马来西亚、伊朗、叙利亚等国转让技术,带动相关设备和国内日渐饱和的微型汽车及散件出口。积极为企业申请中国进出口银行优惠贷款、大型合作项目贷款贴息、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等,为企业“走出去”化解资金难题。

  第三十八章加强国内经济技术合作

  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充分发挥优势,广泛开展与东部沿海省市、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合作与交流,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承接东部沿海省市的产业转移,加强东北地区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企业资产重组,整合壮大一批企业集团。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项目推介和招商活动,吸引省外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投资创业,参与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盘活存量资产,搞好资本运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前一页9下一页

  第十篇 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

  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转变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综合实力、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决定性因素。要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教育发展,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增强知识、技术、信息、管理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第三十九章加快科学技术创新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建立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一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围绕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高校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有机衔接和紧密配合。深化技术开发类院所企业化转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形成开放的研究开发体系。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科技评审评估和成果评价奖励等制度。

  第二节加强科学研究与开发

  突出应用研究,围绕战略优势产业培植、国民经济信息化、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城市化、节约社会和生态省建设等,重点在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工程、先进制造技术、节能降耗、生态保护、市政管理、物流管理、疾病防治等领域,开发一批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形成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重视基础研究,瞄准国内外科学技术前沿,选择具有一定优势和重大科学价值或应用前景的关键项目,加大投入和攻关力度,争取取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努力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渗透和联合攻关,大力发展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对理论和实践重大问题的研究,强化优势特色学科研究,调整学科布局,推进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加强科学普及。

  第三节建设科技创新体系

  坚持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相结合、市场导向和政府调控相结合,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实行激励企业自主创新政策,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专项工程,支持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博士后技术研究中心,鼓励大企业兼并、联合科研机构,增强企业开发实力;鼓励高新技术企业或大型企业与国外跨国公司联合协作;扶持发展有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和完善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整合科技资源,培养和引进科研、学术带头人,择优建设和扶持一批开放性的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科研基地,支持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建设和完善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的创新服务体系。完善提升技术市场,加强中试基地、行业技术开发基地、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加快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信息网、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及多种类型的孵化器,培育为企业提供创新服务的中介机构,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强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支撑科学技术创新。

  第四节完善促进创新的机制和政策

  建立完善科技投入机制。增加财政对社会公益性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攻关的投入,重点扶持影响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开发和转化;通过完善税收、投融资等政策措施,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提高企业技术开发投入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风险资本投入、运营和退出机制,发展风险资本市场,支持企业进入创业板市场,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开发;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吸引国内外大公司、高科技企业、风险投资机构到我省投资创业。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法规,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突出抓好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促进技术升级和再创新。

  第四十章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继续优先发展教育,加大教育投入,扩大教育供给,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

  第一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建立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新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完善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度,理顺中小学校长管理体制。继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大力推进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建立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加强、完善对学生公寓、食堂的管理和监督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继续推进机制创新,促进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继续完善学分制,建立弹性学制。

  第二节巩固提高基础教育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逐步形成以社区为依托,以地方财政建设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鼓励社会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幼儿教育,加强少数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成果,深入实施中小学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稳步发展高中教育。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实现规模、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加强县域高中建设,经费投入重点向县域高中倾斜。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实现高中教育的均衡发展。

  第三节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

  扩大中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使我省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比例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实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继续大力推进“双证书”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逐步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加快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动员行业、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办职业教育。建设一批示范性、骨干性职业技术院校。2010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数量达到280所以上,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35万以上。

  第四节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努力提高高校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做好高校布局调整,明确高校定位,推进分层次办学。继续实施高等教育“211程”,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工程,优化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动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促进网络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加强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两大科技工作平台建设,建立省高校重点实验室50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3个,省级大学科技园7个,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5个,全省高校承担科研项目每年争取达到3000项,可转化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

  第五节加强继续教育

  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老年教育,构建开放式、多样化的终身教育体系,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推动建立学习型社会。加强各类人才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实行各种教育途径相结合,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沟通的方法,制定科学规范的质量评估和监督机制,积极推进“终身教育”立法进程。全面加强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尤其是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建立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形成教师终生教育体系。继续推动职工教育、残疾人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行业、企业的职工培训。

  第四十一章实施人才强省战略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努力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调整优化人才结构,大力培养、积极引进、合理使用各类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第一节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实施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加强党政领导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引进一批高层次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围绕六大基地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需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和引进我省实施老工业基地改造和发展优势产业急需人才。建立和完善高层次人才联系服务制度,完善高级专家参与重大决策咨询或重大项目建设咨询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发挥退(离)休老专家的作用。加强引导和服务,采取有效措施,为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第二节健全劳动者培训体系

  坚持“积极扶持、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以改革开放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为目标,着力推进培训体制、培训机制、培训模式的转变和创新,统筹社会培训资源,依托社会各类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竞争能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

  第三节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流动配置、激励监督的制度,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机制,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优化人才的专业、年龄结构,促进人才在产业、地区、城乡间的合理流动和分布。完善对人才的激励机制和考核监督机制,为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和发挥才能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建立和完善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加强人才区域交流与合作,建立人才培养跨地区的合作渠道。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前一页10下一页

