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很遗憾,这已经是早报连续第二天在显著版面编发高龄老人晚年凄景的报道。
高龄母子离世多日无人知晓;独居老人十楼坠落孤苦离世;同一屋檐父子不相往来,81岁老父不堪孤独寻求内心解脱。两天三起案例,触目、震撼,值得为人子者反省、深思。
“多关心一下父母,哪怕是经常性的电话问候。”这是早报记者在上述现场听到的深切惋惜,转发给都市生活中忙碌的儿女们。
昨天上午9时30分许,一名70多岁的独居老太,被发现躺在虹口区新建路185号馨虹苑一楼楼底一动不动———她由十楼家里坠楼身亡。 又是一起独居老人不幸离去的人间悲剧。就在前天,一对高龄母子离世多日却无人知晓。面对接二连三的独居老人孤苦离世的现实,知晓此事的居民们总是不停地摇头叹息。
记者来到事发现场时,警方正在现场调查。坠楼的红衣老太身体笔直,睁得大大的双眼已向外凸起。一名警员轻轻抚摸着她尚未僵硬的面部,最终合上了她的双眼。
得知记者前来采访后,多名居民惋惜老人如此不幸结局的同时,亦向众多子女们发出了这样的心声:多关心一下父母,哪怕是经常性的电话问候。
“她叫蔡惠仙,住在十楼,现年70多岁,膝下有一男两女,都已成家立业,除了一个女儿远在日本外,其余两女子就在上海。但自从两年半前搬到这里后,就一直独居在此。”比较熟知老太的郭姓保安透露说,已经习惯了老太进进出出时孤零零的身影,没有想到今早再次见到她时,却是永久诀别。”另外一名王姓保安遗憾道,由于儿女尚未赶到,蔡老太家门紧锁,又无人亲眼目睹,坠楼原因尚待调查。
“尽管年过七旬,但蔡老太的身体挺硬朗的,行走自如,说话有力,平时自己做饭吃。”
蔡老太身体硬朗,但性格孤僻,平时不喜欢主动与人交往。据居民们介绍,子女们很少前来看望,而蔡老太也曾多次将前来看望的儿女们拒绝在门外。据悉,警方已着手调查此事。
又一个案:同一屋檐父子形同陌路
早报记者于松
“我与唯一的儿子住在同一套房子里,但多年来我们形同陌路,互不往来,我不想再继续这种窒息的生活,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饭已是奢望……”昨天下午2时许,家住闸北区延长中路300多号601室的81岁陈老伯致电本报,讲述了与儿子解不开的疙瘩以及多年来的内心孤独。
“他们吃饭不会叫上我,我只能自己动手;平日里不与我说话,并丝毫不关心我。有一次发高烧39℃,也没人递过一杯茶或者一块毛巾……”“今年春节,没有言语一声,他们一家人不辞而别。窗外爆竹声声,窗内孤零零的我只有叹息。”除夕夜,陈老伯抚摸着老伴的遗像哭泣到天明。
“由于一些原因,他始终不肯原谅我,而从小娇生惯养又酿成了儿子的坏脾气。”伴随着身后时钟滴滴答答的声响,陈老伯的记忆回到了过去。1949年,儿子降临,面对这个可爱的新生命,全家上下喜出望外。“父母溺爱孙子,而我们两口子也倍加呵护。”
然而,由于陈老伯的一些原因,儿子在家闲置多年后,父子俩的感情出现了裂痕。老伴去世后,父子俩之间的唯一纽带也随之不在了。“他认为是我这个父亲耽误了他的大好前程。”为了重新找回家庭的温暖,亲朋好友为陈老伯介绍了新老伴。寻求新老伴得不到儿子的支持,陈老伯无奈将其告上了法庭,要求他搬回其出租出去赚钱的房子。可没想到这一举措,又增添了新的疙瘩———父子两人先后四上法庭。
一声沉闷的关门声,打断了陈老伯的回忆。“我的儿子回来了。”在记者的邀请下,陈老伯的儿子来到了他的房间。“他已经两年多没有踏进这间屋门了。”陈老伯语气悲凉。
“我的一生都受他的影响。”现年56岁的儿子回忆了父子间的疙瘩,“四上法庭除了花去3万多元费用外,也招来了别人背后戳脊梁骨。”“我受不了这种窒息的日子,你还是搬回你自己家去。”陈老伯告知儿子,而儿子也针锋相对:“这家并不是你自己的,别想撵我走。”十几分钟对话后,父子两人不欢而散。而这段对话却是多年来两人最长的一次家内谈话。
权威调查:申城逾16万老人需要“精神慰藉”
早报记者陈辉楠
上海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显示,在260万上海老人中,有73万老人与子女分开居住,而单身独居者已经超过了16万人,子女都不在上海的单身独居老人0.43万;子女都不在上海、年龄均在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夫妇达到1.61万人。
老龄科研中心预计,根据国际发达国家的发展趋势,上海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婚后自购住房居住,未来几年内,将有越来越多的老人步入独居行列。
除了住房条件改善的原因以外,上海老人正在变得独立,由于两代人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巨大差异,很多健康的低龄老人在子女结婚后,都会主动提出与子女分开居住,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这也是上海独居老人不断增加的一个因素。
实际上,在独居老人日益增多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独居老人开始在生活中碰到各种困难,比如生活缺乏照料、需要精神慰藉等。
上海老龄科研中心还曾经对独居老人的服务需求做过一次详细的调查,调查显示,11.94万的老人需要每天问候的服务;还有超过16万的老人需要每月一次以上的精神慰藉服务;还有3万多老人提出应急求助服务的需求;对生活照料服务有需求的达7.36万人;还有4.48万人有着其他方面的需求。
目前,上海已经有200多个街道和镇开展了为老年人上门提供生活照料的服务,有这方面需求的老人可以向社区养老服务社申请解决生活上的问题,或者安装紧急求助呼叫器,如果老人突发疾病并失去了语言能力,只要按一下遥控器按钮,就可以通过电脑系统联系到社区工作人员或者及时通知医疗急救中心。
实际上,很多老人的业余生活十分的枯燥,2005年10月,“零点调查”和“指标数据”联合发布了一个调查显示,在上海,41.4%的老人每天最主要的活动就是家务劳动,而参与社会活动的比例仅为0.3%,另外,88.2%的老年人生活中离不开电视,39.9%听广播,上网、社区活动、与朋友聊天等精神文化活动的比例都比较低。
对此,上海老龄科研中心副主任孙鹏镖表示,上海已经为独居老人建立了三级数据库,今后每年都会更新一次独居老人数据库,这样可以及时发现独居老人,特别是单身独居老人的困难,以便在第一时间对需要帮助的老人进行关爱。来源:东方早报 |