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成都一直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并由此来破除长久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障碍,形成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工作格局。 近三年来,成都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促进城乡比较充分就业、城乡一体社会救助体系和优先发展重点镇建设等一系列配套文件,促进了城乡一体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建。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二元体制的坚冰一点点被化掉……
一场浓雾
体现体制机制变革创新
2006年1月27日清晨,农历腊月廿八。一场大雾锁蓉城,出城的多条高速公路被迫关闭,市内各个汽车站内,急着返家的旅客将候车室、售票大厅挤得水泄不通。
近9万名旅客滞留成都市区。形势如火,考验着交管部门,更考验着2005年底才组建的成都市交通委员会的应变能力。
上任仅一个多月的市交委主任黄平没有坐镇指挥部遥控,他直接去了昭觉寺汽车站。经过紧急协商,并向省市两级政府汇报后,在省公安厅和交通厅的大力协助下,两条措施被马上付诸实施:通过交委协调,从市公交公司抽出几十辆公交车投入短途客运线路上,然后把短途上的中高档车抽出来,加强到中长途路线上。指令一下,各方在最短时间内迅速行动,减缓了汽车站内的压力;接下来是必须尽快将这几万名旅客送出去。按照规定,大雾天气是不允许车辆驶上高速公路的,经过向省政府汇报,并与交管部门协商后,一辆辆满载旅客的汽车在开道警车的带领下,陆续驶上了回家的路……
警车开道分组护送客运车辆,这在全国开了先河之举,不久后得到交通部新任部长李盛霖的高度赞扬,新组建的市交委也由此完成了漂亮的亮相之作。
2006年2月8日,市交委主任黄平在前往青白江区调研的途中,由衷地对记者感叹道:“以前遇到这种情况,会涉及到多个部门很多程序,处理起来也要困难得多。通过这次实战,充分体现了成都市在积极构建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上的变革和创新,达到了综合协调、高效协调的目的。”
打破坚冰
破除二元体制迫在眉睫
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成都一直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并由此来破除长久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障碍,形成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工作格局。近三年来,成都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促进城乡比较充分就业、城乡一体社会救助体系和优先发展重点镇建设等一系列配套文件,促进了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建。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二元体制的坚冰也在一点点被化掉。
2004年2月,成都大学教授赵曜提出了《关于延伸公交80路至十陵镇的提案》,起因很简单: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加上成都大学数万名师生的迁入,十陵镇原有的公共交通已经不能满足居民的出行要求。随后,原市交通局、原市市政公用局等部门都作出了书面回复。但直至2005年8月以后,有关部门才确定在周末增开97路“大站车”。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拖了一年半才得以解决,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城乡交通分割,也是城乡二元体制的一种具体表现。
如果说十陵镇的公交事件证明了原有的城乡交通体制缺乏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的话,那么锦江在城区段的7座拦水橡胶坝由不同部门掌管着的这件事,同样令成都的水务暴露出体制上的问题。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我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状况已不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多龙管水’,政出多门:水源地不管供水,供水的不管排水,排水的不管治污,治污的不管回用;工作交叉,责任不清。体制问题已成为解决我市水问题的一大障碍。”
同样的难题也困扰着成都农业的发展。2006年2月9日,成都市农业委员会主任金嘉祥对记者说:“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管理分工比较细。农业、畜牧、农机等多个农业工作部门按照自己比较专业的业务工作在指导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应该说过去这种体制对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在新形势下,这种管理方式由于缺乏一个牵头的部门来统筹研究‘三农’工作,造成管理资源的分散,缺少必要的协调、配合,而不利于推动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建设。”
在成都着力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之时,构建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成为迫在眉睫之事。
系列措施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步伐
2004年8月,成都市委、市政府对农业管理机构进行改革,撤销市农牧局,将原市委农工办和市农牧局承担的有关农村工作职能进行整合,组建成都市农业委员会,挂市委农工办牌。2005年6月,又将市农机局并入市农业委员会。
2005年10月,市水务局成立,负责对全市的水资源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由此真正实现了“一龙治水”。
2005年11月,市国资委成立。
2005年12月,市交通局、市市政公用局被撤销,组建新的市交通委员会……
2005年12月19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春城在“全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研讨班”上讲话时指出:“既然二元体制是人为的,当然可以人为地把它破除。我们确定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路后,就着手来破解这个二元体制。……这种变革,也一定会反映到我们的机构上去,所以,最近我们撤并了部分机构,分别成立了水务局和交通委员会,正式实行城乡一体的水务和交通管理。今后,这一类的举措还会有,我们会成熟一个,推动一个。这样就逐渐把这个长期形成的二元体制障碍破解掉了。”