  第十一篇 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体系,以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完善公共服务、保障公共安全为着力点,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关注弱势群体,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推进“和谐龙江”建设。

  第四十二章改善人民生活

  第一节扩大就业再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责,全面贯彻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完善创业、就业服务网络和工作体系。支持并规范发展就业中介组织。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提高培训的针对性。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种所有制的中小企业,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畅通输出渠道,扩大对外劳务输出。国有企业要尽可能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措施安置富余人员。统筹城乡就业,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快就业立法,使就业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第二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民安所在。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支柱、分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增加各级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建立适应城镇各类就业人员的基础养老金制度,完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提高基本养老费收缴率,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确保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足额发放。依法将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用工纳入失业保险。加快完善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职业年金制度。推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拓宽覆盖范围,健全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强化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工作。到2010年,全省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860.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70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750万人。

  第三节发展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事业

  加大政府对社会公共福利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深化国有福利企事业单位改革,推进福利彩票事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增加教育援助的投入,保障贫困家庭子女享受教育的权利。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合理确定保障方式。建立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贫困人口和五保供养对象纳入救助范围。完善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特别是流浪儿童的救助制度。鼓励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

  第四节扩大城乡居民消费

  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加强劳动工资监察,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认真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困难问题。增强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引导消费预期,增加即期消费。鼓励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多层次、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完善带薪休假制度和法定节日休假制度,鼓励教育、健身、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和休闲消费。完善农村销售网点和服务设施,改善消费环境,扩大农村居民消费。

  第四十三章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按照广覆盖、均等化原则,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责,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健康发展,提高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第一节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和完善现行生育政策,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度,建立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完善计划生育基本服务项目免费制度,探索建立计划生育保障制度。完善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体系。改善出生人口素质和结构,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建设新型生育文化,实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促进计划,搞好出生人口性别综合治理。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增强社会的老龄服务功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深入实施《黑龙江省妇女发展规划》和《黑龙江省儿童发展规划》,切实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加强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权益。切实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保证少数民族人口和民族地区健康发展。

  第二节加强公共卫生建设

  高度关注人民健康,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加快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应急救治能力。严格控制艾滋病、结核病、乙肝等重大传染病的传播,有效预防和控制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保护和发展中医药。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基础地位,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多方参与举办社区卫生机构,逐步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的分级医疗管理模式。加强医疗课题研究。加强卫生行业监管,维护群众就医安全。加强健康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卫生观念和卫生意识。深化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建设完善药品监管系统,加强药品监督管理。积极深化城镇医疗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努力建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卫生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到2010年,每千人口医生数达到1.85人,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0.26%,儿童免疫率达到95%。

  第三节大力发展文化和体育事业

  加强艺术精品创作生产,发展特色艺术,全面推进边疆文化大省建设。继续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文物普查、勘探和研究,以及重点考古调查和抢救性发掘工作,搞好宁安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保护、整治、展示等重要文物保护项目建设。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发展档案和地方志事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省博物馆新馆等项目。加强地级市“三馆一场”(图书馆、艺术馆、博物馆和剧场或者影剧院)、县级“两馆”(文化馆、图书馆)建设。搞好档案馆建设。进一步繁荣新闻出版事业,发挥好喉舌和宣传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通过贯彻全民健身计划,推动群众体育的社会化、普遍化,国民体质主要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和网络建设初具规模。以举办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为契机,推动我省体育事业发展。切实抓好以重点体育场馆设施为龙头、群众健身设施为基础的体育场地设施服务体系的规划和建设。

  第四节大力推进“平安龙江”建设

  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应急能力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提高预报准确率,扩大气象服务领域。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防御、应急救援等体系建设,加强地震安全基础工作,提高地震综合防御能力。加强对山洪灾害、山体滑坡、泥石流的防治和森林防火。

  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实现安全生产状况的进一步好转。切实抓好煤矿等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

  加强消防工作,强化交通安全和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等监督管理,减少人身、财产等各类事故的发生。逐步完善社会灾害救助机制,建立重大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和应急处理措施预案,强化紧急救援体系建设,减少事故伤亡和损失。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搞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保护各类市场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保持长期平安的社会秩序,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畅通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及时处理和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第四十四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节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坚持和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推进政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加强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建设,提高社区居民和村民自治程度。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做好侨务工作。建立和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

  坚持依法治省的方针,实施“五五”普法规划,完善市场主体、市场交易、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推进反腐倡廉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强化社会监督,保障公民的检举权、控告权、申诉权。严肃查处违纪违法的大案要案,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加强边防与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国防动员工作。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第二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进一步巩固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一步增强全省人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使全省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文化作品,进一步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切实搞好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前一页11下一页

  第十二篇 搞好规划实施第

  四十五章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政府必须转变职能,正确履行职责,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调控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第一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要综合运用计划、财政、金融、税收、物价等经济手段,以及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推动经济进一步加快发展,引导和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护资源环境,扩大就业规模,促进投资,引导消费,保持物价基本稳定。同时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状态,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进行适时适度的调节。

