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18岁穿着新衣服照相,谢军章说现在想起来觉得很骄傲
本报记者 苗波 摄
看到本报“农民工进城20年”系列报道后,谢军章难以掩饰内心的激动;那天夜晚,很少动笔写文章的他再次提起笔来,将自己这么多年的经历写成朴实的文字,“一直写到凌晨5点,感觉太痛快了。”
11日晚8时,谢军章穿着1997年买的那件很有纪念意义的夹克衫来到本报,讲述他怎样梦想城市生活、怎样从临时工走到店长岗位,那一张张起了名字的照片记录着他这二十年来每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
城里花草树木都灵醒得很
谢军章说话时不时地打着手势,提到一些刻骨铭心的经历时,他会哈哈大笑,即使是一次伤痛,他也一笑而过。
谢军章的老家在蓝田县前卫镇侯湾村,3岁时父亲去世,兄弟姐妹四人与母亲相依为命,家庭贫困,初中毕业他便辍学回家。
1986年,他和姐姐到西安给舅舅和大姨拜年,也就是这次进城的经历,让他对城市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幻想。
16岁的他第一次逛公园,“当我第一次走进革命公园时,看到公园里的花草树木,觉得简直太神奇了,心想这些花草树木都灵醒得很,长得方的方、圆的圆,还能组成图案和文字。当时,真的不知道是园艺师修剪的。”他说。
抱着和城里的花草树木一样的成才梦,谢军章决定让大姨帮他在城里找份工作。
做一个“临时工”,我很开心
1986年4月21日,谢军章准备去西安的一家商场做临时工。那天,他怀揣村委会开的外出介绍信兴奋不已。
“那时候,还没有‘农民工’这个词,当时,有些人在亲朋好友的介绍下进城干一些城里人不愿意干的工作,而且还是临时性的,所以都叫临时工。”
那时,谢军章只有17岁,个头不高,瘦小单薄。他每天的工作就是蹬三轮运货。“那个时候,每月可以赚100元左右,当我第一次走进银行,并有了第一张存折,心里美滋滋的。”
“1987年春节,我给母亲和大哥大嫂买了布料,并为二哥买了一件当时很流行的滑雪衫,在我的记忆里,一家人过了快活的一个春节。几个同伴得知我在城里每个月能挣100元,惊讶又羡慕。”
但是,母亲却哭了,老人看着别人家的娃长得高高大大、身体健壮,可进城两年,谢军章还是那么瘦,个头也没见长,“是不是活太累了,压得不长个了”,母亲当时心疼地说。
18岁生日 买套新衣照张相
每个值得纪念的时刻,谢军章都照相留念,进城后的第一个生日、第一次去北京……
1987年4月21日,谢军章进城整整一年。他专门给自己买了一套新衣服,一个肩膀处有红色搭配、胸前有英文单词“STRONG”(意为强壮)的黑色针织衫,黑色西裤和一双白色运动鞋,还配上了当时流行的“腿套”,在当时西安非常有名的西安照相馆照了相片,并题名为“快乐的18岁”。
“这是我第一次穿新衣服。”19年后,再次拿起照片时,谢军章依然满脸自豪。
成为“正式工” 曾是我的梦想
“工作岗位的变换,使我觉得城市生活才是我的最大目标,我一定要努力工作,希望有朝一日成为一名正式工。”
蹬了3年三轮,一次偶然,谢军章替商场一位外地营业员代班———站柜台。“那天,每件7元的童装我们总共卖了3000元。我开始梦想着有那么一天,我也能站柜台。”就因为临时代班业绩突出,他成为了一名营业员。
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他一下子感觉到自己的知识太少了,“以前只知道衣服都是布做的,根本就不知道布料还分真丝、全毛、化纤等”,他开始上夜校给自己充电,“后来,我一直梦想着成为正式工”。
但是,直到现在,谢军章成为正式工的梦想都没有实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下海”成为潮流时,谢军章辞掉了商场的工作,干起了个体;如今,他在咸阳一家超市担任店长,“我的想法,随着这个时代的改变也在变,现在我最大的梦想是开一家24小时便利店。”
在3000字的回忆文章的最后,谢军章写道:“二十年了,我已从一名少年成为人父,我的人生角色在改变,而西安也在改变,二环路通了,城区变大了、遍布各个角落的大型超市使人们的生活更方便了,一座座新型居民小区盖起来了,我们的生活好起来了。”本报记者 刘海宏 卫晓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