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强调,理顺政府部门职责管理体制,一要打破条块利益阻隔,优化组织结构;二要整合规范机构职能,理顺职责分工;三要合理界定层级事权,实行权力责任对等。尤其是要适应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衔接城乡环境管理,统一城乡社区管理,连通城乡交通管理,协调城乡治安管理,加快城市管理向农村延伸,提升公共管理对城乡的有效覆盖。
2006年2月7日,成都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李声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构建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成都在一年内有如此大的动作和调整,在全国都很少见。一方面这是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四位一体’的发展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成熟一个推动一个’的要求,目前对这些部门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一方面是部门工作已经到了非调整不可的地步,二是干部的准备比较成熟,再就是外部舆论和群众期盼比较强烈。”
这几大局委的撤并、组建涉及多个部门,牵扯到的干部和公务员更是数以千计,但整个过程却非常顺利。李声宙对此一语道破:“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干部管理上下了大力气,着力进行的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也为这几次调整顺利执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这是因为前期的扎实工作使其水到渠成。”
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变革,适应了成都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形势要求,同时也对这些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市农委,市委市政府赋予其三大职能:牵头协调农村工作;牵头协调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牵头协调推动“三农”工作的开展。市农委主任金嘉祥说:“今后的工作重心,一方面是抓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转变职能和工作方式,适应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一方面是突出重点,着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建设,着力推动以农业科技推广为主的农业服务体系创新和建设,着力推动农业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工作。”
对市交委而言,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要把成都建设成为中西部交通枢纽。按这个总体目标,将构建两大体系:城乡一体交通体系、区域综合的运输体系。这也是成都在“十五”基础上新的交通定位。“我的理解,从城乡交通到交通需求,交委都要制定统一的发展战略、发展规划、技术标准、行业政策,逐步实施推动统一的发展。”黄平对此如是说。
创新变革
带来各部门发展新思路
体制和机制上的创新变革,带来的是各个部门全新的发展思路和前进步伐。
为更好地适应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成都各区(市)县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也对农业行政管理机构进行了改革。在五城区,撤销农业局等机构,组建城乡一体化工作局。在14个郊区(市)县,撤销农业局、畜牧局、农机局等机构,组建农村发展局(挂农工办牌子)。全市形成了推动“三农”工作的崭新农业行政管理体制。
2006年2月8日,市交委主任黄平到青白江区调研,第一站就去了新建成不久的城厢镇汽车站,“这样的重点镇客运站目前已经建成10多个了,目标是建立起连接长途运输和区间运输的公共运输网络,真正实现旅客零换乘,而且票价也将降低,群众得到了实惠,享受到城市公交的出行方式。在以前的机制下,要完善这样的交通网络比较困难,现在我们着力打造的,正是城乡一体化的交通。”
按照市交委的规划,今后将以高速公路和市域快速通道为载体,巩固发展连接中心城区与区(市)县的快速公交线路28条、区(市)县间42条,建立起中心城区连接各区(市)县的1小时快速公交网络。
市水务局则将城乡防洪、水环境综合治理、城乡饮水安全等纳入了统一的管理,提出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抓好城市、农村和生态等三大涉水事务工作,建立权威高效的水务管理和服务机制的目标。
由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变革,不仅促进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协调能力,加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力度,更令各部门信心十足。
金嘉祥说:“从新体制运行的这一段时间来看,好处不断显现出来。一是‘三农’工作有部门来牵头抓总、考虑;二是农业行政管理的内部资源,包括科技、人才、资金等资源得到了有效的配置和比较充分的利用;三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更明确,重点更突出,合力更增强;四是通过精简人员,也减少了行政成本。实践证明这种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变革是正确的,也有待我们继续推进和完善。”
市交委主任黄平同样干劲十足:“成都‘十一五’规划对交委提出的要求就是要把城乡统筹起来,而不是脱节的、分割的、重复的,应该是统一的、整合的、高效的。而没有体制和机制上的创新,实现这一目标是不会有大的突破的。可以说,成都现在的交通体制、职能在西部是率先的,也是最完整的。我们有信心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产业发展规划,高起点、大手笔、科学规划‘一环三枢纽三园区’,发挥成都作为西南地区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的辐射作用。”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性障碍,其核心就是形成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调整各级政府部门的内设机构和行政职能,工作向农村延伸,重心向基层下移,只有这样,才能把城市和农村从制度上、体制上放在一个整体统筹上来研究和发展。
在体制机制的创新变革上,成都正在积极迈进。本报记者陈舸帆赵郁蒙赵素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