  第二节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对规划确定的事关全局的重点建设项目,要采取有力措施,集中力量,加快组织实施。对装备制造、石化、能源、食品、医药、森工和高新技术等产业以及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给予适当的前期研究经费和启动经费支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重点建设项目。各级政府要积极做好重点项目建设条件的平衡和保障工作,保障土地供应。

  第三节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特别优先保障对农村公共服务、卫生、科技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扶贫减贫、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和环境资源保护等领域公共服务支出和项目投入。重点支持的区域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生态功能区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等。

  第四节充分发挥年度计划、专项规划对落实总体规划的作用

  要搞好年度计划,把纲要提出的任务目标分解到每一个计划年度中,保持实施的连续性。抓好重点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搞好与总体规划的衔接,保证重点领域规划目标的实现,形成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年度规划落实总体规划的合力。经过专家评审的重点专项和区域规划,尽快报规划主管部门,经与国民经济总体规划衔接后,下发实施。

  第五节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要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及时分解落实规划中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战略、任务和政策,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并将其列入政府考核目标。省规划主管部门要跟踪分析总体规划的执行情况,加强对本规划确定的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点工程和重点指标落实情况的跟踪分析。定期向省政府报告,及时向社会发布,自觉接受各级人大、政协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相关部门负责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跟踪分析,并接受省规划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六节加强对规划纲要的宣传力度

  要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规划的宣传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使实施规划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各级政府和领导都要提高规划意识,树立长远发展的观念,自觉以规划指导各项工作,增强工作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从实际出发,贯彻好本纲要精神。前一页12



共找到 个相关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全部跟贴(0条) 精华区(0条) 辩论区(0条)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热门新闻推荐】
相关链接





搜狐短信 小灵通 性感丽人 言语传情
三星图铃专区
[周杰伦] 千里之外
[誓 言] 求佛
[王力宏] 大城小爱
[王心凌] 花的嫁纱
精品专题推荐
短信企业通秀百变功能
浪漫情怀一起漫步音乐
同城约会今夜告别寂寞
敢来挑战你的球技吗?
 精彩生活 

星座运势 每日财运
花边新闻 魔鬼辞典
情感测试 生活笑话


今日运程如何?财运、事业运、桃花运,给你详细道来!!!





月亮之上
秋天不回来
求佛
千里之外
香水有毒
吉祥三宝
天竺少女

点击今日

佛山一家六口惨遭杀害

·佛山一家六口惨遭杀害
·乌兰察布居民区连发爆炸
·忻州煤矿安监局好气派
·杜世成助推青岛房价?
·平安夜女子遭遇飞车党


频道精彩推荐

·禽流感疫情 伊朗核问题
·埃及客轮沉没
·德国世界杯
·火车票交易查询
·激光照排之父王选病逝
·霍元甲 2006都灵冬奥会
·第48届格莱美颁奖典礼
·2006NBA全明星赛
·体育彩票 足球彩票
·华裔孕妇在美被驱逐流产
·蔡依林身着CPU芯片衣





一个人哭
退后
断了的弦
还是朋友
水晶蜻蜓
唱给你的歌
迷糊娃娃可爱粉红卡通
四季美眉给你最想要的

搜狐分类 ·搜狐商机

百姓论坛

·泰国情侣流行拍的全裸照
·21岁大学MM网络征友(图)
·日本超女选秀必须亮内裤
·台湾辣妹的激情艳舞表演
·女星沙滩竟当众吻胸激情
·曹颖印小天酒店激情曝光
·MM浴室自拍完美浑圆身体
·实拍泰国真正色情红灯区
·裸拼AV女优翁红日本脱光
·女孩旅店偷情被暗拍全程

·半裸女高空玩跳伞乳横飞
·用胸推拿的异性泰式按摩
·李倩蓉放荡全裸照性感照
·游戏MM选拔现场随便碰臀
·女星拍戏时胸部惨遭蹂躏
·老板电脑里和二奶开房照
·视频女屋内裸身挑逗一幕
·无耻病人手机拍护士裙底
·美女明星透视装近乎全裸
·惊!世界各地的怪物(图)
芙蓉姐姐性感极限火辣比基尼登场
娱乐基地

大胆的美丽女孩

·AV女优圣诞装自拍写真
·国外球迷怎么恶搞火箭队
·震撼人心的人体干尸[图]
·女人内裤的奇特广告创意
·明星最近流行黄金甲造型
·美人鱼彩绘 朝比奈真人秀
·宠物连连看 合金弹头游戏

热点专题
·2009年全国两会
·2009全国两会
·关注2009年春运
·"团团圆圆"赴台
·燃油税改革
·纪念改革开放30年
·2008美国大选
·2008珠海航展
·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
·神七飞船涂鸦
·神七宇航员如何太空行走
·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
·西班牙客机燃烧失事
·神舟七号择日发射
·蒙古首都骚乱 政府镇压

news-seo 网友意见箱




设置首页 - 搜狗输入法 - 支付中心 - 搜狐招聘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 全部新闻 - 全部博文
Copyright © 2018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搜狐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ontact.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