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烟草在线据《长江烟草》报道 跨入新年,石柱烟草公司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这个曾经因经营不善而身陷困境的企业,在短短两年内,就消化了4588万元的历史潜亏,开始走向良性发展轨道。
努力,最为关键的是,我们积极推进了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型。 ”该公司经理罗晓庆满怀信心地说:“再过半年,石柱烟草就能真正轻装上阵。”
改革:激活动力元素
历史原因造成石柱公司曾一度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运行效率偏低。经过理性梳理,公司一班人认为,这是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活带来的结果。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实施积极的改革。
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公司领导经过充分调研,认真分析,毅然决定从管理机构“开刀”。
第一刀:瘦身。重组基层站所,13个经营站合并为4个片区经营站,7个专管所组建成3个稽查中队;精简后勤科室,撤销多元产业公司,将其业务划并到办公室,将烟叶科销售职能合并到烟叶复烤厂,组建烟叶中转库。
第二刀:消肿。推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中层管理岗位和所有技术操作岗位均实行竞聘上岗。结果是,公司在岗人数从258人精简为223人,机关减少16个岗位,35人被充实到一线;中层管理人员由51人减至37人,3名一般员工竞聘走上管理岗位。
第三刀:调薪。薪酬分配打破“大锅饭”,按工作劳动强度和难易程度进行科学考核,分配向一线倾斜。比如奖金系数,机关人员拿1.0,而送货员能拿到1.1,客户经理则拿到1.2。
三刀一开,机构精减了,管理理顺了,岗位合理了,一批有素质、有能力、有干劲的人才脱颖而出。随之而来的是,企业人心的凝聚和活力的增强。
建网:拓展市场空间
石柱集山区、三峡库区、少数民族地区为一体,农村人口占85%,卷烟送货难。同时,由于有10个乡镇没有实现联网,推行电子结算也难。
这“两难”极大地束缚了石柱烟草对市场的调控。公司一班人经过认真思考,决定通过流程调整和人员调配,提升网络功能,编织出一张控制力强的市场之网。
去年,公司借机构改革契机,全面推行“两烟”分开、专销分离,烟草站点由13变4,专管所由7变3,客户经理由2变10。这两减一增,“两层皮”现象随即消除,各经营个体对市场反应的灵敏度也显著增加。
随之,公司对业务流程进行调整,扩大直接送货范围,将乡镇、公路沿线全部纳人配送体系,无论城区还是乡镇,均实行订单集中采集,集中分拣,统一送货。
这样,全县1464名零售客户,直接配送的客户超过了70%。庄不增加送货车辆、送货人员的前提下,全年节约成本近30万元。
公司和电信、信合等部门达成协作意见,由电信为没有电话的客户安装电话,以推进电话访销。信合则充当中转枢纽,将没有联网的乡镇纳入网络,同时对供电不稳定的网点配备发电机组,保障顺畅运行。曾经让人愁眉的难题,因为公司班子的灵活运作而成功化解。到去年底,石柱已完成客户100%的电话订货,75%以上直接送货;93%以上电子结算。
石柱公司因地制宜建网络,有效做大了市场空间。去年,该公司销售卷烟51587万支,同比增加4.3%。其中,一,二,三类卷烟共销售21490万支,同比增加39.9%。
整合:公司农户双赢
在石柱,烤烟有着20多年的发展历史。2004年,石柱烤烟生产步入历史低谷,全县抓烟干部情绪低落,种烟农户效益偏低,积极性严重受挫。同时,部分购烟厂家也针对烟叶的质量提出了一些意见。
这个时候,如果重振士气,加大调整,脱危解困或许还有希望,否则,公司运营将难以为继。基于这一清醒认识,公司一班人痛下决心,大力推进资源整合和机制转换,让传统产业由滞变活,由弱变强。
结合公司的整体改革,石柱烤烟网点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整合于去年5月拉开序幕。13个基层烟站一下子缩减为4个,20多个收购点纷纷走向归并。
以此为基点,公司决定:四个片区烟站由公司集中统一管理;片区烟站对各乡点实行分级管理;推进专业合作社生产模式;走“公司+农户”路子。
几个大动作下来,不仅站点变得精于,而且从上到下心平气顺,政令畅通。尤其是新的烤烟生产模式,既增强了广大烟农的市场意识、质量意识和竞争合作意识,又推动了全县烤烟的增产、提质和增效。
接下来,公司把重心放到了如何优化考核措施、技术服务和生产扶持上。公司决定:烟叶科全面负责各片区烟站,烟点人员的培训和督查;实施百分制考核,年底结合收购实绩分别兑现奖惩。公司还决定:加强生产扶持,产前每亩无偿投入150元物资;对地膜烟、烤房新建及漂浮育苗技术给予补贴;把国家对公司烟叶收购2%的自然升溢让利于烟农;统一实行烤烟种植自然灾害保险。
据统计,为充分调动烟农的生产积极性,石柱公司去年的各种无偿投入和补贴达1150万元。
去年,石柱公司收购烟叶9.22万担,亩产206.3斤,分别比2004年增长12和50.6个白分点,其中上等烟比例28.48%,同比增长两倍多。烟农户平收入9592元,比2004年增长一倍多,全县涌现烤烟生产万元户1541户,占种烟农户的37%。
来源:中国烟草在线据《长江烟草》报道
来源: 2006-02-15 15: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