搓草绳、翻地、浇水、种蔬菜……在不少人的眼中,学农就是拿起锄头扁担“上山下乡”。而即将在东方绿舟筹建的“中国农耕文化———乡村教室”将改变这一传统的学农模式,让学生在了解传统农耕文化的同时接触高尖端的农业,体会上海“城市农业”、“生态农业”的飞速发展。
去“乡村教室”辨五谷杂粮
昨天,市教委公布了2006年上海市基础教育德育工作若干意见,首次提出本市将依托上海市青少年活动营地———东方绿舟,筹建“中国农耕文化———乡村教室”,让广大青少年充分认识和谐社会与资源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为学校提供有农村特色、农业特点,民俗民风浓郁的“乡村教室”,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农耕文化和关注中国农村的灿烂明天,使之成为“培育民族精神的实践场所,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课堂”。
上海农科院科普教育基地办公室一位专家介绍说,“乡村教室”不同于单纯的学农基地,它更多地承担一个科学普及的功能,展示上海整个农业发展历程、生产方式由手工劳作为主转变到机械化为主的演变过程,突出科学性、知识性、参与性。今年将初步完成中国农业缩微项目及农家乐实景布局,明年完成农业博物馆建设项目。在“乡村教室”里面,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动手触摸来辨别五谷杂粮,学干农家活,了解传统农业、农耕文化,同时了解尖端的“城市农业”和“生态农业”。
学农不再重体力轻科普
上海青浦区东江青少年培训中心负责人徐经建经理认为,以往的一些学农基地虽然能尽量根据学校的要求开出“菜单”配课,尽量让学农贴近学生实际,但学校往往重体力劳动、轻科普教育,学生们主要参与一些例如挖沟、拔草、种菜的体力活……强调的是通过繁重的体力劳动让学生体会农民的艰辛,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今后的学农是要让学生了解先进的农业科学,培养他们科学的态度。尤其是要多参与一些科普教育活动,参观重点实验室、良种繁殖场、转基因技术生产出来的杂交品种,让学农既有趣又时尚。
据悉,七宝中学曾多年开展过以“高中生眼中的现代农业”为主题的学农实践活动,他们在暑假中组织学生走进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实验基地。参加学农的学生纷纷表示,学农生活让学生对‘背朝黄土面朝天’的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区别有了更深的了解,许多同学都觉得受益匪浅。
专家还认为,今后农民致富关键还是靠科技,现代城市农业必定成为上海今后农业发展的主流模式。今后的中学生不再是拿锄头的“务农工”,他们除了学习一些基本的农业常识外,将肩负起用现代科技“武装”农业的重任,因此,从小对现代农业有一些初步的感性认识是受益无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