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专稿:文字差错,在中国可谓比比皆是。有一部自我标榜“现代汉语规范”的词典,差错率竟高达万分之八,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随机抽查了10万字而得出的结论,但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规定,图书“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一的,为不合格”。
据英国广播公司13日播发的一则消息报道,不少日本出版家对中国制定的“差错率标准”不能理解,常常问中国出版人:“出版物为什么要错呢?”日本出版物所达到的精益求精的水准,确实让人不能不服。 日本出版家说,这涉及出版行业应该肩负什么社会责任,应该秉持什么社会公德的问题。(延伸阅读:“中式英语”让老外啼笑皆)
中国人的中文错误百出,中国人的英文更是错误百出。这家广播公司举例说,在上海某大桥上,赫然竖着一块英文标牌:DO NOT DRIVE FATIGUE(别驾驶疲劳),“疲劳”怎么能“驾驶”?看了中文才明白,原来是“严禁疲劳驾驶”。
在南京东路上,同样可以见到类似不知所云的错误。英国广播公的消息说,那里有一家商店把“拿铁咖啡”逐字硬译成“Take Iron Coffee”,将“收款机”按同样路数译成“Accept Silver Machine” (接受银制品的机器)。
在城隍庙一家老字号饭店,广告牌上特色小吃“蟹粉小笼”被译为“Crab Pinkand Small Basket”(螃蟹、粉红色和小篮子)……这类“中式英语”在上海公共场所时有所见,令在上海居住、工作、旅游的外国人啼笑皆非。
英国广播公司认为,今日上海的国际色彩越来越浓,却在英语翻译上如此失分,令人瞠目结舌。前一阵,上海某大学学生走上街头,给写英文的商店招牌和街上标牌逐一纠错,当大学生提出所发现的英文错误时,有关单位和部门竟以“意见不见得权威”或者“目前一时无法改正”的理由作答。
据悉,北京为了2008年奥运会,政府已请英语专家对主要街道上的英文内容作审查;交通部门拨出数千万元人民币的专项经费,用于更新交通中英文双语标识;更出台交通标志的英文译法原则。报道认为,有错就改,这才是明智的。
上海一家杂志对2006年“央视春晚”推出“咬嚼春晚”活动。观众找出的春节晚会文字差错,多达四五十处。编辑部编辑删去了一部分,最后公布了28处。对此,“央视春晚”副总导演迅即作出回应:有些错是匆忙中出现的差错,有些错犯得让人惭愧,太不应该了,会马上改正,回放时将不会出现。英国广播公司对这位副总导演的上述表态发表评论说:“让人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