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热切的渴望,构建“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新山西的渴望,正在三晋大地上升腾;一张宏伟的蓝图,山西“十一五”规划的蓝图,已经在三千三百万父老乡亲们面前展开。面对未来、面对机遇,所有期冀山西发展进步的人们无不心情振奋;遥望过去,回溯历史,我们更希望为这样的渴望,这样的蓝图找到信心和动力。
回望山西历史、山西的发展史,不能不提晋商。明清晋商在农业文明中创造的商业奇迹,在世界商业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活跃时间之长,辐射范围之广、资本之雄厚、经营项目之多、从业人数之众,在世界商业史上亦属罕见。他们纵横捭阖,雄居商界5个多世纪。南起香港、加尔各达,北到伊尔库茨克、西伯利亚、莫斯科、彼得堡,东到大阪、神户、横滨、仁川,西达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和阿拉伯国家,都曾有过山西商人的足迹。从雁门关隘口的“车辙马迹”到黄河岸边的古老渡口,从蒙古草原的骆驼商队到长江口起锚出海的商船,从山西境内的深宅大院到扬州的亢园、苏州的全晋会馆,均反映了晋商昔日的活动盛况。甚至在许多地区形成了“晋商不至,产无所泄”的局面。据统计,清道光时期,仅山西商人垄断的恰克图贸易,每年的贸易额即占俄国全部对外贸易额的40%-60%,最高时达60%以上,而中国对外输出商品的16%也通过这里进入俄国和欧洲市场。艰辛的远足贸易,使他们的财富积累从白银几十万两到数百万两,进而发展到数千万两的水平。
明清晋商给山西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不畏艰险、披荆斩棘、栉风沐雨,翻越千山万水,踏遍浩瀚大漠;他们勇于创新、敢于冒险,争当天下先;他们信守商业道德、坚持义中取利,将商业信誉看得高于一切,“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他们以商为本、重商立业,认为“商与仕异术而同心”,可作为一项毕生的崇高事业来追求,能作为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必经之途来对待;他们善于利用国家政策,抓住历史机遇。从“开中法”到“折色制”,从北部通商到官款通汇,他们始终处于政策前沿,独领风骚,游刃于政策与商术之间。
近现代以来,在战乱和纷扰中,晋商精神日渐衰微。山西人开始重政治轻经济、重生产轻流通、重工业轻商业,重资源禀赋轻他山之石。大市场观念逐渐被本本意识、山沟意识、诸侯意识所禁锢,在既定的框架中不断自我封闭,在墨守成规中屡屡错失发展机遇。改革开放后,山西作为能源重化工基地,为全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老祖宗以商为本、重商立业的价值追求逐渐蜕化和失传,以致山西经济不仅远远落后于沿海沿边地区,甚至也落后于周边省区。这既有地理、体制、政策等方面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的禁锢和自闭。
生活始终朝向未来。山西曾经有过辉煌,亦将会迎来美好的明天。但要在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占据优势,后来居上,重振晋商雄风,振兴山西经济,再塑山西形象,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官本位思想,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与服务水平,改善山西的投资环境,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良好氛围。同时,既培育高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又哺育在市场中具有特色、敢于向狮虎“亮剑”的“群狼”。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曾说,“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背后,都必须存在着一种无形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精神力量一定与该项事业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渊源。”因此,振兴山西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厚重的历史文化与优良的商业传统无疑是我们可资利用的最有效的一大社会资源。
约稿:建设新山西是所有期冀山西发展和进步的人们的心愿,我们将在系列评论结束后,开辟“强晋论坛”专栏,欢迎各界群众、有识之士就此发表观点、评论。
本报特约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