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初,颇爱文学的蓝田县青年泥塑创作者姜国兴读完贾平凹的《秦腔》后,萌生了用泥塑表现该作品的想法。当年5月,姜国兴着手创作。泥塑的主要原料是当地观音土,创作《秦腔》泥塑用了2吨左右。泥塑是个细致活,每件作品姜国兴都要反复琢磨、精心雕刻,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在10小时以上。 这批泥塑工程浩大,共有1200余尊,几乎包含了《秦腔》中的所有人物和重要场景,作品形态各异,戏楼、牌坊、庙宇等场景五六十厘米见方,人物小一些,一二十厘米高。整个创作从炎炎夏日持续到严寒冬季,历时8个多月才得以完成。
家境贫寒,没有资金,谁愿意给《秦腔》泥塑一席之地呢?一直十分重视传统泥塑艺术的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原秘书长赵建文老师听说此事后,四处帮忙打听,终于在北郊找到了愿意免费提供场地的某单位。尽管很多艺术家都很赏识姜国兴的泥塑作品,可位于北郊离市区很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加之民众对泥塑艺术缺乏认知,展览从2006年元旦开始,10天仅接待七八百人(次)。
姜国兴家住蓝田县普化镇元君庙村,现在住的房子有上百年历史,破旧不堪。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全靠身为退休工人的父亲那点微薄的退休金和家里几亩地的收成来维持。为了心爱的泥塑事业,家里已欠外债2万多元。目前,姜国兴虽然很想在市区内人气旺、文化氛围浓厚的地方展览,可一打听,像《秦腔》泥塑这样的规模,最便宜的场地一天也要500元,有的展览馆费用高达1万块钱,这对家境贫困的姜国兴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再加上作品少人问津,一直想弘扬传统泥塑艺术的姜国兴陷入了困境,遭遇了自己人生的一次“寒流”,他不知道今后的路在何方?记者姚村社实习生王莎拓润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