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2005年,大庆市的城乡建设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全市在建工程465项,建筑面积423万平方米,总投资达90亿元,为全省之最。建筑、建材业分别实现产值90亿元和18亿元,比上年同比提高38.5%和3%,拉动地方经济增长2.03个百分点。
从地上服从地下到力求实现地下和地上的和谐统一,大庆人完成了从矿区到城市之旅
元宵节之夜,大庆市成了彩灯与烟花的海洋。
近百万平方米的大庆时代广场,流光溢彩,数万名市民纷至沓来,每个人的脸上都是抑制不住的幸福与兴奋。历时近一个月的“大庆之冬”被冲天的礼花推向高潮。
年过七旬的老石油人张国邦,操着浓重的西北口音告诉记者,他脚下这片曾经的荒原,仿佛是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大都市。
和张国邦老人一样,大庆,这座迅速崛起的年轻的都市,连那些历经了她成长的建设者们也是始料不及。
李成,20年前,随江苏南通的一支建筑工程队来到大庆,在如今被称为东风新村的地方盖起了他们手中的第一座楼房,他也在这里安家立业。现在,东风新村已有常住人口40万,成了大庆市的政治文化中心。
也正是从李成他们那个时候起,地上服从地下的矿区建设思路逐渐被城市观念所取代。
在大庆市规划局,副局长王存榜向记者展示了一张上世纪80年代的大庆建设规划图,王存榜说,从严格意义上讲,它更像是一张企业的生产施工“示意图”,这上面的所有标记都在为油田打井让路。
今年新年刚过,大庆市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如期举行,几乎来自大庆政企高层的所有领导和专家们推掉其它事情,坐下来认真地研究今年的大庆该怎么建设。
在这次政企达成高度共识的会议上,主管城建的副市长王洪恩对今年大庆的城建项目分配、资金落实以及重点工程开工准备等诸多事宜作了详细部署。
在其后大庆市重点工程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的一份“大庆市2006年重点工程项目计划表”中,记者看到,今年,大庆市城建续建项目10项,新建项目39项,预备项目7项,还有论证项目19项。
对这份计划表,大庆市建设局局长姚远说,今年大庆市续建和新建项目总投资90.76亿元,总建筑面积327.95万平方米。其中,石油、石化大企业投资建设项目13项,约占建设总面积的三成。
对此,王洪恩说,政企合力搞城市建设是大庆近几年来城市面貌迅速改观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离开大企业的支持,就不可能有日新月异的大庆。
在年初的大庆市委全会上,大庆市委书记盖如垠在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在未来5年内大庆完成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部署。
王洪恩说,如果单从城建的意义上讲,从矿区到城市,大庆用了40年的时间;那么,从城市到大都市,大庆人有信心也有能力在“十一五”时期内完成。
从建设城市到经营城市,从“土廉地贱”到“寸土寸金”,城建的资金瓶颈被大庆人成功地打破
正月初十,大庆市城建招标大厅内“剑拔弩张”,来自哈尔滨、大庆等地的数位钢材经销企业正在这里竞标今年大庆市的重点项目之一———中三路立交桥4000吨钢材的供货权。
最后,实力雄厚的大庆市亚特兰公司以1060万元胜出,比标底低了40万元。亚特兰老总王学成告诉记者,即便是扣除今年的钢材涨价因素,这笔生意的“含金量”也是屈指可算,但,作为经销企业,参与大庆市的城建比什么都重要。
和王学成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大庆市城建大项目办主任丁喜富算的账是:这次招标又给政府节省了40万元宝贵的建设资金。
去年,大庆市城乡建设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全市在建工程465项,建筑面积423万平方米,总投资达90亿元,为全省之最。建筑、建材业分别实现产值90亿元和18亿元,比上年分别提高38.5%和3%,拉动地方经济增长2.03个百分点。
动辄90亿元,这不论对中国哪个城市的基本建设来说,都堪称是大手笔。丁喜富说,在资金方面,大庆城建人可谓是挖空了心思,“伤透了脑筋”。
刘晓峰,算得上是大庆的资深地产商。他说,几年前,在大庆搞房地产,地价绝对是其他城市的同行羡慕的。而今,越来越“精明”的政府算是做足了土地的“买卖”。
在大庆市委书记盖如垠简朴的办公室,一幅巨大的制作精细、指代精确的大庆市土地规划图格外抢眼,对图上标明的每块“土地”,不论是正在开发的还是规划当中的,其价格盖书记张口就来。而这样的图表,在市长韩学键以及各路城建官员办公室里都挂在最显眼的位置。
