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省城就出现了严重的“用工荒”现象。市内的一些酒楼、饭店、美容、加工企业纷纷打出招聘启事,从“急聘”或“急招”等用词中看出了用人之迫切。有人甚至预言,这种局面将会持续到3月末。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这边“求人若渴”,那边劳务市场上却是人头攒动,众多的返城农工在徘徊观望,目光中流露出焦急与无助。
因此笔者认为,所谓年后的“用工荒”,并非是劳动力真的稀缺,具有很大相对性。发生这种情况,有更深层次的因素在里面,那就是劳动力的付出与得到的回报反差太大。
据了解,许多单位之所以现在这么着急招人,是因为经过了一个春节后,部分原来的工人没有再回到这里,流失了。那么经营者就应该反思:为什么人家不愿回来,是哪里出了问题?一些农民工反映说,他们原来工作的地方待遇特别低、老板对员工刻薄,让人无法忍受。有的老板为了节省点经营成本,往狠里压低工资,员工收入仅能满足基本生存的需要,有的对劳务人员缺乏应有的尊重,经常打骂,还有些黑心雇主强迫员工超负荷劳动,并以种种借口克扣工钱……这些做法,都不同程度挫伤了外来务工者的信心与干劲。在如今劳务人员收入普遍提高的情况下,他们炒老板,一走了之也就顺理成章了。
特别是那些新生代农民工,自我意识更强,眼界更开阔,他们不怕流汗,但希望自己被社会认同,被他人接纳,有一个相对舒心稳定的工作环境,而一旦现实与理想发生激烈碰撞,自己的辛苦没有应有的回报,就会产生叛逆情绪。于是年后重返城市时就选择了跳槽,期望能有一个新的开始。
可见,年后“用工荒”主要是经营者自己一手造成的,是不规范经营带来的恶果。“解铃尚需系铃人”,要破解这道难题,首先老板们必须转变经营思路。一方面,尽可能提高员工待遇,改善员工的生活工作环境。虽然这在短期内可能增加成本支出,但相对于拥有一支技术熟练、忠诚肯干的员工队伍,这点付出完全值得,这样做也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另一方面,更多地关注外来工的精神需求,平时关心他们的生活,嘘寒问暖。在企业实力有限、提高工资不太可能的情况下,感情投资同样可以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据报载,广东一些企业为了让员工重返工厂,采取了电话拜年,车接车送等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事实证明,只要克服了短视与偏见,“用工荒”现象完全可以避免。
当然了,劳务市场供需失衡,也与信息不对称、劳动力结构单一不无关联。这方面虽然各级政府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具体问题上仍需再加把劲儿。(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