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有奖评新闻
闽南(语)特区,也就是说,被称为“闽南金三角”的厦门、泉州、漳州联合设特区。
厦门的一个女医生提出了上述想法。在今年的厦门“两会”上,市政协委员、思明区医院副院长黄秀惠提案建议,设立闽南(语)特区。
去年“两会”上,黄关于“闽南语特别行政区”的提法引起了广泛关注,而今年,她将“特别行政区”的提法改为“特区”。黄秀惠说,提案旨在弘扬闽南文化,建立文化认同,拉近海峡两岸之间的距离。
她的提法得到了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专家、闽南语专家和一些在厦台商的认同。
针对建议的提出、具体意义,以及其操作的思路和可行性,昨日,记者多方采访,对该提案进行详细解读。黄秀惠医生在两会上。
医生委员为何构想语言特区
直到昨日,谈到自己备受关注的提案,黄秀惠依旧激动不已。
这位来自思明区医院的政协委员,是知名的心血管专家。作为医生的她,在今年的“两会”上,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在厦门经济特区的基础上,设立闽南(语)特区。
事实上,黄在去年的“两会”上,就提案建议“建立闽南语特别行政区”。
黄秀惠说,自己的这个提案缘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去年“两会”前,在与一个美国华裔朋友交谈时,大家对目前闽南语的保护和普及工作表示担忧,而台湾正不断强化闽南语教育。
黄说,有一些台商认为,在吸引投资方面,厦门与东莞和江苏相比,“文化的接近”是最大优势,但厦门经济特区受地域限制,吸引台湾的作用还不够明显。
“如果将厦门经济特区的‘概念’,范围拓展到厦门、漳州、泉州;而这三个城市,地理位置接近,‘母语’都是闽南话,如果三个城市优势互补,将成为一个独具魅力的对台窗口”,黄秀惠认为,厦门对台工作具有独特优势,而若设立闽南(语)特区,可提升闽南金三角的整体竞争力,使厦漳泉成为台湾同胞钦佩、喜爱和向往的地方。
公开的报道显示,2004年7月30日,厦泉漳城市联盟第一次联席会议在厦门召开,通过《厦泉漳城市联盟宣言》厦门、泉州、漳州宣告结成城市联盟,三个城市将统一规划、整体布局。
黄告诉记者,上述的这些因素,使她当时就产生一个大胆的设想:建立闽南语特别行政区,并在随后的一系列可行性调查中,形成正式提案,提交给厦门市政协。
突出闽南语 遏“文化台独”
黄秀惠起先设想,“闽南语特区”可以是松散型,也可以是密集型;高度密集型是厦漳泉打破城市格局,独立行政,但重新规划比较复杂;而松散型的就是指厦漳泉三地各自独立行政,通过筹备委员会进行统一协调。
记者注意到,在两次提案中,黄秀惠强调了“闽南语”的概念。
对此,黄秀惠解释说,闽南语是联络台胞的重要优势,厦门、泉州、漳州三个城市所覆盖的区域人口上千万,而台湾人大部分都是早年从祖国大陆过去的,主要是从闽南移民过去的,约占70%~80%。
“在与一些台湾朋友交谈时,他们都习惯说闽南语,说得比现在闽南地区的许多年轻人好,感觉很亲切”,在黄秀惠看来,台独分子标榜的关键台独特征之一就是“台语”,而其实台语就是闽南话。
“闽南语特别行政区”、“闽南(语)特区”,黄秀惠说,这两个提法在两岸交流方面,自然而然地给台湾同胞一个天然的亲切感和归属感;同时,两岸都有上千万人讲闽南语,这对遏制“文化台独”有着无形但又明显的好处。
黄的这个观点与民进厦门市委员会的一个提案不谋而合。在此次“两会”上,民进厦门市委员会关于设置《闽南语》和《闽台文化》地方课程的提案中认为,闽南地区与台湾隔海相望,但具有相同的语言、习俗和共同的文化渊源,将“闽南语”列为珍稀“方言语种”加以保护,是当务之急。
除了这三个城市为保护和普及闽南话提供平台外,黄秀惠提案指出,厦门的优势在于城市建设、环境优美,人员素质较高,但发展空间有限;漳州优势在自然资源丰富,但缺乏资金;泉州优势在品牌塑造、商业氛围浓厚;而如果闽南(语)特区的设立,优势互补,综合竞争力将大大提高。直接对话“我看到了政府在这方面的努力”本报记者对话“不务正业”的政协委员黄秀惠
作为医疗专家,却先后两次提交与医疗无关的提案。这位地地道道的闽南人,在去年提交“建立闽南语特别行政区”建议时,曾被一些政协委员开玩笑称为“不务正业”;今年“两会”上,她再次顶着争议,再倡设立闽南(语)特区。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黄坦言,尽管短时间内建议被采纳可能性不大,但她看到了有关部门努力的方向。
记者:作为医疗系统里的政协委员,你提交的是“行政体制”、“文化体制”层面的建议,与医疗无任何关系,这都是您个人的想法吗?