对刘晓峰说的政府精明的土地“买卖”,副市长王洪恩用了8个字概括:规划调控、适度饥饿。
大庆市国土资源管理局的赵武给记者举了这样一个大庆地价“适度饥饿”的成功例子:靓湖国际花园土地在2003年的一次交易中,以每平方米400元的价格流拍,市领导决定将这块地“憋起来”。去年,这块地“憋”至每平方米750元成交。土地收益3.78亿元,增值1.54亿元。
正是由于有了这笔“憋出”的巨额资金,赵武说,规划已久的大庆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项目去年正式开工建设。
去年,大庆市五湖新区项目规划实施,先期工程的湖滨教师花园成功开发。过去,其周边无人问津的土地迅速升温,仅一年时间内,这里的地价就由每平方米的206元蹿升至500元,而这里还不包括基础设施配套费。
从一味的建设城市到经营城市的转变,让大庆人在城市建设中找到了打破资金瓶颈的市场化“重锤”,并且成功地“嫁接”到城乡建设的各个层面。
2005年,大庆市一鼓作气,将出租车经营权、街路清扫保洁权、小广告治理权、新建生活垃圾场运营权、绿地养护权等城建项目全部推向市场,公开招标拍卖,实现收益1.3亿元,节省资金3.54亿元。
与此同时,大庆人在城建资本运作上,也成功地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去年,刚刚分立不久的大庆市城建投资公司充分发挥融资平台和经营主体作用,共融资12.64亿元,实现利税1.3亿元。大庆市分管城建的市长助理孙柏信给了记者这样一个统计数据:去年,全市在房产税收、建设工程配套费征缴、人防异地建设费等方面共获得收益29.83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44%。
从信手拈来到打造精品,从粗放到三分建七分管,大庆百姓在城建的细节变化中享受着现代都市的生活
在大庆,有一则流传甚广的“新市长暗访市容”的故事。
去年春,刚刚履新的大庆市长韩学键,利用市民们还“眼生”的“便利”,只身对大庆的市容管理进行了两天的暗访。暗访结束后,韩市长连夜召开会议,从一个“外来人”的角度对大庆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切中要害的“诊断”。由此,大庆市民们慢慢地感受到,城市管理的细节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人文的色彩越来越浓了。
47岁的曹发,是大庆时代广场一名普通的保洁员,负责广场内4000平方米绿地的养护和保洁工作。按理,冬天时他的工作应该相对轻闲些,但他依然很忙,他每日在辖区内“巡逻”,为的是不让游人从被雪覆盖的种花养草的“绿地”上穿行。曹发说,不能把地踩硬了,那不利于春天时花草的栽种。
如果说曹发呵护的是他喜爱的那片春天里的绿地,那么,对于大庆城市管理的决策者们来说,如何“消灭”遗留的“城中村”,则充分显示出了他们在城市管理上的决心和魄力。
春节前,大庆市民瞩目的“硬骨头”———让胡路区红旗地区改造工程动迁战役告捷。昔日低矮、脏乱、破旧的“城中村”已没了踪迹,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等待开发的“净地”。
红旗地区东至东环路,南至东湖小区,西至龙化路,北至世纪大道,区域14.4平方公里,曾是大庆市典型的“城中村”,夏季臭气熏天,冬季烟雾弥漫,安全隐患突出,各种案件频发,是大庆市一块顽固的“城市疮疤”。
去年秋天,大庆政企联手,依照“政府牵头、统一规划,依法征地、妥善安置,依法动迁、启动配套,竞价出让、招商开发”的改造思路,稳步和谐推进红旗地区改造动迁,共动迁农户1435户,拆迁平房1599户,动迁常住人口3453人、流动人口万余人,拆除平房总面积32万平方米,累计发放动迁补偿金2.1亿元。
让胡路区区委书记韩文达说,红旗地区面积大、人口多、情况复杂,而动迁时间之短,见效之快,效果之明显即便是在全国“城中村”改造动迁中也是罕见的。
位于中七路9层高的“通信老楼”,曾经是大庆过去二十几年间最高的建筑物。那时大庆建楼,盖几层、建成什么样,一般都是领导“拍脑门儿”。而今,即便是一般的建筑物,事先也要经过专家的层层把关。对此,市委书记盖如垠有句“定调的话”:大庆今天的建筑物,要达到50年内不落后的标准。
从大庆市文化艺术中心的破土动工,到大庆博物馆的拔地而起;从“五湖新区”的城中水乡,到绿色家园三期的入住。一批批造型设计现代、各具人文特色的新型建筑群在大庆的城区间各领风骚,成为这座石油之都最流行、最时尚的现代建筑元素。
一份来自大庆市城市管理局的统计数字:今年“两节”期间,大庆市共筹措社会化资金5000多万元,突出城市节点、桥梁、街路和围湖的亮化。
对此,很多大庆市民都会告诉你:这个年儿,心里过得亮堂。(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