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尴尬的现实
客流极少:设计日载客量21万人次,实际日客流1.6万人次票价超低:价格降到每张2元或1.5元,乘客仍不太买账入不敷出:一号线一期投资近23亿(总投资60多亿);现在每日支出55万元,收入只有可怜的两三万元
湖北省武汉市投入巨资兴建的轻轨,如今却面对入不敷出的窘境。人们不禁担心:先后投资60多亿元建轻轨,对于武汉这样一个年均 GDP2000多亿元的城市,会否是个沉重的包袱?繁荣仅是昙花一现
武汉市面积8467.11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逾半,非常有必要兴建快捷、便利的交通网络。
2000年12月23日,全长10.23公里的武汉轻轨一号线一期工程正式开工,投资近23亿元。2004年7月轻轨试运行时,数十万市民争先试乘,场面火爆。媒体称其为“开往春天的轻轨……能够缓解地面交通紧张……标志着武汉的交通进入轨道交通时代……”
然而,9月28日正式运营后,却大闹客荒。至今,累计乘客600余万人次,运营商入不敷出,并且“武汉交通拥堵路段的压力还未得到真正的缓解”(摘自《武汉政府公务网》)。客流量不足设计的十分之一
目前,武汉市轻轨尽管拥有快捷、准点、安全的优势,但每天客流仅1.6万人次,与设计日载客量21万人次相差甚远。按目前乘坐人次计算,放空率逾92%%。
例如,在某天的下班高峰时段,武汉轻轨三阳路站5分钟内,进站乘车的不过五六人。一路上,车厢内乘客寥寥,多的10来人,少则五六人。最低票价1.5元仍无大起色
武汉轻轨试营运时票价3元,开始售票情况不错,但正式营业后载客量陡降。至2005年4月间,平日人均客流量为8000至1万人,收入仅两三万元。
2005年4月,武汉轨道交通公司将票价降至2元,客流增了3成,日均客流量达1万人。7月28日轻轨再次调价,最低票价为1.5元。
票价降低了一半,但市民依然反应冷淡,每天的运营费用成为轻轨巨大的负担。收入与支出根本不成比例
武汉轻轨每天的用电、人员工资及其它成本,共计24万元。此外,11.79亿元的贷款,每年利息高达6684万元,算来平均每天要还本付息31.3万元。就是说,轻轨公司每天至少需收入55万元才能维持收支平衡。
如此高额的成本支出,与两三万元的营业收入完全不成比例。二期工程变得十分低调
2005年12月15日,总投资44.22亿元、全长18.6公里的武汉轻轨一号线二期试验段开工,预计3年内完工。
与5年前轻轨一期开工时的沸腾场面及媒体热捧相比,此次低调许多,媒体没有热情洋溢的赞语,只给予小篇幅文字报道。(中新)
市民为何不喜欢乘轻轨?
不便捷:很少有乘客能点对点到达目的地,而如果还要换乘公共汽车的话,轻轨的快速便捷优势就大打折扣,还不如乘公共汽车直达便捷。不经济:降价之前,尽管票价也很低,但还是比公交车高很多。
市民吴先生:我很少坐轻轨,因为它不能直接到想去的地方,与公交车换乘不便。
轻轨车站附近的公交车站的乘客:虽然轻轨就在附近,但我们还是选择公交车,速度虽然比较慢,但是可以一次到达目的地。如果坐轻轨,就要转车,很麻烦的。
部分乘客:如果武汉轻轨覆盖站点更多、票价与公交车相差不远,会有更多的人选择轻轨,但目前轻轨的线路不实用。
武汉市民认为
轻轨形成网络运营会有好转
黄先生:我每周回黄陂(武汉新城区)都坐轻轨,因为可直接到长途车站附近。轻轨票价现已和公交车持平,既舒适又快捷。如果将来形成网络的话,只要轻轨能到的地方,我都会选择轻轨。
市民吴先生:如果轨道干线能将武汉三镇联结的话,乘客会大量增加。
部分乘客:如果是设在交通更繁忙的地方、比如能渡江的话,一定不会这样惨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