黄秀惠(下简称“黄”):关于医疗提案,很多人会提,目前,我还没有一些可以提到点子上的提案,所以干脆不提。这个提案,与我平时经常关注的一些问题有关,平时就对台湾问题比较关注。由于工作方面的原因,多次与一些台湾朋友接触,在做提案前,也征求了一些专家的建议。
记者:你去年提出的“闽南语特别行政区”,引起了广泛关注。但后来似乎不了了之,今年为什么再次提出一个类似的概念?
黄:这个建议本身执行起来,就很困难,所以并不灰心,而且我看到了有关政府部门也在往这方面努力。比如,厦门电视台开通厦门卫视频道,在加强闽南语方面的宣传、教育下了很多工夫;去年年底,厦门、漳州完成了八港合并组成厦门港,由厦门港务管理局统一管理等,这些都有利于闽南金三角的融合。但我认为,这种趋势还可以加强。
记者:在你的两次提议中,出现“闽南语特别行政区”和“闽南(语)特区”两个概念,是什么使你做出这样的改变。
黄:事实上,我在去年提出“闽南语特别行政区”后,被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关注,一些专家也指出,其执行的难度很大。“特别行政区”,这就要求有类似于在香港、澳门实施的一些政策,这要在目前的厦漳泉地区实行,可能性很小。而“特区”,厦门本身就是经济特区,若该设想被采用,就是一个特区范围的拓展。从操作层面分析,更具有实践意义。
记者:在你的提案中,在“闽南(语)特区”的具体操作上,你重点谈到了文化层面上的融合,如涉台族谱建设(闽南特区族谱建设);而关于经济、政治方面的融合,相对较少,这出于什么考虑?
黄:我设想中的“闽南(语)特区”,首先是文化上的融合。这只是个提案,并不完善,就算是抛砖引玉吧。也希望更多的对这方面有认同感的有识之士,也参与进来,共同努力推动。我想,如果建议被采纳,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肯定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
记者:为什么重点关注“闽南语”?
黄:我是地道的闽南人,但我的小孩不太会讲闽南语,现在想起来,也感到痛心。目前,大多数学校要求学生讲普通话,而一些家长担心孩子的普通话有“地瓜腔”,不教孩子讲闽南话。闽南语,闽南文化,在大量的外来人口涌进来后,有缺失的趋势,这点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记者:有官方人士指出,你重点提议的“提升闽南文化”,不能靠行政手段,而应是社会长期积淀的产物。对此,你怎么看?
黄:事实上,官方的推动有时候甚至起主导作用。比如,园博园在建筑方面,充分体现闽南特色;有人提议通过厦漳泉城市联盟建立闽南文化圈,而这都与官方行为分不开。
(黄秀惠告诉记者,若要建成“闽南(语)特区”,需要多方努力;她正考虑将该提案送达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以推动有关部门朝这方面努力。)
文化特区概念得到各界认同
张文生是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所副所长,台湾问题资深专家,黄秀惠的这一构想得到他的认同。
张透露,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近年来一直在提厦门应该整合漳州、泉州资源这一问题,实际上与设闽南(语)特区的说法是一致的,但张更爱提“闽南特区”概念。
在张看来,厦门身处腹地,资源少人口少,仅凭自身力量吸引台湾资源稍显不足,厦漳泉三地资源整合后,在产业分工、资源利用等方面,都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海南省已整体划为经济特区,设立厦漳泉三地特区确实有可行性。
“厦门港八大港区联合,是很好的模式”,张文生说,闽南特区建设可以借鉴这一模式。在这样的基础上,结合厦漳泉三地的力量和经济布局,建设闽南特区。厦门应该发挥在特区中的龙头作用和核心地位,要使得三地联盟顺利进行。
张还提出了闽南特区国际化的问题。
他说,“台商关心的不仅仅是文化,不是说你会说闽南话,我就会来投资,重要的是投资环境。像台商集中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这些并没有闽南语这一语言优势,而是在招商引资、改善投资环境方面做得更多,成果也有目共睹。因此,闽南特区应该是国际化的,要吸引像美国、日本、欧洲等的投资,而不仅仅是台商投资。闽南特区国际化之后,才能更吸引台商眼球。”
闽南(语)特区国际化的提法,同样得到厦门大学研究闽南语的专家周长楫教授的认同。
周教授正在编撰一本《闽南语大词典》,他认为闽南语作用应加强,“闽南话是中国八大方言中很重要的一种,除分布在福建闽南地区,还有台湾大部分地区,以及广东潮汕、海南岛、雷州半岛及浙闽边界的温州地区等。有个例子,20年前美国卫星上天时带上去一张唱片,从世界上一万多种语言中,选了几十种收录进去,其中就包括闽南话。”
周教授认为,台湾的一些官员竞选时都要采用闽南话来拉票;如果能设立“闽南语特区”,把厦门、漳州、泉州三地的资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那将更好地吸引台湾甚至全世界各地的闽南籍商人来闽南投资。
在厦的一些台商对该提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厦门台湾民俗村的负责人黄景山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若该提法最终实现,将进一步改善台商的投资环境,拓展投资空间。
黄景山认为,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主动渗透,可加强两岸之间的文化认同感,有利于进一步的经济、文化交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